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打到第4天,粟裕和张震联名给三野各兵团、各军下发了一个《攻击沪永久设防阵地的战术指示》,电报同时上报总前委和军委。稍懂军事的军迷们都知道,军为战役战术兵团,师为基本的战术兵团。一场作战,具体的战术问题本该由师团这一级解决,至多由军这一级来明确。可上海战役,堂堂的三野大军前委为何专门下发这样一个战术指示呢?
分析原因并不复杂。战争是变色龙。上海战役没打几天,战局出现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情况;出现了反复争夺,进展迟缓的情况;出现了士气受损,攻击急躁的情况。精于战役指挥控制和能动调控的粟裕、张震深知,部队攻击出现的这种现象必须制止,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寻适应战场特点的最佳战术和打法。于是,粟裕、张震操起了军师团这一级的心,专门给参战各部队下发了具体的战术指示。
这是一次关于敌情研究的明确指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海战役是在行进中发起的,距离进攻地最近的距离尚有50公里以外。这使得上海战役的准备与进攻发起模式较之其他战役不同,特别是对敌情的深入研究并不够。比如月浦方向上密集且坚固的碉堡群,我就掌握得远远不够。致使部队在初始的攻击作战中吃了大亏。
粟裕、张震根据各方面的情报来源,向各单位明确地通报综合敌情。一是分析判断敌总体防御态势,判明“敌守备重点为浦西重于浦东,苏州河北重于苏州河南。其企图则求控制吴淞与大场、江湾机场核心阵地,保持海上退路”。二是分析敌防御和战斗力情况,判明“吴淞、月浦、杨行、刘行、大场线,均为既设阵地”,“部队为守沪之精萃(52军、54军及99师与146师),战斗力为现蒋军中最强者”。三是分析敌作战特点,判明“敌图以地堡群为核心,配以炮兵火力网,实行阵地前面积射击”,同时“配合战车、装甲车连续反击”。
可以看出,粟裕、张震下达战术指示,首先重在把敌情判断得很清楚、分析得很透彻,这无疑为攻击部队下一步作战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敌情依据。
这是一次关于战法运用的明确指示。
每一次作战战术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打法。特别是针对上海战役这样的一个特大的城市攻坚战。粟裕、张震总结了几天来的战术和打法,并把他们自己长期带兵作战打仗的战术心得和体会,与这次的上海攻坚作战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为此,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点战术概要:
一是针对一线平推硬碰硬的战术打法,要求“选择敌突出部或接合部与较弱的敌攻击,楔入敌之纵深。尔后,由敌侧背或由内向外打,来撕破敌之防御体系”。
二是针对敌能较快地组织防守反击,要求“小群动作,群群攻击,尤应集中火力与发射筒袭击一点”,“使敌不易重新组织防御,更可避免敌已测量好之火力封锁”。
三是针对战场没有地面屏蔽物作依托,要求“交通壕作业,迫近敌人”,“力求歼敌于阵地内”。
四是针对集团打法伤亡较大,要求“发挥孤胆攻击与守备的精神,发挥爆破威力”,“纠正集团攻击与集团守备方式,减少不必要之伤亡”。
透过粟裕、张震的战术指示,可以看出,这一指示非常具体、非常鲜明、非常形象,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对部队的具体战术动作和打法无疑指明了方向。
这是一次关于经验借鉴的明确指示。
共产党的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而粟裕、张震均属于军事理论与实践兼优之人,更善于总结战争经验、更善于为我所用。我们看到,他俩在这封电报中有两次特别提到要注重借鉴以往的作战经验。
一个是要求部队借鉴“太原战役的战法”,注重选择敌突出部或接合部攻击,注重楔入敌之纵深,注重由敌侧背或由内向外打,通过这种奇正结合的灵活战术运用方式,彻底撕破敌人的坚固防御体系。
另一个是要求部队“可采用淮海战役歼灭杜聿明时钳形作业交替攻击”的战法,使敌无暇它顾,使敌难于形成整体的作战威力,使敌难于组织起有效的防守反击,最终达到歼敌于阵地内的作战目的。
粟裕、张震的专门战术指示下达后,各部队深刻学习领会,并根据这一新的战术指示,积极调整部署改变战法。战役实践表明:攻击进展速度明显加快,收到了很好的作战效果。
作为堂堂的三野大军副司令员和参谋长,竟然操心专门下达具体的战术指示。我们说,粟裕、张震的这个心,操得及时、操得正确、操得英明!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文选》《张震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