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电视大剧《破晓东方》,终于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第二集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作为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与总前委常委陈毅,因制定《京沪杭战役纲要》问题而各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乍一感觉,这一争吵好似体现了两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我军的高度军事民主。但实际上,由于这一桥段设计与史实出入较大,映衬陈、邓关系严重出位,难免使人有些怪怪及违和的感觉。
第一点,陈毅、小平会因制定战役纲要问题而争吵吗?
重要历史人物关系剧情的设计,往往比较敏感,最好基于历史真实而不能凭空想象。纵观陈、邓关系,特别是从陈毅1948年5月到中原野战军,直到上海战役结束这一年时间,他俩合作应该是密切而愉快的。小平作为第一书记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陈毅作为第二书记无私坦荡、鼎力相助。无论是《陈毅传》《陈毅年谱》,以及其他档案史料,都没有二人关于制定战役纲要问题而争得不可开交的记述。
小平的女儿毛毛曾这样回忆说:“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的关系特别好”。可见,陈、邓无论是工作关系,还是个人关系,都很不错。
制定《京沪杭战役纲要》不是一件小事,它涉及的是大进军阶段我军在东南方向的大战略设计和大战役筹划问题。而在这一重大战略战役问题的研究与制定上,本来陈、邓两人没什么分歧矛盾,而是高度一致,编导们却硬生生地给加上争吵这一桥段,弄不好反倒容易给观众引起不必要的歧义与猜想。
第二点,陈毅会因一个团的部署问题而同小平大吵吗?
为了剧情需要,设计个争吵桥段也罢。关键是争吵的核心是,总前委的《战役纲要》要不要写到团这一级。陈毅主张必须细化、具体化,必须写到团这一级,以便各部队有所依据和遵循。而小平则主张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因为总前委下面还有两大野战军,野战军下面还有兵团及那么多个军。不能把下面的事都干了。这样势必干扰和影响下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平还特别强调这个纲要需要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长篇大论报上去显然也不合适。
历史证明,小平同志的观点是对的。总前委的战役纲要,确实不需要细到团这一级。这也体现了小平同志一向举重若轻的性格和特点。
关键是这样刻画陈毅,把陈毅的性格特点变成举轻若重,变成事无巨细,这与真实的陈毅恰恰又大相径庭。某种程度上说,陈毅同小平一样,总体上也应属于举重若轻之人。以前的华东战事,具体的筹划指挥主要都由粟裕来操刀,这次的两大野战军联合行动,非要给陈毅设定个部署必须细到团这一级,并因之与小平大吵,未免把陈毅的格局与气度看得太小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是,此时,中央早已内定陈毅为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也早就开始为接管和建设上海而前瞻思考一些战略性的问题了。把争吵这个梗生硬地嫁接给陈毅,不但不会放大艺术张力,反倒有损陈毅的革命形象。
第三点,京沪杭战役纲要到底是怎样一个出台经过呢?
根据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统一安排,京沪杭战役“仍由总前委来指挥”。1949年3月21日,总前委、三野前指、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的人员分批乘火车南下,进驻蚌埠南郊孙家圩子。
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孙家圩子,总前委在小平的主持下,召开了扩大会议,主要就二野、三野实施京沪杭战役问题进行筹划研究。时任三野参谋长的张震后来撰文这样回忆道:
“会后,邓小平要陈司令员写个渡江作战计划。陈军长告我,还是你写吧!我便写了一个两支野战军渡江作战计划,面交邓政委。他看后说,总前委制定战役纲要不要太具体,主要是分析战局的可能变化,原则提出数个预案,战役发起后,各野战军按照战场情况变化结合预案机断处置。至于具体部署则由各野战军自己拟定。”
作为三野的参谋长,最初纲要的起草者与经办人,张震的回忆显然是客观的、是权威的。帅克觉得,如果编导们根据这一史实来设置剧情,而不是生硬地嫁接陈毅、小平大吵这个桥段,显然剧情会更自然、更顺畅、更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这个桥段是不是想说明邓公是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