我们为何走向“共存”?疫情防控转变,背后的4层逻辑

小年的政经 2023-01-14 02:20:06

国家疫情防控大方针,从“动态清零”迅速转向“与病毒共存”。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转变来的似乎有些猝不及防。

大家好奇,为什么咱们国家不再坚持“清零”政策?是单纯地因为病毒变化了、民意也变化了么?

是,但不全是。

在这些表面因素之外,大多数人不知道,早在半年前,我们走向“共存”的伏笔就已经埋下。这一次防控方针的转向,它甚至与数个月前的俄乌冲突有关,与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关。

这背后,总共有4个深层逻辑值得分析。

逻辑一:奥密克戎毒性减弱

很多人知道,奥密克戎病毒毒性减弱,致死率已经不如初代病毒和“德尔塔”病毒。

以新加坡的疫情数据为例,自新冠爆发以来550万人口的新加坡,感染人数已超过214万。

其中,新加坡人感染德尔塔的致死率是3.63‰,是流感致死率的三四倍,但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只有0.45‰。

新加坡疫情数据

进一步地,我国医学专家还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是新型的BF7变种,这一变种的致死率更低,大约只有0.3‰,低于流感的病死率。

这些发现,成为了很多人支持放开的重要原因。

但是关注病毒,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致死率,还要关注它的传播效率。尽管致死率低,但如果传染的人数足够多,一样可以造成医疗挤兑。

有研究表明,在早期没有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奥密克戎的R0值(即一个病人平均传染的人数)可以达到21,而德尔塔的R0值是5到6。

这也就意味着,奥密克戎的传染性,超出德尔塔4倍。

同一时间,奥密克戎只需要传播2代,感染人数就是德尔塔的16倍;传播3代就是64倍,呈指数级增长。

最终在疫情的高峰期,感染奥密克戎的人数要远高于德尔塔。由于病人太多,大量涌现的重症患者一样会给我国医疗体系造成压力。

美国“奥密克戎”疫情波峰远超“德尔塔”

参考今年年初美国的“奥密克戎”疫情,彼时美国新冠重症患者占用了美国ICU总容量的32.7%,每10万人ICU床位约7张被新冠重症患者挤占。

仅这一数字,就已经超过目前我国的ICU床位数量(每10万人6.7张)。

所以,一旦奥密克戎疫情爆发,我国大概率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就医困难、乃至死亡人数的上升将不可避免。

另外,根据中疾控专家的预测,最终80%的中国人都将至少患上一次奥密克戎。如果再乘以0.3‰的死亡率,对应的死亡数字将超过300万人。

这是一个恐怖的数字,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想面对。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选择共存呢?

逻辑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接下来,来到防控放松的第二个逻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我们都知道,要维持“动态清零”政策,地方上需要进行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这是一大笔开支。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多人混检价格不高于8元/人份。

按此价格,如果全中国每人每2天做一次核酸,那么每个月带来的财政支出就高达216亿元。

而与刚性的疫情支出相伴的,则是地方财政的收入压力。

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累积同比下滑4.5%,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同比增长6.4%,政府财政收支出现缺口。

更糟糕的是,由于同一时间的房地产寒冬,政府除了税收之外的“第二本账”——卖地收入也大幅下降。

2022年1-10月份,以卖地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2.7%。

在这个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数目不小的防疫开支,就成为了地方政府难以跨过的一道难关。

其结果就是,11月初在动态清零大方针还没有转向之前,贵州、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财政状况较差的中西部区县,就已经恢复对核酸检测的收费。

所以,这一次国家防疫方针转向,下面那些缺钱的地方政府的呼声,可能也是重要的推力之一。

今年上半年各省市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速

但是话说回来,咱们政府虽然缺钱,但并没有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没钱还可以借嘛。

2022年,中国财政赤字率设定为2.8%,远低于2020年的3.6%。除此之外,2020年我们国家还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以支持抗疫必要开支。

如果2022年国家财政真的十分紧张,也可以通过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再由中央转移支付给地方的方式渡过难关,但是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这就涉及到了“防控放松”的第三个逻辑——开放国门。

逻辑三:开放国门,迎接全球产业链转移

2022年年初,俄乌冲突突然爆发令全球错愕。欧洲能源价格飙涨、地缘安全恶化,更是让欧洲制造业纷纷出逃。

数据显示,2022年1—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了18.9%,其中德国对华投资更是增长了114%。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必须要加快对外开放、抓住欧洲产业链流入的机会。

所以在2022年6月29日,“第九版防控方案”横空出世——这版方案,最终埋下了中国“走向放开”的伏笔。

相比于第八版方案,第九版方案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入境,将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由“14+7”缩短为“7+3”。

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境外输入病例的“漏网之鱼”变多了。

根据上海的数据显示,境外输入阳性病例有6%在七天隔离之后才检测出阳性。按照“第九版方案”,此时这些潜在传染源已经走出隔离,极大地增加了社区传播的风险。

因此,“第九版防控方案”发布后,全国疫情再度反弹。

6月份全国本土病例每天不过百例,7月底上升到800例,8月底上升到1500例;

本土疫情爆发概率增加,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防疫成本,也是国内民心转向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外商来华考察,2022年下半年,中外航班数量也大幅增加。

7月份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客运量恢复至14.6万人,9月份进一步增长至21.2万人,远超过2021年平均每月12.3万人的数字。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再加上隔离时间缩短,境外输入疫情的风险上升,我们本土防疫越来越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九版方案”后,本土疫情增加

看到这里相信有很多人会问,重新恢复14天隔离期,不让这些外国人来,不可以么?

可以是可以,但是如果这样做,将会损害国家的长期经济利益。

举个例子,2022年9月,德国著名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建设化工基地。单这一笔项目,投资额就高达100亿欧元。

一旦项目落成,对于湛江、乃至整个珠三角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都大有好处,可以解决近10万人的就业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笔项目早在2019年就达成意向。

如果是在2022年,中德双方才开始谈判,德国方面看到出入境方便的印度、越南等国,再看到入境困难的中国。心里是否会犹豫,是否会重新选址?

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为了抓住俄乌冲突后、世界产业链大转移的关键窗口期,为了助推未来10年乃至20年中国产业的顺利升级,我们国家主动选择承受疫情带来的短期痛苦,选择放开、与国际接轨。

逻辑四:出口衰退、刺激内需迫在眉睫

国家选择“放开”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快速衰退,外需不景气。

我们急需内需复苏、接棒经济,稳增长、保就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2022年11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10月份我国外贸数据,当月我国出口同比下滑0.3%——这是自2020年5月份以来,我国出口增速第一次由增长转为下滑;

紧接着3天后,“防疫优化20条”出台;

2022年12月7日,海关总署又公布11月份我国外贸数据,当月我国出口同比更是大幅下滑8.7%。

而在当天,进一步放松防疫的“新10条”出台。

出口增速快速下滑

为什么看起来,防疫政策会跟着外贸数据联动?这不是巧合,而是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全盘把控。

有关“动态清零”与“共存”两条路线对经济的影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

总之一个结论是:“动态清零”有利于保护制造业和出口产业,而“与病毒共存”有利于服务业和内需复苏。

过去3年,我们国家坚持实行“动态清零”政策到了最后一刻,就是因为我国制造业占比高、经济重要性大。

因为动态清零压制了大多数疫情,所以我国制造业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了2020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为期2年的全球出口繁荣红利。

与我们类似,东亚其他以制造业为重的国家,也坚持了“清零”政策较长时间。

但是,全球经济总有周期,受海外加息、高通胀、高库存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正在快速衰退。

2022年四季度,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速,无一例外都由年初的两位数转为负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11月份糟糕的出口数据公布当天,浙江政府就打响了企业组团出国“抢订单”的第一枪。

这是疫情3年以来,首个由省级商务部门带队的出国招商活动。

继浙江之后,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出口大省政府也纷纷包机,加入到出海“抢单”的行列。

在全球出口寒冬到来前,各地政府与企业纷纷开始自救。

那么问题来了,当出口——这个支撑过去3年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熄火时,我们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快放开,促进服务业恢复、刺激内需。

所以“防疫新10条”里明确规定,商场、餐厅等商业服务场所,以后不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

其中蕴含的信号非常明确——那就是国家希望餐饮、旅游、文娱等服务产业尽快复苏,接棒制造业,托底2023年的中国经济。

如果再拖下去,中国制造业快速衰退,服务业也迟迟无法恢复,那社会就业和基本面就会出大问题。

后记

总结来看,在2022年的这个冬天,面对国家防疫方针的大幅转向,有人欢呼、有人困惑、有人嘲讽。

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到:无论是“清零”还是“共存”,都是我们国家基于国际形势变化、平衡利弊之后的主动选择。

“动态清零”也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不能因为我们第三个馒头吃饱了,就忽略了前两个馒头的存在。

不过也不用否认,面对奥密克戎的疯狂进攻,我们最终还是撤退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赢得这场抗疫胜利。

但同样是撤退,有的国家能够有组织、成建制地撤退,最大程度避免损失;而有的国家却是一触即溃,造成了各种次生灾害。

接下来,我们中国要做前者而非后者。

所以,“清零”的时代结束了,但“防疫”还远没有终止。

在未来,如何尽快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进度、最大程度避免死亡?

中国加强针接种进度较慢

如何让民众科学认识疫情,降低医疗资源的挤兑压力?

如何避免疫情集中爆发期,对制造业产生的冲击?

如何在经济恢复与降低疫情传播速度之间,找到平衡?

这些问题,全世界都没有标准答案,一切考验着政府的智慧,而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0 阅读:22

小年的政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