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些最硬核的内容,你就根本无法体会到德国陆军的强大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4-24 06:34:07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强调“如何思考”

德国人崇拜克劳塞维茨,他们的各种军事理论首先都会强调,任何战场都不可避免地将充满混乱和不确定性,那里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因此,他们要求指挥官将战术决策下放到最接近一线的人员,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

在德国军队的指挥体系里面,初期是不存在什么除了“任务导向指挥系统”以外的方式的。每一级指挥官都只会对次一级的军官下达作战目标并确保他的下属清楚理解他的意图——直接越级微操到机枪阵地移动100米这么离谱的事情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所有的指挥官,都被要求只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再调集专门为完成这个目标所需的资源,然后当部下进入被“战争迷雾”笼罩的战场后,相信部下可以在使命精神的感召下,自主完成任务。

基层的军官和军士们,平时受到的训练,就是要求他们在明确需要完成的目标后,能够快速评估任何情况,并根据上级的意图迅速做出决策。下达简短的命令,然后积极去执行。

这种被德国军队广泛接受的指挥方式,实际上特别重视作战的突然性,并将其视为战斗力的放大器——在敌人回过神之前,无论是进攻还是反击,都要将突然性做到最大化利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面对所有那些高层不下放决策权,又因为上下级联络不畅而导致反应迟钝的军队时,德军总是可以轻易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

征兵制度

不要小看征兵制度,这其实决定了一支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和持续战斗能力,最好的反例就是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因为没有建立征兵制度,导致抗战时期,所有参战的部队在一线的战损都得不到后备人员补充(驻印军除外),结果战斗力几天后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现代系统化的全民军事训练就是德国人的发明,并且被德国人发展到了最高程度。它源于19世纪初,为了推翻拿破仑的统治,当时的普鲁士必须要组建一支规模远远大于封建时代的军队。因此,沙恩霍斯特和他的同僚们为了应对新的战争形式而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军队改革,全民义务兵役制就是军队改革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

1814年9月3日,兵役法被引入了普鲁士王国法律,从这时开始,(普鲁士)德国就一直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只在战败后的1918-1935年间没有执行。

而在1935年5月21日恢复的《兵役法》的第一条条款就是:“服兵役是对德国人民的荣誉服务。每个德国人都有义务服兵役。在战争时期,除了服兵役之外,每个德国男人和每个德国女人都有义务为祖国服务。”

和平时期,德国男性的征召年龄段是18岁—45岁;战时这一范围扩大到17岁—61岁。

而所有未服役的男性,纳粹德国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预备役一般是指35岁以下,正常现役服役期满退伍的健康人士。

而后备役,则根据年龄、受训练程度不同,分成了6个等级。

犹太人虽然被完全排除在了兵役法之外,但是战时却仍需要从事其他类型的服务。

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士,如果被归类为“种族”德国人,就可以自愿在德国军队服役。如果他们居住在德国境内,申请由主管招募分区总部负责;如果他们居住在国外,则由位于柏林的“外国人”(Ausland)招聘部处理。

来自北欧国家(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的志愿者无需获得德国公民身份即可招募。申请同样由位于柏林的“外国人”(Ausland)招聘部处理。

从1943 年开始,德国从进攻转为了防御,几乎所有生活在德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国家的“种族”德国人都被要求“志愿服务”。

随着人力形势的日益严峻,最高统帅部对“种族”德国人(Volksdeutsche)这个概念的解释也像松掉的裤带一样,涵盖范围越来越宽泛——特别在被吞并的波兰地区,那些原来被视为低等民族,几乎完全不会讲德语的人现在也被归类为第三等的“种族”德国人了(Abteilung 3 der Deutschen Volksliste)——这意味着他们将可以获得德国公民身份,但是有10年的观察试用期。

最关键的是,这些第三等的“种族”德国人,有“义务”服兵役,但是最高军衔只会止步于一等兵(不觉得灯塔国的兵役制度和这挺像的吗?)。而且,这些“义务兵”,最后都会被派到远离自己的家乡的地区服役。

薪酬待遇

每一名在战争期间服现役的德国武装部队成员(战俘除外)都可以领到免税的战时服役金,这笔钱是由部队的出纳提前、按月或者延迟最多不超过10天支付给他们——请注意,这笔钱不是指工资。

如果这名士兵有家属,即使他成为了战俘,政府的民事部门也会直接向他的家属发放家庭赡养费。

每一名士兵,除了正常的战争工资外(这个战俘也有份,不同于战时服役金),还可以领取一份普通的薪水,这份薪水包含了基本工资、宿舍津贴和儿童津贴。但是,这些收入通通都要缴税,一般来讲,军衔越高,缴纳的比例越高。但是所有人都可以根据抚养人的数量和类别申请退税。

这笔钱一般是用支票的方式,由德国当地驻军管理部门(通常在该男子的家附近)在一个月内(1945年1月1日之后变成了两个月)向该士兵或他的家属支付。

所有级别的士兵,从将军到列兵,每天都会得到 0.40 美元(1马克)的战区服役补偿金(Frontzulage),这笔补贴并不是因为战场的危险环境,而是考虑到官兵们的“生活条件更加困难”。

如果执行作战任务,所有官兵,不分军衔高低,都可以获得过夜宿舍津贴和每天2.40美元(6马克)的额外津贴。

每一名武装部队成员都有权获得免费的口粮、宿舍和衣服;那些必须或者被允许在外面用餐的人每天则可以获得1.20美元(3马克)的配给费。

因为正常工资里已经包含了生活费,因此军队不再支付额外的生活津贴,但那些仅领取战争服务工资的士兵则有权获得平民家庭赡养费。

士兵的服装是免费的,但军官得自掏腰包。每一名军官都可获得180美元(450马克)的一次性服装津贴(海军军官的补贴额度是280美元(700马克)),除此之外,每名军官还可以得到每个月12美元(30马克)的维护津贴。

那些义务兵役期满,又和军队签订了为期12年专业服务合同的士兵可以获得120美元(300马克);签订了4.5年服务合同的就只有 40美元(100马克)的现金奖金了 。

所有正规部队的官兵退役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役年限享受到各种福利。它们包括了一次性补偿、失业援助,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养老金。

德国鼓励那些退役的专业士官从事公务员或者农业工作;尤其是当他们选择务农后,国家会提供大量的专项资金供他们购买或者租赁土地。

所有光荣退伍的官兵都会收到20美元(50马克)的征召费。

在战争初期,德国军队的官兵还可以享受到自由度很大的休假制度,期间的交通原则上是免费的。但是到了1944年,休假制度基本上名存实亡——除了那些重伤康复的“幸运儿”以外。

替补和训练

德国军队在1942年前实施了一套极为繁琐复杂的替补制度,这里就不做详细讲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了解。简单来说,最初每一个上战场的野战步兵团都会在驻地对应设立一个有着相同编号的替补营,用来接收、训练新兵,并将他们作为后备人员派遣到野战团。

而这三个替补营,则由一个拥有和步兵师相同编号的替补训练团来管理。比如,属于第11步兵师的第2、23和44步兵团在驻地用第2、23和44步兵替补训练营代表,这些营则听从第11步兵替补训练团指挥。

替补训练团还指挥着额外的3-5个专业步兵替补训练连,它们分别为三个野战步兵团的团属榴弹炮连、反坦克连、信号信号分队、工兵排和骑兵排提供人员。

至于野战师的其他组成部分——师属炮兵团、侦察营、反坦克营、工兵营和信号营,这些全部以类似的方式隶属于各自兵种的后备训练单位——归国防军管理。

从1942年秋季以后,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对原有的数字隶属系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起初,德军是将来自各个国防军替补营的官兵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松散的补充单位,并将其补充给某个指定的师。

这种补给“师”一般会在他们的编号里加入指定师的番号,被运送到该师的驻地后,再打散送往各支部队。

发现这么做的好处后,尤其是在东线,那些遭受了重大损失的师往往会接收到来自同一战区的,配置在二线的其他部队的大量人员;而在一些特定战区,比如北非军团,整个战区的部队将共用同一个野战替补营。

但是无论如何改变,德国军队的替补制度原则从来没有变过:即,每一支野战部队,任何时间时间都必须指定一个替代训练补充单位,所有离开野战部队的官兵都会自动被先送往该单位。

德国士兵的基础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在后备军的训练部队中进行。每个训练单位还会举办专业的课程,以便根据野战军的需要提供某些类型的专业人员,并确保培养出一批掌握了一定专业能力的后备军官和士官。

除了常规的训练单位,德军还还建立了许多专门的学校,这些就是用来培训专业的军官和士官的了,这些专业技能并不限定于诸如无线电、机械维修等专业,还会包括比如防空和毒气防护等技能。

还有一类特殊的训练学校,是专门培训训练用的教官的,他们会在示范部队的帮助下,掌握新型的武器、装备和技术运用,毕业后充当陆军部队的教官。

而上述的常规训练,平时还会得到多种方式的补充。实际上,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德国军队相当一部分的军事训练是由其他军事和辅助组织以入伍前训练的形式进行的。

原则上,德国军队要求,接受训练的新兵所处的部队,要和他最终去的部队编制尽量一致,这样有助于他们尽快融入环境;而随着战争的进程,野战和实战训练也逐渐成为了大头。

步兵训练单位的基础训练时间通常为16周;但是实际上的期限最后已缩短到了8周。基础训练后是无限期的高级训练,这将持续到新兵被调往部队为止。

基础训练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技能训练,第二部分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战术协同、配合训练;第三部分是以排为单位,进行班一级的战术训练。基础训练的内容按照重要性排序为:格斗训练、射击、军事技能讲座、操练、运动。

而高级训练期间,除了常规的训练外,主要是协同训练的规模会扩大到包括了加强连、炮兵和化学部队的营级演习规模。

战时德国士兵的训练内容和普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们禁止练习走正步,也不会去教士兵如何走队列,如何去来一场漂亮的阅兵仪式。

德国陆军的野战部队编制

从战争爆发直到1943 年夏天,大多数类型的德国师的编制还和最初一样,平均每个师的兵力约为15000~17000人,如果再加上后备部队,通常会达到20000人左右。

但从库尔斯克战役后,几乎所有的德国师都进行了人员编制和装备方面的改制,最明显的趋势就是节省人力并同时增加火力。而这一改革主要是通过加大轻型自动武器、迫击炮、反坦克炮的配比,但减少了坦克的数量来实现的。

这样改动的结果就是,到了1945年1月,德国陆军师的平均人数已经下降到了11000~13000人。

下面,简单的给大家普及一下德国陆军的几种主要的师级编制:

1、老式步兵师(1944年前):每个师有三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和美军的完全摩托化步兵师相反,德国步兵师的运输大多要依靠马匹来拉拽。而开始重组后,德国步兵师的机动化比例更是大幅下降。

2、步兵师(1944年型):1943年10月,德军对步兵师进行了彻底重组,将步​兵团从三个营减少到两个营,其他师的组成部分也进行了相应修改。在剩下的六个步兵营中,每个步枪排的班数也从四个减少到了三个,因为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比例增加了,所以对于整个师的火力输出影响不大。

1944年5月后,德国步兵师再度进行了重组:每个班的兵力从10人减少到9人,每个步枪连的轻机枪数量从16挺减少到13挺,各级补给、辎重部队的人数被大幅削减。

3、步兵师(两个团、每个团三个营):这种部队短暂的在东线出现过一段时间,但是这种步兵师和常规师相比,人员少、火力弱,没过多久就被叫停了。

4、人民掷弹兵师(三个团,每个团两个营):1944年9月,希姆莱兼任陆军装备部长和国内预备军司令官后捣鼓出来的新编制。这是一种新型的步兵师,也被叫做“人民步兵师”。它的政治意义非常重大——它的成员可以和党卫军部队随时互换——这意味着党卫队将手伸入了国防军的传统地盘。

从军事角度,这种编制倒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它减少了人员编制,大大加强了轻型自动武器的配比(主要是STG44突击步枪),还将营级和连级的补给部队合并为营部直属的补给排——从而让连级指挥官只用关心作战,还可以用更少的人来提供后勤服务。

人民掷弹兵师下属的步兵团取消了反坦克炮,全部用“铁拳”等坦克火箭筒替代,每个营的80mm迫击炮从4门增加到了6门。并将原来的12门105mm榴弹炮换成了18门75mm榴弹炮。

这种编制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组建了一个师属的后备团,把除了宪兵部队以外的所有部队都扔了进去。

除了人民掷弹兵师外,还有什么人民炮兵部队、人民工兵旅和人民火箭旅之类的部队。

5、党卫军步兵师(党卫军三个团,每个团两个营):这种步兵师的编制和1944型步兵师类似,但其组成人数稍微多一些,还包括了一个成建制的防空营。

6、陆军山地师(山地师)(两个山地步兵团,每个团三个营):德国陆军的山地师的编制和装备都是专门适用于山地战或其他困难地形的战斗的。

因此,每支部队的交通方式各不相同——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大量用骡马,到了平坦的地区,则会相应提高机动车辆的比例——侦察营一般会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机动性很强。

除了6个步兵营,每个山地师还有一个炮兵团,配备配备75mm山地榴弹炮、105mm加农/榴弹炮和150mm米榴弹炮。

7、党卫军山地师(两个党卫军山地步兵团,每个团四个营)。党卫军山地师的组织结构和陆军的基本类似,但规模更大,还有自己的防空营。除了每个团有四个步兵营外,有的团部还有几个自己的直属连。

8、陆军机动师(装甲掷弹兵师):德国陆军的摩托化师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团三个营,其他方面的组织和陆军的装甲师类似,但是它只有一个坦克或着突击炮营而不是坦克团。摩托化步兵营最初的编制和普通步兵营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使用卡车(而不是骡马)作为运输工具。

到了1944 年,摩托化步兵营开始按照装甲师下属的装甲掷弹兵营的编制进行了重组。这些重组后的摩托化步兵团也被称为了装甲掷弹兵团

9、党卫军机动步兵师(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摩托化师的组织结构和陆军摩托化师类似,但是他们的步兵团有额外的团属连队,而且坦克营的坦克数量更多,兵力更强。他们的摩托化步兵团从一开始就被称为党卫军装甲掷弹兵团。

10、装甲师(Panzer):哈哈,重头戏来了。在整场战争中,德军所有的大规模进攻和反击都是由装甲师打的头阵,这也恰恰说明了装甲师是德国武装部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939年,进攻波兰的德国装甲师和5年后比起来,完全是两个物种。它是由一个坦克旅(两个坦克团)、一个装甲掷弹兵旅(两个团)及支援部队组成。一个坦克旅大约有400辆轻型和中型坦克,其中约2/3都是1号和2号坦克这种小家伙,还有约1/3的PzKpfw38(t)轻型坦克。

1940年初,德国人组建了新的装甲师,却将原来的两个团减为一个,整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变成了约200辆,1号坦克慢慢退出了现役。到了1942年,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进一步减少,2号坦克主要被用于侦察目的。

1943年,德国最高统帅部颁发了最新的装甲师改组计划,打算将所有装甲师的坦克升级为4号和“虎式”,每个装甲师的坦克数量约为200辆——但这个计划从来都没有落实过——几乎所有的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就没有超过150辆的,好些装甲师只有100辆出头的坦克。

11、党卫军装甲师(SS-Panzerdivision):这是被盟军公认的战斗力最强的德国武装部队。它的组织结构和陆军的装甲师类似,但是坦克团的坦克数量却更多。而且,每支党卫军装甲师拥有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个团三个营,其中有一个是装甲掷弹兵营,每个团还拥有自己独立的高炮连。

炮兵团有一个额外的重型火炮营,装备170mm或210mm大口径火炮;配套的装甲工兵营还会额外增加一个舟桥连队;除此之外,每支装甲师还拥有一个火箭炮和一个突击炮营,后期补给永远享有优先权。

12、伞兵师:如果说党卫军装甲师是公认的德国最强武装部队,那么德国的伞兵师就是公认的最强步兵师了。尽管战争初期,德国伞兵取得了一系列空降作战的胜利,但是克里特岛战役后,被更多的当做最精锐的步兵投入战斗。

伞兵师和步兵师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他们每个师有三个团,每个团三个营,机枪的配给数量要比陆军部队多不少。

(待续。。。)

接下来会抽时间逐步讲述德军的各种防御和进攻战术。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

0 阅读:9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