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有六位名字是自己改的他们的表字也各具特色

南莲看过去 2024-01-28 07:16:14

中国汉民族的起名方式和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绎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门类,但却不是越来越复杂。现代人的姓名,其实只是姓氏和名字的合称,已经极为简化。

远在中国古代,起名一直较为讲究,要把姓、氏、名、字、号等都结合起来,并各自赋予其一定寓意。

如今人们早已把“名字”当作一个词义来理解,而从古代到民国初期,汉族人起名时,除了名,还得有字。“名”叫“ 本名”,而“字”叫“表字”。

旧时候给孩子起的“名”,一般是供长辈和至亲叫的,不便在社交场合被别人指名道姓称呼,“表字”则是平辈或晚辈及外人都可以称呼的。

表字实际是除本名外另取的两个字,这两个字与名有的是意义上有关联,有的是意义上相辅,也有的是意义上相反。

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义相近;刘备,备什么?备了“玄德”(大德);还有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比如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比如岳飞,字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还有,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看到的人物相互称呼都是以此人的“字”为主;在电影里,也可常见蒋介石称手下将领的“表字”,如他对爱将杜聿明称之“光亭”等。

毛主席和新中国十大元帅都出生于清末,他们的名字自然会带有那个时期的特色,既有名又有表字。

毛泽东,表字“润之”,人们对此都比较熟悉,不必赘述。

下面,想要具体盘点一下十大元帅的表字,与大家分享一点人物历史。

朱 德

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字“玉阶”。他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

据介绍,他刚出生时,母亲和家人以川北习俗,有时称呼他为“狗娃子”。长到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给他起了表字“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当时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只收云南省人。他求学心切,来到报名处假称自己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即兴将名字改为“朱德”。

参加革命的1922年之前,朱德曾任滇军旅长,云南省警察厅长、陆军宪兵司令官,中将军衔。

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朱德毅然舍弃了已经获得的名利。此后。他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毛主席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

彭德怀

彭德怀元帅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石穿。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于湖南湘潭烏石峰彭家围子的一户农家。他父亲彭民言喜得第一个儿子,高兴地给他取乳名钟伢子,意思是钟情可爱的娃娃。

学会蹒跚走路时,父亲根据家谱宗字辈,给他起名彭清宗,寓意他长大了有出息,有荣华富贵,还要清清白白做人,对得起祖宗。

彭德怀幼年读过两年书,因家贫辍学务农,下煤窑做工。15岁参加饥民造反,被官府通缉,逃到洞庭湖当堤工。18岁投身湘军当兵,在连队秘密组织“救贫会”,后因派会员杀死一恶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脱。1922年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入学后改名彭德怀。

(战争年代的朱德和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对家人说:“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从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他回湘军任排长、连长、营长。1926年随部队编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结识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8年入党,不久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自此开始了彭大将军青史留名的革命生涯。

林 彪

林彪元帅1907年12月5日出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等。

1925年,林育蓉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一路上,他一直想着把自己的名字改一改。他认为“林育蓉”过于女性化,有人看到名字还误以为他是一个女子。他为自己改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

父亲得知他改名,认为“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但林育蓉不为所动。到广州后,他没有先去报考,而是来到了杨家祠堂中共广东区委机关,先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他在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所在地杨家祠堂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首次提笔写下了“林彪”两个字。

1926年10月,林彪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此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1928年4月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因作战勇谋兼备,迅速由基层连、营长,成长为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

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原名刘明昭,字“伯承”。曾用名刘伯坚。

他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刘帅刚出生,他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病逝。因此,家人给他取乳名“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戴孝。

刘伯承天资聪明,5岁开始读私塾。他父亲刘文炳是个失意秀才,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就给儿子起名刘明昭。而他们刘家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完全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

“伯承”这个表字,是他父亲后来给他起的。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老帅们罕见的合影照)

刘伯承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中华大地之际,他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曾任川军第二混成旅团长、旅参谋长、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中将军长。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南昌起义前,刘伯承已是川中名将。

贺 龙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南桑植洪家关一户贫苦农家,原名贺文常,表字“云卿”。

他5岁入学时曾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再为他改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少年的贺龙以愤世嫉俗,仗义疏财,敢于同恶势力相抗争而闻名乡里。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于1914年18岁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曾三度入狱,威武不屈。

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

贺龙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高举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旗帜,主动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因战功卓著,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中将军长。他不断追求真理,在北伐战争中,逐渐由信仰三民主义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这年“四一二”事变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无所畏惧,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率部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湖南桑植,按照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最初起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父亲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议论重新给他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

贺龙叔父贺士奎是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

但加什么字好呢?他们一时没想出个结果来。当时站在一旁的贺文常则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从此,贺龙就成了他的大名。

陈 毅

陈老总是四川乐至人,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乐至复兴场张安井村,原名陈世俊,表字“仲弘”。

他5岁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的学名叫世俊,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

陈毅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北宋文学家苏洵,苏洵字明允,为此将“明允”倒过来借用,一度改名“陈允明”。

(陈毅)

陈毅元帅的革命经历,许多人都知晓。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16年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前身),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

据说在读书期间,他一天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时领悟到,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任重而道远。看来光有弘(刚强)还不够,还须要有毅(毅力),坚持始终才行。于是,他自己再次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结合在一起。

赴法国勤工俭学的1921年10月,陈毅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回到四川家乡后,他通过与蔡和森通信,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并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荣桓

罗帅原名罗慎镇,表字“雅怀”,号宗人。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衡东县荣桓镇)。

他父亲罗国理,按照村里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号宗人,家里人都叫他“罗宗人”。

罗宗人8岁进入私塾读书。1914年12岁时,他家附近的一个祠堂,办起了罗氏岳英小学。父亲罗国理便把他从私塾转入小学就读。小学校长罗炳文觉得“罗宗人”这个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校长另给儿子起个名字。

罗炳文略作沉吟,在一张纸上写下“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宗人此后改名为罗荣桓。

1919年后,罗荣桓陆续在长沙协均中学和私立青岛大学读书,1925年作为青岛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夏毕业后,回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就读。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战争年代,罗荣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建立了丰功伟绩,特别是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毛主席曾用十句话概括罗荣桓的品格: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1963年9月,罗帅因肾功能衰竭引发尿毒症而再次住院治疗,12月16日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去世后,毛主席心情十分沉痛,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词中发出“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深情感慨。

徐向前

徐帅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原名徐象谦,表字“子敬”。他上面两个哥哥的乳名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乳名“银存”,意思希望他一生有钱花,发财享福。

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是清末秀才,也是永安村上学问最大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响亮顺口,赋有深刻含意。于是,他按家谱,给这第三个出生的儿子小“银存”起了正名“象谦”,表字“子敬”。

少年时的徐象谦读了3年多的私塾,1914年被送到东冶镇陀阳高等小学校读书两年。后因家境困难,又回到本村读私塾。即便如此,他的学业也未能继续,一年后便结束了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

辍学在家的徐象谦,在无奈之中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16岁至18岁在河北省阜平县书店里当学徒,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份社会职业。两年艰辛的学徒生涯,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善于忍耐的品格。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萌生了为国献身的雄心壮志,激发了学军习武的浓厚兴趣。

(抗战时期的徐向前元帅)

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排长。1925年春,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后到国民军第二军第6旅任教官、参谋、团副等职。1926年11月到武汉后,任南湖学生兵团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他下定决心,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徐象谦改为徐向前。

1927年3月,徐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四军军长,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理校长,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要职。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他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

1949年开国大典之际,朱老总和周总理就由谁来出任新中国的首任军队总参谋长,向毛主席推荐人选。毛主席听后说:“看来,我们的总参谋长一职还得请我们的名将‘子敬’出山。”“子敬”是徐向前元帅的表字,毛主席对此十分熟知。

除了荣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帅后期还历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等职。

聂荣臻

聂帅1899年12月29日出生于四川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今重庆市江津区),曾用名聂云臻,表字“福骈”。他的名字是父亲聂仕先翻书选出来的。

有史料介绍,聂荣臻出生后,其父聂仕先翻阅典籍《随身宝》,指着书中的一句对妻子唐氏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

唐氏点头表示同意,又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赞同。

聂荣臻7岁入私塾接受启蒙,11岁正式进学堂读书,18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江津县立中学。

五四运动时期,聂荣臻因参加家乡学生爱国斗争,遭到反动军警当局通缉抓捕。为了避开眼前的危险,他于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并积极投身旅法学生运动。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隔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奉命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

1925年聂荣臻回到祖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从此展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叶剑英

叶帅是广东梅县人,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县雁洋堡,原名叶宜伟,表字“沧白”。

叶剑英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二。父亲叶钻祥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自家叶氏族谱,给他取名叶宜伟。

他少年时在丙村三堡学堂和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祖国。1916年随父赴南洋谋生。1917年夏回国考入云南讲武堂。

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在讲武堂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

叶帅的一生辉煌经历,许多人都熟知。1976年10月上旬,他在党和国家面临危险的紧急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华国锋等中央领导果断决策,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在危难之际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赢得了人们的衷心爱戴。

1977年3月,叶帅再次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此后历任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77年5月14日,是叶帅80大寿,多年老战友和诸多亲属朋友纷纷前往祝贺,大家都为国家充满新的希望而振奋。

(叶帅)

送走客人之后,叶帅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七律《八十抒怀》:

八十毋劳论废兴,

长征接力有来人。

导师创业垂千古,

侪辈跟随愧望尘。

亿万愚公齐破立,

五洲权霸共沉沦。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108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