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26日和9月9日,毛主席的后代们都会聚在一起,这两个日子对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凡。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而9月9日则是他逝世的纪念日。这些日子里,毛岸青、李敏、李讷等家人总会在一起追忆父亲的教诲和关爱。尽管毛主席没有为他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成为后代们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毛主席去世多年,他所树立的家风依然深植于家人的生活中。他们牢记父亲的教诲,从不搞特殊化,即使身为伟大领袖的后代,他们也选择了踏实工作、平静生活,从不奢求特殊待遇。
毛主席的儿女们都在战争年代出生,经历了普通百姓同样的苦难。他们中的许多人未能幸存下来,而那些幸存的孩子也未曾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毛主席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在婚后生下了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然而,因战乱,他们经历了分离和苦难,最终只剩下毛岸青活了下来。
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岸青成为唯一活着的儿子。毛主席与贺子珍也有几个孩子,但由于战争和生活的艰难,大部分孩子夭折或失踪,只有李敏顽强地活了下来。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唯一活到成年的孩子,她的平安长大成了贺子珍晚年唯一的慰藉。
李敏出生在1937年的延安,那时的环境比她的兄弟姐妹们出生时好得多。尽管如此,因母亲贺子珍的健康状况不佳,李敏在几个月大时便被寄养在当地百姓家中。幼年的李敏非常懂事,不哭不闹,似乎明白父亲正忙于伟大的事业,不愿给他增添负担。
虽然李敏从小与父亲分离,但她依然记得一些与父亲相处的点滴。有一次,李敏对热水瓶充满好奇,总想去摸一摸,工作人员担心她被烫伤便阻止她。毛主席却说:“让她摸一下,烫了就知道不该摸了。”果然,李敏被烫到后哇哇大哭,毛主席笑着问:“还要摸吗?”李敏连连摇头。这段经历成了她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至今仍留存在她的记忆中。
李敏四岁时,毛主席决定送她到苏联与母亲贺子珍团聚。那是个寒冷的冬天,毛主席一路抱着李敏,生怕她被寒风冻着。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毛主席不忍看着女儿登上飞机后默然离去。李敏回忆起那天,记得父亲的手为她遮挡寒风的温暖,记得父亲的不舍。
李敏在苏联与父亲断了联系,直到1947年回国后,她才得知自己的父亲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当时,贺子珍鼓励她给父亲写信,信中她天真地问:“他们说您是我的父亲,我是您的女儿,可我不相信,请您来信告诉我,这是真的吗?”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刻回信:“我确实是你的亲生父亲,我很想念你,希望尽快见到你。”这种深沉的父爱感动了李敏,她终于明白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深厚血缘。
1949年,李敏回到了父亲身边,此时的她已经是个13岁的大姑娘。毛主席为了方便她上学,便给她取名李敏,寓意“敏于行”。
1964年,李敏在南下途中途经江西,特意前往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参观父母曾经奋斗的井冈山时期。然而,当她们赶到博物馆时已临近关门。门卫起初不愿放行,李敏并未亮明身份,只是礼貌地请求让她们进去参观。最终,门卫同意了她的请求。
在展厅里,李敏看着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眼眶湿润。讲解员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小声对身边的同事说:“这姑娘长得真像毛主席。”李敏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看完了展览。这样的情况她经历过许多次,即便如此,从未公开承认自己是毛主席的女儿。
李敏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甘于平凡,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从未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任何私利。她的选择不仅是对父亲教诲的忠实践行,更是对毛主席精神遗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