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2001年春天的一个清晨,薛明坚持要参加儿子贺鹏飞的遗体告别仪式。尽管她已是高龄的85岁,步履蹒跚,但她的决心无法动摇。家人们担心她的健康,轮流劝说她在家中静养,但她坚持要亲自送儿子最后一程。薛明在亲友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告别厅,每一步都显得沉重而坚定。
当她终于站在贺鹏飞的遗像前,她停下脚步,目光深情而坚定地注视着儿子的照片。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她深呼吸一次,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告别厅。她说的那一句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心头一紧,眼角湿润。
延安呱呱落地的喜讯
1944年9月28日,在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随着一个新生儿的啼哭,贺龙和薛明的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
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作为中共的领导人,毛主席对于贺龙家的喜事十分关心。他立刻指示秘书准备电话,亲自给贺龙打去了祝贺的电话。电话那头,毛主席的声音充满了温暖和亲切,“贺龙同志啊,恭喜你半百得子……”在这段通话中,两位老兵的友谊得到了特别的展示,彼此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简单的对话中得到了体现。
贺龙在电话那头听到毛主席的祝福,虽然未多言语,但从他简短的回应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欣慰和感激。他向毛主席汇报了薛明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并表示将会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电话结束后,贺龙转身回到了家中,薛明正在抱着新生儿,两人交换了一个充满喜悦的眼神。
消息在延安迅速传播,很快,贺炳炎将军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是贺龙的老部下,也是他的密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他,一大早就急匆匆地来到贺龙的住所。
名字的由来与争议
贺炳炎是个性格直爽的人,看到贺龙的第一个孩子在这样一个雨天来到人世,心中早已泛起了一系列念头。贺炳炎没有多想,直接提出了给孩子起名为“雨生”的想法,他的声音在屋内响起,充满了一种豪爽的气息。
他站在屋中,四周围坐满了贺龙家的亲朋好友。贺炳炎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兴奋地解释说:“贺老总,看这天气,雨水给咱们带来了这么一个福星,这孩子叫雨生多好啊!”
然而,贺龙和薛明听后,面面相觑,没有立即作出回应。贺家的其他亲友也是神情各异,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则显得犹豫。贺炳炎看着大家的反应,虽然有些急切,但也等待着贺龙的最终决定。
此时,关向应慢慢地走了进来。他的身体不如以往强健,病态中带着一股坚韧。尽管他走路时略显吃力,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他听了贺炳炎的提议后,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静静地观察了一会儿周围人的反应。
关向应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并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屋子:“贺龙,你和我都知道岳飞是怎样的英雄。你我多年征战沙场,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岳飞一样。岳飞的字是鹏举,我看这孩子就叫鹏飞吧,意味着将来能飞得更高,更远。”关向应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庄重。
屋内的空气仿佛一瞬间凝固。贺炳炎听后,微微一笑,似乎在思索关向应的话。他转头看向贺龙和薛明,等待他们的回应。贺龙和薛明也在仔细考虑这个建议。尽管“雨生”与当天的天气相符,但“鹏飞”则蕴含了更多的期望和祝福。
贺龙最终点了点头,看了看关向应,又看了看自己的妻子和新生儿,似乎在心中已有了决定。薛明也轻轻地抱着婴儿,她的眼神在孩子和贺龙之间转动,仿佛在寻找一个最终的答案。
关向应的无私与牺牲
关向应自参加革命以来,因多年征战和劳累,健康状况一直不佳。身体虚弱的他,常常需要特别的照顾和补养。为了帮助他恢复健康,毛主席主席和党中央特批,每天为他供应一定量的牛奶,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无疑是非常珍贵的营养补给。
然而,关向应对这些牛奶的处理方式,却显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对友情的珍视。每当供应的牛奶送到他的手中,他总是不为自己留下一滴,而是转手送给了薛明和新生儿。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牛奶不仅是营养的补给,更是难得的滋补品,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新妈妈和婴儿增强体质。
每天,牛奶会按时送到关向应的住处,当看到薛明或贺龙的家人前来时,他总是微笑着将牛奶递过去,并嘱咐他们要好好照顾母子俩。尽管周围的人都劝他需要这些营养来恢复体力,关向应却坚持认为,作为一名老革命,他应该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年轻一代和他们的后代。
传递牛奶的过程几乎成了每日必做的事。即便是在寒冷的冬日,或是多风的春季,关向应总是准时将牛奶准备好,确保不耽误薛明和婴儿的营养补给。他的这一做法在贺家乃至周围的人中间传为佳话,大家都被他的无私和大度所感动。
英雄的离去与纪念
1946年7月的一个夏日,延安的天气异常闷热,空气中弥漫着即将到来的暴风雨的预感。在这样一个沉重的季节里,关向应因长期的疾病加剧,终于在延安逝世。消息传来时,整个延安城仿佛都被这个噩耗笼罩,空气中的潮湿似乎也为这位老革命的离去而哭泣。
关向应的去世,对于贺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两人曾在战火与硝烟中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共事多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这位老战友的离世,使贺龙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和痛苦。
贺龙回到自己的住所,难以平复心情,决定挥笔为关向应写下悼文,以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友的哀思和敬重。他在书房里静静地坐下,点燃了一支烟,笔尖浸入墨水中,沉默了片刻后开始书写。文字逐行流出,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他用“血泪交融”的方式,将对关向应的缅怀和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哭向应》的悼文中,贺龙回忆了与关向应共同战斗的日子,赞扬了他的英勇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战友逝世的深深哀悼。贺龙的笔触坚定而有力,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他对朋友的无尽思念和尊敬。
在完成了悼文的书写后,贺龙静坐了很长时间,然后他再次拿起笔,在儿子的出生纪录旁边,决定正式给儿子命名为“鹏飞”。通过这个名字,贺龙希望他的儿子能够继承关向应的坚毅和勇敢,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随后,贺龙将悼文和儿子的命名决定告知家人和亲朋,他们都对这份悼文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并对“鹏飞”这个名字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和祝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关向应的追悼会在延安举行,许多老战友和同志都来到现场,共同缅怀这位革命老兵。贺龙带着家人一同参加了追悼会,他们在灵前肃立,表达了对关向应无尽的敬意和哀思。而“鹏飞”这个名字,也在那一刻,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成为了关向应精神的继承者。
家庭的支柱与坚持
薛明在贺龙逝世后,毅然成为了家庭的坚实支柱。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必须以坚强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薛明始终坚持不干预贺龙生前的政治事业,而是在后方支持贺龙的决策与行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孩子们的教育。
在贺龙去世后,薛明没有让自己的悲痛影响到对孩子们的关怀与教育,她更是努力充当两个角色,既是母亲也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薛明精心安排贺鹏飞的学业和生活,确保他能在最佳的环境中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贺鹏飞逐渐展现出了出众的能力和对军事的浓厚兴趣,这些都离不开薛明的精心培养和指导。
贺鹏飞最终选择了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军事领域。他的决定得到了薛明的全力支持。薛明常会回忆起贺龙的言教与身教,将这些经验教训传授给贺鹏飞,希望他能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
然而,2001年,当贺鹏飞因病突然离世时,薛明面对的是又一次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打击。贺鹏飞的早逝对薛明来说是极大的心灵震撼,她一直认为自己要比孩子们先走,来继续为他们提供支持和保护。
在贺鹏飞的追悼会上,薛明的悲痛无法抑制。整个仪式,薛明几乎是泣不成声。在望着贺鹏飞安静的面庞时,她情不自禁地趴在棺木上,哭诉出自己的无助和痛苦。她的哭声几乎穿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扉,那种母亲对失去儿子的深深哀痛,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受到了她心中的绝望和不舍。
“我的儿子,你怎么狠心先我一步去见你爸?这让我怎么活啊!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啊!”薛明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儿子的依恋与不舍,她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分离。场面之悲痛,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大家都在默默地为她和逝去的贺鹏飞祈祷,希望母子俩的灵魂能在另一个世界相聚。
参考资料:[1]张泽南.擎旗自有后来人——记贺龙元帅之子、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少将[J].航海,1993(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