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山东一个小村庄里,许万亮气若游丝地躺在床上,虚虚抓住婆婆宋学芝的手,说:“娘……宗贵……不会……当土匪……”话音刚落,许万亮就离开了人世。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宋学芝的儿子杨宗贵早些年投身了共产党,出门参军抗日,此去一别多年,竟毫无音讯,失去踪迹。
直到1947年时,一个刚从外地回来的村民宣称,在东北看见了许久不见的杨宗贵,说他离开八路军,上山当了土匪,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村民们大惊失色,立马找来了杨宗贵的媳妇许万亮和母亲宋学芝质问,杨宗贵的家人们就这样被当成了土匪家属。
许万亮因此郁郁寡欢,加上自己的女儿不幸病逝,精神上饱受折磨的她,也没挺多久就去了。
老太太宋学芝没有放弃,坚持要找到证据给儿子一个清白,直到1966年,经受了近20年的非议以后,没有找到儿子消息的老太太也逝世了。
未曾想七年之后,民政局终于找上了门来,拿着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的照片,给杨宗贵的兄弟杨宗福辨认。
杨宗福呆呆地看了很久,突然放声大哭,说:“娘啊!原来咱们家宗贵就是大英雄杨子荣啊……”
深山智斗匪徒
1917年,杨宗贵在山东牟平县宁海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生了,他有五个兄弟姐妹,巨大的抚养压力让他们一家异常贫困,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不得不考虑新生路。
杨宗贵三岁时,父母杨世恩和宋学芝就决定带着孩子们开始闯关东。
一路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两个月以后,一家人终于来到了辽宁丹东,在这里扎根立业,但此时东北还没有开发好,一家人也是艰难求生。
杨宗贵长大后离开了丹东,去往鞍山当矿工,而此时东北已经沦为日军的领地,他看不惯横行霸道的日本人,连夜跑出矿场回了山东老家。
在东北大地上闯荡的这十几年里,杨宗贵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已经了如指掌,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成了个“老东北”,为他日后在这里如鱼得水地进行剿匪任务做了铺垫。
1945年,杨宗贵与村里的姑娘许万亮结成婚姻,新婚没多久,他听闻山东的八路军扩军招兵,就马不停蹄地赶去报名参了军入了党。
但杨宗贵害怕家里人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牵连,所以就使用了自己的小名“杨子荣”参了军,将近三十的杨子荣因为年龄太大,最终被编入了胶东八路军的炊事班中。
之后,这支部队被组织安排前往东北方向行军,建立根据地。
正碰上当时东北匪患肆虐,一众流匪各据山头自立为王,对附近的村民烧杀抢夺,于是这只队伍便奉命参加剿匪。
在牡丹江流域一代,森林茂密,地形崎岖,最是易守难攻,许多土匪们在此啸聚山林,为祸一方,人数足足有两万余之多。
国民党又瞧上了这群难根除又好煽动的势力,假意收编了一大片土匪汉奸,还对他们开出各种“空头支票”,然后指使其不断骚扰和攻打八路军根据地。
这些土匪危害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必须尽快消灭,幸好他们并没有成大气候,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群很快就被八路军部队各个击破。
土匪中最狡诈难除之人,当属土匪头子“座山雕”。
他带着部众在深山老林里隐蔽躲藏,打不着,还借着地形优势时不时对八路军反咬一口,是最让八路军战士们头疼的。
座山雕原名叫张乐山,他生性多疑,时刻警觉地盯着八路军的行动,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开始隐藏,所以每次出动大部队时都难以抓到座山雕的踪迹。
这种情况下,身处炊事班的杨子荣毛遂自荐,自告奋勇请求带队剿匪。
鉴于他丰富的东北生活阅历,组织上准许了他的请求,让他带领五个侦查员进入深山,伺机而动。
杨子荣一行人特地装扮成了土匪的模样,在座山雕地盘上的林子里大摇大摆巡逻来吸引注意力,不过警惕的座山雕丝毫不为所动,一点动静都没让他们发现。
杨子荣逛了许多天依旧没找到土匪的影子,只在走到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时,发现了个伐木工人住的棚子,里面十几个伐木工打扮的人正在休息。
在东北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杨子荣一眼就看出,这不是朴实的劳动人民,而是眼里闪露凶光的土匪装的!
杨子荣面色不改,坦然自若地走进了棚子里,十几个土匪有意无意地将他包围起来,他丝毫不惧,脸上换了副祈求的模样,说:“三老四少,行个方便,娘家失火烧了,所以我想借问个道,找小孩他娘舅去。”
杨子荣用上了土匪间常说的黑话,表示自己家里受难,因此想找个山头收留。
意外的是,这群土匪并没有多大反应,根本就不搭理杨子荣。
杨子荣显得有点纳闷,他走到战友旁边开始交谈,话里行间透露出自己曾与八路军有过节,还交火过,这下可算是成功引起了对方的注意。
一个领头人听完他们讲话后,走过来主动与杨子荣打起招呼。
他声称自己是座山雕副官的属下,让杨子荣表现表现自己,拿出个投名状来。
杨子荣心领神会,立刻带了战友们下山谋划,要把自己捯饬得更像土匪一点,杨子荣决定假装去老乡家里抢几只鸡,演场戏给座山雕的人看。
他闯进夹皮沟的村子里抢鸡时,并没有注意到对面茅草堆后面,有一双眼睛正在仔细打量着他,嘴里还念叨着:“这不是俺们村的杨宗贵吗?这么久不回来,当土匪了啊!”
杨子荣浑然不觉,抢完鸡就装作耀武扬威样回山上去了,土匪们看他表现良好,同意了带他们投靠座山雕。
惜命如金的座山雕还在山路上设了三道哨卡,杨子荣带领战友们上山后,继续穿着土匪打扮,每来到一个哨卡就套近乎上前问话,然后迅速把看守给绑起来带走。
一路走过好几道山沟,杨子荣一行人终于来到了座山雕的老巢前。
他令两个战士看守俘虏,带领其余几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山洞里,把枪口对准了面前的土匪。
洞里有七个土匪,高据正中宝座的山羊胡老头子就正是座山雕,他长着鹰钩鼻,脸膛泛黑,头发发白,死死盯着闯进来的八路军。
杨子荣劝告他们不要反抗,投降不杀,座山雕一伙人迫于无奈只能全部投降。
就这样,归功于杨子荣的智慧,八路军头疼已久的匪患终于不费多大劲就得到了解决。
杨子荣的英雄事迹还被刊登在了当年的日报上,《战斗英雄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介绍了他们智斗土匪的过程,让杨子荣声名大噪,成了英雄人物。
亲人被诬匪属
杨子荣立下大功后,立马又接到了新的剿匪任务,要出发清剿土匪孟老三等人。
二月二十三号,杨子荣率领战士们终于摸到了土匪的住所,向匪窝里发起冲锋。
土匪们大惊失色,慌忙地掏出枪来,杨子荣立刻准备开枪,却没想到,当时天寒地冻,气温低至零下三四十度,以至于杨子荣的手枪受冻了没打响。
此时土匪孟老三抓住机会对着杨子荣的胸膛开了一枪,杨子荣扑倒在地不住抽搐,血液将冰面染成鲜红一片。
战友们此时正爬上屋顶,对着土匪窝里扔下几颗手榴弹,这群顽匪才被消灭掉。而打死杨子荣的孟老三却趁机溜走,成了最大的漏网之鱼,直到解放后他才被判处无期徒刑。
战斗英雄杨子荣壮烈牺牲了,战友们深感哀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前来送葬的人们无不泪流满面。
联军总部还追授杨子荣为“特级侦查英雄”,把他生前所在排命名为“杨子荣排”。
就在杨子荣牺牲的这段时间里,远在山东解放区的杨子荣家乡也不安宁起来。
一天早晨,村子里回来了一个闯关东的男人,他声称在东北的时候看见了本村的杨宗贵,不光没跟着八路军干正事,还去当了土匪,在村子里乱抢乱杀。
村民们大惊失色,立马拉来了杨宗贵的母亲宋学芝和老婆许万亮一问究竟。
两人一口咬定杨宗贵绝对不会去当土匪,干伤天害理的事情。
村民们议论纷纷:“人家都看见了,还能有假?”
婆媳两人又气又委屈,想说理也没地方,扛不过村子里人多口杂议论纷纷,许万亮郁闷得身体都开始犯毛病。
村子里还把杨宗贵参军时颁发给他们家的“光荣军属”的牌子给摘下来拿走了,老太太宋学芝不服,忙完了农活就跑到县里上诉,想给儿子讨个清白。
不巧的是,当时国民党正在发动兵力进攻山东,各地局势都很紧张,这时候有谁会把精力放在一个土匪家属所说的话上呢?
宋学芝上诉无果,更加增长了村子里编排他们一家的人的气焰,不多久整个乡镇都流传出了杨宗贵一家是土匪窝的流言,婆媳俩在村子里经常被人挖苦讽刺。
新中国成立第三年个年头,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搞建设,但许万亮却越发阴郁,自己的女儿不久前生病夭折了,丈夫在外不知所踪,还被打成了土匪的名号。
积郁成疾的许万亮最终挺不下去了,她抓着宋学芝的手臂,双眼无神的望着屋顶,用微弱的声音控诉着这一切。
老太太宋学芝泪眼模糊,向儿媳承诺一定会给宗贵讨个公道。
许万亮走了,宋学芝还在坚持不懈地四处奔波,去政府向人查证。
老太太干瘦的身躯里似乎有抽不完的能量,支撑着她不停上诉好几年。
1957年元旦,国家因为没找到杨宗贵当土匪的证据,就按照政策给宋学芝发了一张失踪军人通知书,确认他是失踪军人,至此宋学芝才开始摆脱“匪属”的称号。
1958年冬,政府又给宋学芝补发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纪念证”,但事实上杨宗贵到底有没有牺牲,也无人知道,毕竟根本没人得知杨宗贵就是战斗英雄杨子荣这件事。
因为杨子荣用了小名参军,过后不久,部队就开动来到了东北,杨子荣忙于战事也没顾得上联系家里,队伍里更没有同乡了解他的人,所以杨子荣的真实来历一时竟没人能弄清楚。
直到1966年,老太太宋学芝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也没能得知儿子杨宗贵竟然是个大英雄。
临终时她还念叨着:“黑匣子里不是老在说剿匪英雄杨子荣来着,咱家宗贵不就叫子荣吗,像不像同一个人……”
赶回来的大儿子杨宗福摇摇头,说:“天底下叫杨子荣的人多了去了,再说了宗贵哪有那么能耐?”
不久后老太太就咽了气,最后的心愿还是想要找到儿子的下落,奈何再也等不到那一天。
身世水落石出
杨子荣死后不久,他同队的战友曲波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又勇敢的战士,把他的剿匪经历经过艺术加工后写成了书——《林海雪原》,杨子荣的名字因此而家喻户晓。
这本书里的内容还被改编成了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成了样板戏,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969年年初的一个夜晚,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美国艺术代表团,北京中南海的礼堂内就正在上演着京剧——《智取威虎山》。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么哈?么哈?脸红什么?精神焕发!……”
周总理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时不时鼓掌,身边的代表团团长大卫也深受氛围感染,眼中饱含热泪,情不自禁地热烈鼓起掌来。
“总理先生,这场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杨子荣真是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大英雄!”大卫转向周恩来,激动地说。
“戏中的英雄杨子荣,他是以真人为原型的吗?”大卫补充道。
周恩来见他对中国的革命英雄感兴趣,内心喜悦,微笑着点点头:“这就是真人真事,杨子荣是一位真实的革命英雄。”
大卫立刻请求说:“我想去他家中看一看他成长的环境,可以吗?”
周恩来欣然应允,当晚他就打通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电话交代此事,可没想到,第二天周恩来收到的回复却是,只能查到杨子荣的籍贯在山东,其他信息一概不知。
杨子荣烈士的身世成了未解之谜,这让周恩来意想不到。
他严肃地对秘书下令:“美国的客人在等我们回话,你立马通知总参谋部,务必在半个月内查清杨子荣的身世,全国上下也都在看着我们,不能让英雄隐藏在历史中!”
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一场寻找杨子荣的行动又拉开序幕。
此前,杨子荣生前部队和当地政府就组织过相关行动,但由于信息太少,都是大海捞针一样找人,与这次一样,最后都一无所获。
1973年时,随着杨子荣英雄名号越来越响,调查他身世的行动也再次开始。
杨子荣生前部队和山东军区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又组成了专项调查组,他们与《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沟通以后,大概认定杨子荣故乡就在胶东附近。
调查组来到胶东后下到各县走访多日,依旧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直到有一天,调查组来到牟平向居民推送广播,发动当地公社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叫杨宗贵的人的信息非常眼熟。
调查组仔细对比查看,翻阅了本地入伍军人登记表和军属抚恤登记表之后,发现杨宗贵虽然与杨子荣名字不同,但家庭身世和入伍情况极其相似。
发现这一情报后,调查组立马开动来到了杨宗贵的家乡,他们拿着几张杨子荣的照片给村干部辨认,村干部都说这是本村的杨宗贵,还问是不是当土匪现在被抓了。
调查组又来到杨宗贵的家里,把杨子荣的照片递给杨宗福看。
杨宗福用颤抖的手接过照片,不住流眼泪,点头说这就是弟弟杨宗贵。
调查组顿时也激动不已,跟他解释道:“你兄弟就是《智取威虎山》里说的大英雄杨子荣啊!”
杨宗福放声大哭,拿着照片来到母亲和弟妹的坟前,哭喊着想告诉他们,杨宗贵就是杨子荣,就是大英雄啊!弟弟没有当土匪!
只可惜,此时杨宗贵的的妻子已经去世二十一年,母亲去世七年了,长眠于九泉之下的她们,再也无法亲耳听见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杨宗贵这样一位战斗英雄最后终于得到了查明身世的一天,他光辉灿烂的形象会永远存在于人民心中。历史不容遗忘,革命英雄更应该被牢记,正是归功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如今的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