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评论区小伙伴问了一下,周一金融那么多瓜,我为啥不吃。
谢谢小哥儿~一看你就是老粉了,真的很了解我。
但作为专业吃瓜选手,我会稍微判断哪些瓜是含金量较重值得吃的熟瓜。
周一的那一波集体举报潮,我不吃的原因在于,这夹杂的瓜,大概率是有计划/有预谋的。
我喜欢吃瓜,但我不喜欢被人利用。
一、行业下行的时候,总有人会借机踩一下油门
为啥我会有这种不适感?作为经常码字的人,文字有什么动机,一目了然。
号称“女海王”的课件,有些文字其实是分裂的,侧面也隐射出来,背后的操盘是谁。后续有聊天记录传出来,当事人也报警了,对于是感情纠纷还是其他的啥不清楚。
另外一个某基金的员工PPT控诉瓜,我也不想参与,因为本质更像是劳务纠纷,扒老板也是搞障眼法。也得亏没去参与,不然小丑就是我自己……
所以罗马二代们,你们来体验生活就算了,感受到了生活的苦回去继续做公子和大小姐挺好的。实在想为牛马主持正义,咱能换个正常的方式吗?能不能别刻意立穷苦被PUA的人设这很伤牛马的人心好不好。
所以周一金融的瓜,我是带着一点点愤怒的。
当下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牛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当大家发现网络监督具有巨大震慑性的时候,举报的潘多拉的盒子”就彻底打开。
而网络举报成功率之高,也说明一个事情,只有发动群众监督,才能形成真正的约束权力。而这些举报并没有被压制,或许也是一种默许,我觉得,也挺好的。
但有人却利用网络监督变成一种流量游戏,刻意安排的剧情经过操控,演化成一场夹杂着隐私侵犯与网络暴力的舆论事件。
这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情何以堪?
我不想听大小姐和公司有点冲突,受了点委屈就要全世界帮忙伸张正义;也不想看可能被带绿帽就上网络求审判的。
网络后面千千万万的牛马更想保护那些没靠山、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那些立人设、文字够圆滑,姿态够优美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当然,也求求罗马二代放过金融牛马吧。
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了,但真正迎来审判的都是底层,少爷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实习生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窄。
大小姐后续就是各家基金公司开始“组织开展员工自媒体自查自纠整改工作”,原本挂着个账号上网吃吃瓜,想放飞一下的快乐,啪叽一下,没了。
更严格一点的,连朋友圈都要被管控了。
真的,你们真的要举报要投诉,要么像人大女博士和马同学这样,直接甩证据,揭露问题的本质,包装人设煽动情绪算个什么事儿啊。
二、当下环境,是基金公司PR的试金场
最近金融公司的舆论负面确实比较多,从中信建投到最近的基金公司,各家的回应还蛮有意思的。
理论上来说,碰上这种事情,大部分PR选择的都是冷处理,不回应。
几年前,不回应的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占据个30%左右,但金融行业在这个关头,不回应更划算的概率,已经急剧下降。
公号、小红书、微博、抖音、B站……自媒体+算法推荐构出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源,消息的传播速度是主流媒体的数百倍了。
想当鸵鸟的PR们,死心吧,网民不会放过你们的。
有些人会觉得,回应一下有啥问题,无非就是还原事实,把事情说清楚就好了。
但做传播的人都懂,金融行业的纠纷,因为涉及到一些非公开信息以及核心数据,就真的很难说清楚。
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次,基金公司觉得自己说清楚了,但基金公司说的那些,跟大家理解和接受的清楚,差了100个胖东来。
而且公关有个原则是:“少即是多,尽量避免二次传播”,表面上看好不真诚,但去看看更容易爆发舆情的网红、艺人翻车名场面,就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合理性。
所以大家觉得应该事无巨细交代清楚的想法,不是错,但从操作性上说,比较低。
原则上来说,公关的重点,是“不挨骂”。但当下整体行业都被万人捶的时候,公众和基金公司天然就存在某种“对立”关系。
那么基金公司的考点就是在相对不那么信任的前提下,怎么尽量的争取信任。
好,基金公司PR最绝望的点来了。
就算他们自己费了老大劲把公关风险算得清清楚楚,把不确定不可控拉到最低,但有些领导就是不当回事或者说对事件处理态度犹豫不决,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舆情风险疯狂发酵,品牌价值折损。
所以虽然有些基金公司已经有过“风险排查”,有些又集中培训过,但真的发生巨大舆情风险时,公司内部的人在公关风险以及舆情判断上,依然处于零覆盖的裸奔状态。
这是没经历过狂风骤雨的基金公司的通病,一些人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对主流媒体封口、对自媒体投诉、对上级做好汇报和管理一切就能万事大吉。
朋友们,时代真的变了。
自媒体时代,传统的黄金24小时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已经进化到越早准备越早防御越好。公子事情的危机公关,启动仅为2小时。不到5小时,应有的声明、处罚等就火速发出。
那种敷衍式交作业式的回应,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了。
当然,我也见过好一些非常优秀的基金公司的PR,都是从根本上按住,让危机在爆发前就消失掉。
基金公司要碰上这种PR,珍惜吧。
证监会人员及其家属入股上市公司,应该大力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