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向中国示好,欧洲终于觉醒了?美国亮出最后三张底牌

小年的政经 2023-01-14 07:20:01

中欧关系迎来转机。

有媒体报道,11月初德国总理朔尔茨计划访华,届时会带来一批企业团体,同我们商谈合作。

与此同时,法国的马克龙也表态,有意向在近期访华。

德法首脑访华如果能成行,那将会是三年以来,首次有欧盟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

对于极其重要的中欧关系来说,这无疑是2021年中欧投资协定被暂停后,一次重要的“破冰”契机。

所以,很多人将“朔尔茨访华”解读为:欧洲在经历了“能源危机”和“工业衰退”之后,终于要觉醒了,准备抛弃美国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欧洲政坛和社会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以德国为例。

尽管计划访华的朔尔茨名为德国总理,是德国的一号人物,但其所在的政党“社民党”(对华友好)近半年支持率大跌。

相反,在德国政坛上更加反华的“绿党”,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支持率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默克尔所在的德国第一大党“基民盟”,对中国也日渐疏远。

德国社民党(红线)支持率下降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0月份,在中国中远集团收购德国汉堡港股权的案例中,基民盟联合绿党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共同反对这一提案,唯有总理朔尔茨与社民党支持。

所以在德国政坛上,对华不友好的声音仍然很大。

传统上,德国被认为是欧洲里对我们相对友好的国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渐渐走向“亲美”而非“亲华”。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欧洲在经历了“能源危机”、“难民危机”和“工业衰退”三重危机之后,为何还要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美国站在一起?

这其中的关键,柏年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手段一:军事控制

欧洲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根源在于美国控制欧洲有三大手段,分别是军事控制、舆论渗透、政客操控。我们一个个来看:

先说军事控制。

众所周知,北约是美国军事控制欧洲、乃至全球的工具。

北约在全球约有1600个军事基地,其中1200个基地在欧洲。而这1200个基地里面,又有近900个在德国。

时至今日,美国在欧洲驻军10万,其中的4.2万人是过去几个月,以俄乌战争局势紧张为借口,派到欧洲“支援”的,占了美国海外驻军总人数的40%。

美国在欧洲驻军分部

很多人好奇,诺大的欧洲被美国驻军10万,竟然没人站出来反对么?

诶,这就要说到美国的“高明之处”了。

美国驻军欧洲,并不像我们中国老百姓想的那样,占了一块地,就要抢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民众,而是以一种“利益互换”的方式。

什么是“利益互换”?打个比方:

美军驻军欧洲前,会和当地国家说:你们的国防安全,美国承包了。这样一来,你们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军费开支,用来给民众发福利。

发福利好啊,民众都喜欢。所以接受美国驻军的欧洲政党,通常更容易上台执政。

例如,我们看今天欧洲国家的国防开支,普遍较低。

2021年,德国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仅有1.3%,而美国的这一比重则高达3.5%。

德国因为剩下了一大笔军费,所以可以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用来进行工业建设,助推了德国的经济繁荣。

再比如,像波兰这样的东欧国家,直到今天还求着美国来驻军。

这样的感情,中国人很难理解。但对欧洲国家和政客来说,“美国驻军”却有着现实的好处。

而美国,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消灭了欧洲的军工业。

二战之后,欧洲的军工产业一度非常发达。但是美国主导欧洲防务后,美国支出的军费只会购买美国军火。

长此以往,欧洲的军事工业逐渐荒废,高端武器无法自给自足,只能花钱购买美国货。

而美国呢?则借机培养了一批独霸全球的军工巨头。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 100 家最大军火企业,总销售额5310 亿美元,超过比利时的经济总量。其中41 家美企,占了100 强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54%)。

仅洛克希德马丁一家,就出售了约 580 亿美元的武器系统,超过了立陶宛GDP。

在这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中,美国虽然表面上多花了军费,但实际上这些军费都用于购买美国军火,最后回流到美国身上,所以美国并没有亏。

而更重要的是,国防安全和一国外交、经济紧密挂钩,美国控制了欧洲的防务后,便可以借口干预欧洲的外交和经济政策,打压竞争对手。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讲的,中国企业入股汉堡港对美国不利,于是美国人便策动欧洲政客,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进行干预。

如果该国政客不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便会以“削减军费”、乃至“撤军”为要挟。

特朗普时期,懂王就经常要求欧洲国家上缴“保护费”,否则就要撤军,以此来博取美欧贸易谈判的筹码。

而经过了几十年美国驻军后,欧洲如今早已没有独立自主的军工业,完全被美国“卡脖子”。如果美国突然撤军,该国国防将成为一个空洞。

所以在美国的要挟下,欧洲国家不得不低头。

不得不说,美国“军事控制”欧洲这一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粗暴。

而是通过复杂的利益交换,用欧洲的短期利益交换美国的长期利益,实现对欧洲的“钝刀子割肉”。

但欧洲,也并非没有人看出美国的“把戏”。

例如法国有戴高乐,就一眼看穿北约体制是一颗“糖衣炮弹”,早在1966年就宣布退出北约。

所以至今,法国依然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军工体系。

手段二:舆论渗透

那也有人问了,如果这个国家的民众就是反对美国驻军、感情上不接受,那怎么办呢?

这就要讲到美国操纵欧洲的第二招——舆论渗透。

二战以来,美国人在欧洲设立各种各样的基金会、NGO、学校、文化团体。利用舆论媒体,长年累月的对欧洲人进行美国价值观洗脑,让欧洲人更加认同美国。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位名叫乌多·乌尔夫科特的德国的记者于2014年出版的书,《被收买的记者》。

乌尔夫科特,曾就职于德国五大报纸之一的《法兰克福汇报》。在这本书中,乌尔夫科特坦诚了他和他的同事们,是如何长期收受美国情报部门的资助、乃至贿赂的。

除了给予记者们金钱、昂贵礼品(例如劳力士手表)或豪华旅游套餐。美国的资助,甚至从这些记者们上大学时就开始了。

根据乌尔夫科特估计,在德国媒体界,多达2/3的媒体记者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一些知名媒体编辑部,甚至会给美国情报人员准备专用的办公室进行创作。随后这些作品会发表在报纸上,就好像是专业记者所写的一样,用于影响社会舆论。

书籍出版3年后,乌尔夫科特意外去世

今天,随着新闻媒体从纸质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美国控制欧洲舆论的方式也与时俱进。

欧洲人所用的社交、互联网平台,全部被美国资本所掌控,稍微前景好一些的欧洲互联网公司,一冒头就会被美国资本收购。

欧洲甚至连一个自己的搜索引擎都没有。

在潜移默化中,欧洲人看到的资讯,自然美国人想让他们看到的。最终,这种洗脑体现为了欧洲人对美国的高度认同。

在法国,曾经有过一项调查问:“世界上哪个国家为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最大贡献?”

在二战刚结束的1945年,57%的法国人选择了苏联、20%的法国人选择美国;但到了2004年,同样的问题,选择美国贡献最大的人数上涨到58%、苏联下降到20%。

作为曾经出过戴高乐这号人物的法国,如今都是这样的局面,那就更不要说其他欧洲国家了。

手段三:操纵政客

当然,仅仅对普通民众进行洗脑还是不够的,对于头脑清醒的欧洲精英,美国则要用现实利益进行“诱惑”。

在这一方面,美国早在100年前的一战,就开始布局。

一战期间,美国通过向欧洲卖军火、大发战争财,国力迅速崛起。

此后,美国意识到了“参与欧洲事务”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扶植亲美的欧洲政客上台。

例如1923年,针对战败的德国,美国提出“道威斯计划”;1929年,美国又搞了一个“扬计划”。

这两个计划利用美国资金援助,企图左右德国政局,打压日渐崛起的德国共产党。

美国的援助,帮助德国经济在一战后快速复苏,但却也将反共的法西斯纳粹推上了台,最终给全世界带来灾难。

华尔街是希特勒的最大“金主”

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则进一步将插手欧洲的企图,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战刚结束时,许多欧洲国家共产党实力强大。但美国却利用强大的金钱援助,强行扶植反共的资本主义政党上台。

例如在希腊,美国扶植的资本主义政党挑起血腥内战,并最终打败了执政的希腊共产党。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美国则扶植亲美独裁者,并借独裁者之手残害当地共产党。

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没有放弃对欧洲政坛的掌控。今天,很多在欧洲政坛上活跃的政客,依然与美国保持着紧密联系。

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她和她丈夫曾受美国斯坦福大学邀请,长期在美国工作,并养育了至少2个拥有美国国籍的子女。

而其丈夫,则在今天依然担任着美国医药公司的高管。

在中国人看来,冯德莱恩属于妥妥的“裸官”。

冯德莱恩家里有不少“美国人”

和冯德莱恩类似的,还有刚刚成为英国首相的苏纳克——其人曾经在美国投行高盛就职,并被曝出步入英国政坛后,依然长期持有美国绿卡。

像冯德莱恩、苏纳克这样的人,大量活跃在欧洲政坛上,欧洲政客究竟是在为美国说话、还是为欧洲说话?

答案不言自明。

美国亮出最后底牌

讲完了这些,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美国控制欧洲的三大手段——军事控制、舆论渗透、政客操控,每一个手段都有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积累。

虽然最近德国、法国领导人有意访华,中欧关系有所改善,可以被看做我们短暂的外交胜利。

但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并非我们一朝一夕可以撼动的。

更深层次地,如果我们审视整个俄乌冲突,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那就是自2018年以来,“中美博弈”的现实告诉美国,凭借美国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围堵中国”的重任,必须借助欧盟的力量。

所以,美国借由俄乌冲突和代理人战争削弱俄罗斯,或许只是美国的战略目标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次要目标;

通过制造俄罗斯这个“假想敌”,将欧盟与美国政策紧紧捆绑,迫使欧盟加入到对中国的围堵中来,才是美国的主要目标。

正如同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2022国防战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的国防重点,第一条就是“应对中国的挑战”,而俄罗斯——即使与乌克兰产生武装冲突,也只能排在其次。

所以表面上看,俄乌冲突距离我们中国人十万八千里。

但实际上,乌克兰、俄罗斯乃至整个欧盟,都只是美国“围堵中国”战略下的牺牲品。

从这个角度分析,乌克兰战场的胜负,其实并不重要。

即使乌军全部夺回失去的领土,在战术上获取胜利,如果欧洲倒向中国,美国依然会遭遇“战略失败”。

所以对美国来说,俄乌冲突打的越久越好。打得越久,美欧捆绑程度越深。

在这一次德法领导人访华之后,美国想必将使出洪荒之力,加紧对欧洲的捆绑和操纵。

美国无法承受“失去欧洲”的代价。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0 阅读:6

小年的政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