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家住广东新会的老张总爱起个大早,到自家屋顶上的天台上去检查晒着的陈皮。
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心情大好,甚至时不时哼上几句小曲。
街坊邻居都好奇,这些皱巴巴的果皮难道真有这么重要?
有一次,小刘忍不住问老张:“张叔,这些晒干了的橘皮有什么讲究?”老张笑而不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看那满是陈皮的天台,又继续他的忙碌。
新会陈皮的由来与独特性新会陈皮,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这种来自广东江门新会区的特殊果皮,作为“广东三件宝”之一,历史悠久。
早在南宋时期,新会的黄氏家族一本《陈皮志》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相传,某次皇后得了重病,太医束手无策,还是村里的一个老翁,用几片新会陈皮熬煮的汤成功挽救了皇后的性命,这才让它开始名声大噪。
新会陈皮与普通陈皮大不相同。
对一般晒干的橘皮叫“广陈皮”,而新会陈皮不仅要满足地域上的严格限定,还要求自然贮存陈化三年以上,酝酿出独特的香气和药理成分。
为什么新会陈皮如此珍贵?
那为何新会陈皮如此珍贵?
其高昂的价格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真是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新会陈皮,因其极高的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拥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风味特性。
就连一片陈皮,都有24种挥发油成分。
而其他地方的陈皮,油成分则要少得多。
如果你来过新会,就会发现这里的陈皮真的与众不同。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汇,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还有独特的“咸潮”——每年冬季和春季,咸水倒灌进田,使得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海洋矿物质。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新会陈皮的独一无二。
而在制作过程中,从摘果时间、开皮方式、晾晒、熏制到陈化,每一步都讲究手艺,丝毫马虎不得。
新会陈皮的制作过程新会陈皮的制作,既细致又讲求时间。
一年收获三次:夏末的“小青柑”,重阳后的“二红柑”,以及冬至前后的“大红柑”。
每次收成的陈皮品质差异巨大。
小青柑制成的柑普茶,风味独特;二红柑正是制作陈皮的首选,而大红柑则因皮薄有韧性,用来做顶级陈皮最适宜。
在摘下一颗颗新会柑后,得首先把果皮开成三瓣,这叫“三瓣开皮”。
这种开皮方式,不仅可以让果皮在晒制过程中更均匀地失水,还能保持陈皮的完整性。
接下来就是晾晒,这可是个细活儿。
果皮要先底朝上,晾晒6小时,再翻面晾干,保证每一面都能充分暴露在阳光下,彻底干燥。
晾干后的陈皮,还得进一步熏制,使其更香。
最终,这些熏制过的陈皮还要经历漫长的陈化过程,让时间赋予它更多的药理价值和风味。
陈皮在粤菜与生活中的多种用途陈皮,不仅是药材,更是广东厨房里的常客。
老广们常说,“一两陈皮一两金”。
在许多菜谱里,它的身影随处可见。
譬如陈皮鸭、陈皮骨,这些菜里,陈皮不仅能增香提味,还能去腥、解油腻。
做一道陈皮老鸭汤,鸭肉与陈皮相互交融,那种浓郁的香气,真让人食指大动。
陈皮还能搭配茶叶,煮一壶香气四溢的陈皮茶。
普洱与陈皮那可是绝配,普洱独特的醇厚口感搭上陈皮的清新香气,真是解腻又让人神清气爽。
更不用说广式糖水中陈皮的身影了。
陈皮红豆沙、陈皮海带绿豆沙,这些甜品既好喝又养生,还能祛湿,真是一道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说说老张家天台上的那些陈皮。
每一个柔软的果皮,经过岁月的漂洗,风雨的打磨,完成了其“越陈越香”的奇迹。
每当过节时,老张总爱拿出几片珍藏多年的陈皮,与家人分享。
他说:“这可是咱家的宝贝,千万盖好罐子,别让湿气进去了。”
总结新会陈皮,这片200万元一斤的果皮,并不仅仅因为它“贵”,而深受追捧。
它是一段历史、一门技艺、一种文化的融合体。
无论是药用价值还是美食中的魔术师,它都深深植根于老广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
试想,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喝上一杯暖暖的陈皮茶,何尝不是一种简单而幸福的享受呢?
新会陈皮,用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药用价值,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宝贝。
或许,正是这片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皮”,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厚重与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