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撼世界的8级大地震。
瞬间,宁静的家园化为废墟,房屋坍塌,桥梁断裂,无数生灵涂炭。
汶川、北川、茂县、理县,一幕幕悲剧上演,数十万同胞伤亡,撕扯每个中华儿女的心。
这场大地震,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具破坏力、影响最广、救援最艰巨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约6.88万人遇难,1.79万人失踪,37.5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
在灾难面前,家园一夜间支离破碎,而民族的心却愈加团结。
汶川地震救援时,西方女记者鼓动群众攻打警戒线,却被及时制止
再煽动群众就扣下!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一声巨响,四川汶川地区被一场8级大地震猛烈撼动,天地顿失色,房屋倾颓,桥梁断裂,道路封闭。
片刻之间,原本宁静的家园化为废墟,生灵涂炭,数十万同胞死伤,悲痛撕裂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
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曾是笑语欢声的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瞬间成为哀鸿遍野的疆场。
家庭四分五裂,生命如同脆弱的纸片在大自然的愤怒面前无力回天。
然而,就在这苍凉绝望之际,整个中华民族展现出了坚不可摧的团结与韧性。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号召下,全国各地民众众志成城,心手相连,共克时艰。
自灾发之日起,无数救援车队穿梭于废墟之间,武警、解放军官兵、医疗救援队、消防官兵、无数志愿者纷纷投入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中。
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坐镇指挥,确保救援行动有序有效地进行。
空前的国家动员,天下大同的民族团结,汇聚成战胜这场灾难的巨大力量。
震后,国家动员一切力量救援。
在某条通往震中的公路上,陆军第14集团军的工兵部队正奋力抢修道路。
地震余波未平,飞石如雨,山体随时有塌方之虞。
在这危机四伏的场景中,吴苏琳,原总参军训与兵种部记者,他们从外界深入灾区,穿过危险地带,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峙。
数千名幸存的灾民,由于恐慌与绝望,正试图冲破部队设立的警戒线。
这些灾民刚从死亡线上逃生,却可能在逃离的道路上丧命,部队的担忧是,若这些人在逃出时遭到飞石击中,岂不是白白增添悲剧?
然而,一位外国女记者,穿着干净整洁,毫无一丝沾染尘土的痕迹,却在现场制造麻烦。
她不顾实际情况,挑动群众情绪,尖声大喊:“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出去!”
看似为新闻自由而战,实则无视于灾区安全。
吴苏琳见状大为光火,他深知这种行为的危害性。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冲向前,直面那位女记者,严厉地质问她:“你这是在大灾面前煽动群众冲击解放军,意识到后果了吗?”
他随即转向负责现场的14集团军工兵团的少校军官,断然说:“如果她再敢煽动,立刻将她扣下!”
这番果断的处理立即平息了事态,那位外国女记者也不再有任何举动。
吴苏琳的举措虽严厉,却防止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混乱。
吴苏琳的处理方式非常正确。
倘若任由境外女记者煽动群众冲了警戒线,然后抓拍一张军官表情激动、张大嘴巴对着记者的照片,再取一个极有误导性的标题,这一定是境外女记者最想看到大“新闻”。
一直以来,西方记者对中国的报道似乎总带有某种偏见,仿佛他们在撰写之初便已戴上了有色眼镜。
这副眼镜不仅扭曲了事实的真相,还常将一些次要的小节放大为头等大事,或是把空中楼阁当做铁证如山般存在。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于2008年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复杂纠葛的年份。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正值中国全力准备奥运会之际,这无疑成为了全球媒体的焦点。
无可否认,大多数国际媒体的关注起初是出于善意与同情,他们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坚韧不拔。
然而,与此同时,也不乏一些带有幸灾乐祸心态的声音,这些声音或源于对中国不了解而产生的无知,诚心诚意地误解了事实,或者是故意为之的明显歪曲。
他们忽略了中华民族面对苦难时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是抓住了一些枝节小事,企图将其放大,作为抹黑中国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位境外女记者在灾区面对饱受苦难的群众和拼命抢修道路的解放军工兵,却选择了煽动群众冲击警戒线,企图捕捉一些所谓“冲突”的画面,以此制造新闻点。
她的行为不仅危害了现场的秩序,更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完全背离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
好在有诸如吴苏琳之类的有识之士及时出面,他的严厉制止不仅维护了现场的秩序,更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那些可能对中国形象造成误解的错误报道的产生。
灾难中的国威与民魂
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也无疑触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
在这场灾难中,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不仅赢得了国民的信赖,更意外地转变了部分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固有印象。
过去那些常以批判眼光看待中国的西方媒体,此时也不得不为中国政府的高效救灾行动点赞。
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瞬间,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不到两小时,各类救援力量已全面展开。
如此迅速而有序的反应,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国际先驱论坛报》于5月29日的报道中提到,中国政府在此次灾难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和效率,彰显了其出色的危机管理能力。
《华盛顿邮报》在5月31日的报道中也提到,地震后中国各级地方官员肩负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他们在救灾中的努力与奉献令人动容。
这些报道,虽是来自平日对中国多有非议的西方媒体,却也不得不承认,在那些悲痛与破坏的废墟上,中国政府及其人民展现出的团结与坚韧是值得敬佩的。
诚然,灾难是残酷的,但在这残酷的考验中,中国以一种几乎完美的姿态展现了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精神。
这是对国内外的一个有力回应,是对那些曾经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西方媒体,一次深刻的颠覆和正名。
在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对灾难信息的处理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过往在类似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严密控制相反,此次地震信息发布几乎未受任何限制。
官方新闻机构持续不断地更新报道,实时提供遇难人数,详细报道援救行动、失踪儿童的搜寻以及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损毁情况。
在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获取和传播关于地震的各种信息。
互联网上充斥着来自成都学生使用手机拍摄的地震现场视频,这些视频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灾难的实际情况。
电视台和官方网站亦未有任何保留地播放这些视频,而各种褒贬不一的博客帖子在网络上自由传播,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了解和讨论灾难的平台。
最值得称赞的是,中国政府不仅允许本国媒体记者深入灾区进行现场报道,还对外国记者开放了灾区,允许他们自由进出进行采访。
这一开放的举措证明了其英明与正确,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宽广胸襟。
这也迫使包括CNN在内的那些历史上对中国持有偏见的西方媒体,在报道这次灾难时,必须基于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透明度和媒体自由度,使得中国媒体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地震,西方媒体的记者也亲眼见证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救灾行动中的效率和透明度。
他们在报道中找不到任何理由继续歪曲事实或从中寻找“负面”角度,以使中国颜面扫地。
相反,他们不得不对中国政府的开放和透明表示惊叹,这种态度的转变,无疑也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风雨同舟,有勇无畏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中国政府拒绝外援之后,西方对此有诸多议论,时常被外国舆论场拿来作文章。
然而,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情形有了显著的转变。
这一次,中国政府的开放态度和高效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西方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政府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体现出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那些灾难重重的日子里,中国政府不仅迅速响应,而且全力以赴地展开救援。
从领导人亲临灾区,到普通民众无私的援助,每一个行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构筑了抗震救灾的坚强防线。
对此,国外媒体广泛报道了中国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效,多家重量级媒体发文称赞中国政府的透明度和高效率。
这些正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中西方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对立气氛。
然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西方世界的反华势力和一些持不友好态度的人士依旧存在。
他们仍旧借助媒体这一平台,伺机对中国进行指责和攻击,有时甚至无视事实,夸大矛盾,试图在国际上制造对中国的不利形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展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效行动获得了一时的国际理解与支持,但这并不能完全改变一些固有的偏见和政治利益下的策略选择。
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还需要更加理智和坚定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形象,用实际行动回应外界的质疑,进一步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唐山到汶川,再从玉树到芦山,每一次大灾大难的来临,不分东西南北,不论省份民族,都能见证那份涌动的爱心和共克时艰的决心,汇聚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在展示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同时,也未曾忘记从每一次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
唐山大地震后,国家开始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
汶川地震后,我们设立了防灾减灾日,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对抗灾救灾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得到实施,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应急救援体系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装备技术等方面不断健全,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应急管理水平亦日益提高。
地球以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形式展示其力量,而人类虽未能完全战胜大自然的威胁,中国人民却用共患难、守望相助的精神,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创造了重建的奇迹。
比起钢筋水泥的坚固,更坚不可摧的是我们的精神力量。
在山崩地裂的记忆中,既有刻骨铭心的悲恸,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
这一切,都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抗震救灾的精神,在历次地震的考验中,一次又一次地发挥着凝心聚力、共渡难关的重要作用。
我们的勇气永不退缩,面对困难永不畏惧,我们的精神永不衰败。
参考资料:
《凤凰军机处》 -凤凰网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