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信不疑这都是杰作

南莲看过去 2023-11-22 07:52:01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还没有哪些歌曲作品能像《我的祖国》《歌唱祖国》《难忘今宵》《敢问路在何方》这几首歌一样久唱不衰、脍炙人口,令亿万人人喜爱不止。

随着岁月流逝,虽然这几部经典作品的词曲作者绝大多数都离世而去,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依然那么充满生命力,依然那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堪称旷世杰作。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1956年12月上映的故事影片《上甘岭》插曲。歌词作者乔羽,作曲刘炽。

这首歌的歌词和曲调,都堪称完美无瑕。

开篇第一段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歌词看似朴实无华,平铺直叙,实则如同画面一样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立体感极强。其中有景色,有气味,有外表也有内在,恰到好处。应该是不可撼动的华语歌词巅峰之作。

《我的祖国》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作为电影插曲,它深情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英雄主义的气概。三段歌词如同三幅生动的画卷,引人入胜。通篇做到了委婉抒情与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完美结合。

歌曲前半部曲调,如春风春雨。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一柔一刚。

从歌曲中,既能感受到到祖国江河中白帆点点、田野稻浪滚滚的美丽画面,又能听得出“这是美丽的祖国”的鲜明主题。

《我的祖国》这首歌从五十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因其通俗易懂,贴近每个中国人生活,而令几代人接力传唱。

它也因为经典,而超越了时空,既属于当时,也属于未来。

词作者乔羽

乔羽先生的知名度很高,坊间戏称他为“乔老爷”。是当代著名词作家、剧作家,曾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的代表作,除了《我的祖国》,还有《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牡丹之歌》等。

乔羽1927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幼年就聪明好学,4岁时已能识字过千,《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倒背如流。很早便懂得了格律诗、乐府和古今民歌。由于博闻强记又有来自民间的禀赋,这些为他的歌词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乔羽1949年入党,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5年创作了著名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

历任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歌剧舞剧院专业创作干部,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乔羽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写歌词,但是在他眼里,写歌词并不是高贵神圣的创作。他曾说:“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

在他心中,带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倒是最好的作品。

2022年6月,乔羽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我的祖国》曲作者刘炽

1921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刘炽,原名刘德荫。1936年15岁参建红军,在抗战剧团当过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指挥,新中国电影音乐人。

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艺术指导、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杂志编辑部编委。

刘炽的代表作除了《我的祖国》,还有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音乐经典。

1998年10月,刘炽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歌唱祖国》

这首歌曲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创作于1950年9月。

歌曲的表现形式由主歌、辅歌、主歌再现组成:主歌四句、辅歌六句、主歌再现四句反复两句。

作品结构严谨,简洁明快,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壮丽画卷,勾画得极其生动形象。

1950年9月中旬,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刚过而立之年的王莘,从天津来到北京购买乐器。在乘车路过天安门广场时,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景象吸引。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广场上有人在唱歌跳舞,不禁令人心潮澎湃。

他脑海里创作灵感不可抑制,前四句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几乎喷涌而出。

登上返津的火车,王莘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完成。回到家里,王莘又与妻子王慧芬一起哼唱,连夜写出了第二、三段歌词。

这首歌曲最先在天津耀华中学首演,接着又传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1950年《大众歌选》第三集在首篇位置发表了《歌唱祖国》,逐渐在华北地区的工人和学生中间流行开来。

1951年春天,纸印的歌片传到北京工人合唱团被采用。夏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个合唱团的演唱录音,引起听众共鸣。

国庆一周年前夕的一天,王莘突然接到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中国音协一位负责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领导,请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把词曲尽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

电话这端的王莘笑了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太巧了。你算找对了人,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规定在这一年国庆节时,全国各地除唱国歌外,以《歌唱祖国》和《全世界人民心一条》为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

《歌唱祖国》,凝结了爱国之情、奋进之志、民族之声,立即传遍全中国,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成为亿万中国人久唱不衰的“金曲”。

2007年,《歌唱祖国》被搭载在嫦娥一号上,从太空向地球传输回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全球有63亿人倾听了这首歌。

1951年10月29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得知列席会议的王莘就是《歌唱祖国》的作者,对他称赞说:“这首歌好”,还特地将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送给王莘,并为他亲笔签名。

1954年,《歌唱祖国》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一等奖。1989年,《歌唱祖国》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2000年,在《歌唱祖国》创作五十周年暨王莘从事音乐创作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对他进行了表彰。

王莘是江苏无锡荡口镇人,1918年出生。14岁那年,他只身来到上海一家百货公司当练习生,业余时间去上海进步报人《申报》的创始人史量才开办的量才学校学习,并结识了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

1936年王莘参加革命,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入党。建国后一直在天津工作。先后担任天津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市音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晚年的王莘不顾疾病困扰,为繁荣音乐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尽心竭力。1994年拿出全部存款设立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鼓励词曲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唱祖国的歌曲。2007年10月,王莘病逝于天津,享年89岁。

《难忘今宵》

这首歌被誉为央视春晚固定不变的“告别曲”。将近四十年的央视春晚,一直保留这首《难忘今宵》,足见其旺盛的艺术魅力。

《难忘今宵》音律舒缓、悠扬,委婉动听。歌词中有青山、绿水、天涯、海角,句句通俗易懂,回味无穷,极具催动情感的冲透力。

有人评价,说它“既道出了盛筵将散,深情告别时的真挚祝福,又表达了人们对来年再相会的无限期盼和良好祝愿。”

加上歌唱家李谷一叹声轻柔的唱法,每个除夕夜,它的响起都倾倒了一代又一代人,也由此使其名扬四海,成为歌曲经典中的经典。

1984年,时任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黄一鹤统筹节目时,觉得晚会缺少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于是找到著名词作家乔羽,希望他能为这年春晚的结尾曲写一个歌词,内容要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亲人间的骨肉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等。

此时,乔羽正在埋头忙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排练,天天忙的不得开交。黄一鹤导演导匆匆来到乔羽办公室,开口便说:“乔老爷,我是来求援的,你马上得给我写首歌词,春节晚会要用!”

乔羽闻言一惊,随即问道:“你说的‘马上’是什么概念?”黄导说:“就是现在。我坐在这里等你写,写好就拿走!”

乔羽看了看黄导急得不行的样子,放下手里的工作叹口气道:“你明天早晨5点钟来拿吧。”但送走黄一鹤,乔羽一看表已经是凌晨3点钟了。

乔羽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由于当时忙昏了头,我也没来得及细问黄一鹤这个词到底写点儿什么。他只是说了个大概意思。因此在动笔时已经来不及想更多了。”

乔羽知道,大年三十除夕晚会,全国家家户户的人都是要看的。虽然各家的情况不同,但是中国人都会把这一天晚上料理得最温馨、最喜庆。团聚、祥和、祝福,家家如此。

要根据和表达这时人们的情感,乔羽认为亿万人最一致的就是这句话:共同祝愿祖国好。尽管也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祝愿,但最大的祝愿,还是这句话。

这个关键“点”,引发了乔羽创作的兴奋点。很自然地就有了第一个句子“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那么此刻干什么呢?“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乔羽的激情发挥,把黄一鹤导演想要的主题思想基本全都体现出来了。

歌词写好后,黄一鹤又请来了作曲家王酩谱曲。

当时,导演组内部对这首还没彻底完成的歌曲产生了争议。有人说这曲子写得不够健康,软绵绵的,听起来略带离别哀伤的感觉。

但作为总导演的黄一鹤,并没被这种争议声音所左右,坚持与歌唱家李谷一把这首歌录了下来。

结果,《难忘今宵》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首歌接地气、贴近生活,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愉悦和快乐。特别是“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贴切表达了除夕夜同一时刻的同胞“同怀抱”,仿佛就在一起。

百姓家庭心连心。每每听到这首歌,看到电视里的画面回放,都会心潮彭拜,激动不已。正是那种热闹却又略带离别哀伤的感情表达,每一次都敲动了人们心灵的敏感点。

《难忘今宵》的曲作者王酩

王酩是上海人,1934年出生。被誉为八十年代电影作曲家。

曾任享受国家津贴的中国交响乐团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音乐生活报总编。他是民盟中央委员、第七、八两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7年,63岁的王酩因脑溢血在北京病逝。

(难忘今宵的词曲作者在一起)

王酩曾与歌唱家李谷一合作了50多首歌曲。诸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难忘今宵》、《金色的小船》、《知音》、《妈妈看看我吧》、《可爱的杜鹃花》、《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六月荔枝红》、《莫叹息》、《忘却少女的往昔》等。

他的代表作,除了《难忘今宵》,还有《祖国啊我父母之邦》、《沙鸥组曲》、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花》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等。

1979年听众评选出自己喜爱的十五首歌曲中,有王酩的作品四首。他还有歌曲和器乐曲曾荣获文化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优秀曲目创作一、二、三等奖。

《敢问路在何方》

有人说,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是对“西游”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实际上,其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游记》故事本身。

这首歌曲不但准确地概括了《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途中百折不回的行动和精神,还形象地体现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阶段,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时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作为古典名著电视剧主题曲,它的旋律优美而通俗,明快而流畅,与歌词内容相得益彰,清晰表达了乐观昂扬奋进的情绪。

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敢问路在何方》前半部分曲调采用深沉低声的旋律,用以渲染西天取经旅程的艰辛和取经人的情怀;后半部分的衬词旋律和最后一句的反复及在高音区结尾,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也是全歌的点睛之笔。

可以说,《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符号,旋律悠扬,意境恢宏,令人过耳留声。

《敢问路在何方》每一句直白的歌词,都可从作品中找到答案。

《西游记》中取经的艰苦历程,应该也是人生历程的艺术放大。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也引导人们对待困难应采取居高临下的藐视态度。

虽有“一番番春秋冬夏”的挫折,“一场场酸甜苦辣”的艰辛,但最终都会“踏平坎坷成大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随着86版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而广为流传,唱红海内外。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86版《西游记》播出后,海内外90%的华人都听过这首歌,而且许多人还能哼唱。

《敢问路在何方》曾获得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首届巴黎华语影视节目最佳电视歌曲雄狮奖;1988龙年金曲大赛金龙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电视剧歌曲推选活动30首获奖歌曲第4位;2019年再次荣获新时代国际电视节全国十佳电视剧金曲称号。

歌词作者阎肃

1930年出生的阎肃原名阎志扬,是河北保定人,肄业于重庆大学。为中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

阎肃10岁时随父母远走巴山蜀水,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后考入重庆大学。解放后参军进入部队文工团。1955年调到空政文工团。

他才华横溢,曾当过演员,演出队长,后来走上了创作道路。几十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阅读了大量中外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特别是熟读唐诗宋词,为大手笔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西游记》投入拍摄时,导演杨洁并没有想到请阎肃写这个剧的主题歌词。

音乐编辑约来主题歌让杨洁审查,她看后觉得不大够劲儿。此时,有人给她他引见了阎肃的夫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医生李文辉。

尽管当时已经成名的阎肃每天创作繁忙,可《西游记》剧组通过他老伴约的“活”,他也也只能接了下来。

当时阎肃看了样片,反复琢磨剧情画面:唐僧师徒四人,作为大师兄的孙悟空牽马走前,师父唐僧在他身后,沙和尚挑着担子,善于倒打一耙的猪八戒跟在后头。于是有了灵感“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

这些如同天然生成的优美词句,很快从他心底接续涌出。

歌词开头等内容有了,但结尾升华让阎肃犯了难。

创作那几天,他为遣词成句在屋子里憋得来回转圈,因为走得太频繁,竟然将脚下的地毯踩出了一道白印。

当无意中低头看到这道自己走出的白印时,阎肃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脑海中瞬间蹦出了那句后来家喻户晓的结尾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著名歌剧《江姐》,是阎肃的成名作,这部歌剧在1964年公演曾引起轰动,阎肃也因此受到毛主席接见。

他还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政双拥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公安部春节晚会等大型晚会的总体设计、策划、撰稿。

阎肃的主要作品有《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风雨同舟》《连队里过大年》《天职》《打赢歌》《雪域风云》《梦水乡》等。

歌剧《党的女儿》《特区回旋曲》《忆娘》《胶东三菊》《刘四姐》;京剧《红岩》《红色娘子军》《年年有余》《夜度》《敌后武工队》《红灯照》等,也是阎肃的力作。

2016年2月,阎肃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他曾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赞誉他: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1997年3月,阎肃曾被中央军委记二等功;2016年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敢问路在何方》曲作者许镜清

许镜清1942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为中国当代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首部百家姓主题大型旅游演艺《寻根黄姚》主创。

他1965年从哈尔滨艺术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任作曲。1972年到1980年之间,曾先后创作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大型民乐合奏《乌苏里啊我的故乡》、扬琴协奏曲《井冈山》,还有当时国内家喻户晓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

除《敢问路在何方》之外,许镜清其他谱曲作品有《女人不是月亮》《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半边楼》《弘一法师》《情债》《七品钦差刘罗锅》《汽车城》等。迄今已为100多部电视剧创作了主题曲及音乐。

1983年冬,北京一个雪花纷飞的傍晚,许境清从中央电视台返回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此时,他正在心里酝酿《敢问路在何方》的曲调。

坐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为了生计在寒风中奔波的人们,他不禁感慨万千。忽然,脑海中冒出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旋律。

到站下车,他想赶紧记下来。可是身上没带纸笔,就把香烟倒出来,拆开烟盒当纸,又向一位路过的小学生借了支笔,依在旁边的电线杆上写了下来。

回到办公室后,他很快将这首曲的其他部分也写了出来,全部创作过程不过20多分钟,后期仅仅改动了两个音符。一首传唱至今的曲子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体现音乐的民族化,许镜清特意在编曲中加入了三弦伴奏。

许镜清回忆说,“艺术创作不是靠痛苦的折磨,而是要抓住脑海中瞬间产生的灵感。”;“先把最有感觉的段落写出来,而不是非要从头写到尾。”

这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电视剧片尾曲,一举成为了贯穿86版《西游记》全剧的主旋律,也成为了《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

2016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向经典致敬》栏目为许镜清致敬。许镜清用事实证明,电声配乐符合社会潮流与节奏,是他在国内开创了电子音乐和乐队在影视剧中出现的先河。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许镜清,仍然思路清晰,关注音乐事业。前不久,他因为对刀郎的作品予以评价曾引发网友热议。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1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