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重庆市市长,促进重庆改革开放,后官至四川省长

历史有小狼 2024-11-09 01:12:49

当改革开放大业正奋力向前时,两位清华的同学在崭新的历史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朱镕基与肖秧;两人都在各自不同的舞台开启了令人瞩目的政治生涯。

作为川渝地区杰出的政治家,肖秧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历史大事,也促成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出现,哪怕到了今天,川渝人也依旧能享受到他当年播撒的阳光。

两段人生

在肖秧的人生历程中,很多故事似乎是割裂的。

人们大多记得他是一位为民服务的好省长,其实当年,他也是从中国大西南一步步走出来的寒门学子。

在他的童年,世界也并不太平,父亲是川军的一位营长,抗战年间他带着全营战士奔赴祖国东部作战,也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家中顶梁柱的倒塌带来的是无尽的悲痛,国内到处都在打仗,百姓的生活也非常贫苦。

母亲也顶着丧夫之痛想尽办法撑起了这个家,她一直在开导着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有希望。”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时,理想才能够与现实割裂开。

清华大学是他梦想中的学术殿堂,1946年,他真的考上了。

这段故事已经非常励志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完成了“逆天改命”。

那个文盲率还比较高的时代,肖秧学习的是机电系,高校教授的内容已是国内顶尖水平;在这里,他还认识了一位好朋友,那便是朱镕基。

来到更宽广的平台,肖秧渐渐坚定了革命理想,光有学习成绩是不够的,青年人更要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

这年正好发生了一件事,在北京的美军对一位女同学图谋不轨引起公愤,很多青年人都站了起来,让美军滚出中国。

听闻此事后的肖秧也倍感气愤,他也组织起一帮同学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过那时他的名字还叫陈琤。

国民党当局是向着美国人的,他们把走上街头的学生都定性为共产党人。

眼见着就要开学了,肖秧赶紧改了名字,这才顺利把书给读了下去。

书读完了,解放战争也打完了,那时一种激动的心情包围着他,因为全国都迈入了新的建设阶段,他的所学正好能够投入实践。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素养,肖秧进入了北京玻璃厂,很快成为了领导者。

领导并不是指挥工作就行了,很多事情都得他亲自去干,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使得肖秧患上了肺病。

即便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仍然选择奋斗在一线,继续为工厂奋斗下去,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从普通工人干到厂长。

在这个岗位上,他还经历过一件令他永远无法忘记的大事。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举国悲痛。

当历史逐渐拨回正轨后,中央也下定决心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并打算将毛主席的遗体移入水晶棺内,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瞻仰伟人遗容。

水晶棺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定马虎不得。

在古牧的直接领导下,专用设备研制组被组建起来,其中北京市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和国家建筑材料局的祁俊为副组长。

面对这件事,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还是在工程技术人员、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领导集思广益之下,将一个有机玻璃棺带到紫光阁;中央领导看到也觉得这个模型比较有新意,关键还是要看实践结果。

但做一个2.2米直径的水晶棺是很难加工的,肖秧专程去了一趟四川找厂里商量,看看究竟能否能够加工出来。

工厂仔细思索后认为:“这样的直径,现有的技术还是没法加工出来。”

那这个方案只能暂时放弃了,最后还是由工艺美术学院结合各个模型的优点,设计出了好几个水晶棺的详细方案以供选择。

在群策群力之下,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水晶棺终于出现在众人面前。

当时肖秧确定了一个起重队来搬运水晶棺,要从历史博物馆运到纪念堂内。

事到临头,起重队队长深感责任重大,不敢下指挥命令。

一旁的肖秧见状毛遂自荐对着工人们说:“现在开始由我指挥,我说走咱就走,我说停咱就停,一切听我的。”

还有上千群众在附近伸着头围观,整整一个小时,水晶棺终于顺利进入纪念堂内。

人们议论纷纷:“这个起重工头还不错。”

后来身边的老友常常跟他开玩笑,说他是工头。

因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作风扎实、领导能力强,肖秧也在这一年离开了灰尘四散的玻璃总厂,开始了在北京革命委员会的新工作。

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要求。

在市政府岗位上,他也拿出了当年刚进工厂一般的激情;彼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他只知道一定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无论身处何方,都是在为人民做贡献。

80年代,中央对干部有了新的规划,重点表现在领导干部年轻化。

改革开放大业正在徐徐推进,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必须要有灵活的头脑和大胆的决策,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实现腾飞。

因此,肖秧被调往重庆,很快升任为市长,肩负起一市的发展。

既然是开放,招商引资这个过程是极为关键的,为了能把这座城市的优点充分发扬光大,他亲自走访了很多地方,和大量企业家都有过密切交流,为这座城市引入了大量投资。

投资带来的是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就业机会。

关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肖秧从来没有忘记重庆的农村地区。

只有城市、农村共同发展,距离全面小康的标准才能够越来越近;为此,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样有显著提升,重庆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成为他执政能力的最好证明。

老百姓也对他倍感亲切,这位领导虽然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可他的话语中同样能听出厚重的四川口音。

而且,肖秧那种四川人幽默乐观的性格也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官海沉浮多年,他仍然是个性依旧。

从市长到省长

在重庆市当一把手的时候,肖秧还曾“闹”出个事情。

当时《经济时报》有个记者写了篇文章,标题就是“有多少环节我我都打得通”,此文内容更是令人诧异:一个倒爷向市委一把手透露了自己挣钱的秘密,此人甚至当着该一把手的面表示自己“倒卖的是紧俏物资,多少环节都能打通,法宝就是花钱,只要能拿出万把块钱,什么环节都能够畅通无阻。”

报道出来后引起广泛讨论,就连北京高层都听闻了此事。

风波闹了好一阵子,上面也发现和倒爷面对面的就是肖秧。

正好肖秧到北京开会,他才解释了当时发生的事情。

原来,当时肖秧自己乘坐火车从成都到重庆,正好卧铺车厢对面坐着两个深圳来的倒爷,两人也不管包厢里还有别人,一阵“海阔天空”的交谈,这些话也引起了肖秧的兴趣。

他问道:“你们真的有这么大的本事?”

两个倒爷一看有人质疑自己的能力,就把那些话当着肖秧的面说了一通,什么秘密都没藏。

说着说着,两人看肖秧的气质不太一样,至少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便打探道:“您是哪来的人呢?平日里做什么买卖?”

肖秧回答道:“姓肖,在重庆市委工作。”

这话瞬间把两个倒爷给惊着了,他们互相递了个眼色,就找借口溜之大吉。

之所以传到记者的耳朵里,肖秧则苦笑着解释:“我回到重庆后,就把这件事在干部大会上讲了,要大家注意完善市场机制,不要被这些不劳而获的人给钻了空子。”

没想到传着传着就传到了记者的耳朵里,于是记者写了一篇文章,闹出了大风波。

肖秧还说:“事情发生后我觉得解释清楚缘由就好了,我也不能把责任推给那位年轻的记者,他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事已至此,就由我来承担吧,我这一副60出头的老肩膀还是有点承受能力的。”

肖秧向来是言语带着笑容的,也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3年,肖秧由重庆市长升任为四川省省长,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步。

刚刚上任不久,肖秧脑海里就在酝酿着一件大事。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动工阶段,难度最大的就是移民问题,这也是肖秧主要需要操心的事情。

不久后,李鹏也与肖秧详细讨论了另一个问题:重庆直辖市问题。

肖秧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极为了解,他更是主张成立大重庆市,涵盖三峡库区和黔江地区。

在当时,重庆直辖市的想法与三峡移民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中心城市的作用,成立直辖市已经是最优解了。

肖秧做了大量的工作,将重庆、万县、南充、广安等地的资源、社会、粮食等问题全部摸清楚,并制作了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为“大方案”,就是重庆市管理范围包括南充、广安、达川、黔江和涪陵;另外一套叫做“小方案”,重庆只管万县、涪陵和黔江。

这个月9号,肖秧再度向李鹏等中央领导呈上一份请示报告,提出“建议将四川省一分为二”,这样一来,新四川的人口大约为8000万,新重庆的人口大约为3000万。

经过审慎讨论,最终认定重庆只带万县、涪陵和黔江比较合适。

紧密的前期准备后,重庆直辖市就这么出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过去玻璃厂工作的岁月加上后来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他那时已经无法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了,当务之急是好好休息;即便是病榻之上,他仍然关注着三峡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也不愿放弃任何一次为国家继续做贡献的机会。

只要有关于项目的进程报告,肖秧都会赶紧过问,生怕哪地方会出现一些小差错。

因过度劳累,他于1998年离开人世,享年70岁。

他的离世,也使得川渝人民倍感惋惜,如今成都与重庆这两座西南大城市的辉煌,都有着这位老省长的一份贡献。

参考资料

1.重庆 直辖市设立始末 俞荣新 红岩春秋

2.肖秧 省长强调发展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要搞异地开发 四川政报

1 阅读:2215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