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类史料具有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要存在对绘画类史料应用不够重视、选择严重依赖教材、教学活动运用不恰当等问题。要想合理应用绘画类史料,初中历史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绘画类史料的作用,重视绘画类史料的运用;其次应扩大绘画类史料来源,并对绘画类史料进行精准筛选;最后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环节中正确应用绘画类史料。目前学界关于本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运用绘画进行历史教学,关于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应用绘画类史料研究较少,这也是本篇论文探讨的主旨所在。
一、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类史料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在不同的载体之上,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重要意义,是反映历史真实的历史材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字类史料相比,绘画类史料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述历史。绘画类史料具有直观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达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一)绘画类史料的含义
本文认为绘画类史料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历史的一种材料。绘画类史料包括当时的画家创作的反映历史面貌的绘画,也包括后来的画家根据现在的历史知识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出的反映历史的绘画作品。“史旭莉在《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中将绘画类史料的概念概括为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用于解说历史,研究历史的绘画类作品。”绘画类史料形式多样,比如水彩画、油画、水粉画、木板画等等。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漫画、壁画、油画、连环画、宣传画等,都属于绘画类史料的范畴。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中说,“如果不使用阿尔塔米拉斯克斯的洞穴绘画为证据,确实很难写出欧洲的史前史,而没有陵寝绘画作为证据,古埃及的历史将显得极为贫乏。”绘画类史料对于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二)绘画类史料的作用
近年来,中学历史教材更新换代,增加了更多有关绘画类史料的插图。绘画类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美育发展;另一方面绘画类史料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应用绘画类史料,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对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具有史料价值,可以佐证历史
绘画类史料是以绘画的形式呈现的历史史料,所以绘画类史料具有佐证历史研究历史的作用。绘画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所属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大部分绘画是纪实性的作品,是现实事件的缩影。比如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之下,许多画家就将画作从之前的表达神变为现在的表达人,以人为主进行绘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b9e8a5fce28a24dceef3035f2acefea.jpg)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作品,这幅作品在世界艺术领域影响巨大,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典范。为什么一个普通女人的肖像如此吸引人?这是因为在中世纪时期艺术是基督教的工具,所有的艺术内容都是圣经教义,人物没有现实基础,没有科学基础,他们是概念化的、装饰性的、僵硬的、无生命的身体。而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充分解释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即以人为本,从而塑造了一个与之前作品有很大差异的人物形象。
从表面上看,列奥纳多·达芬奇塑造了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士,实际上,他真正表现的是彻底打破宗教束缚,歌颂人性之美,探索人性法则。“绘画取材于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创造了真实的生活。”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拉斐尔的圣母像。在文艺复兴之前,画家绘制的圣母像会侧重于圣母的神性,圣母的形象大多是瘦削、痛苦、庄严的样子。而拉斐尔的圣母像则体现了圣母的人性,在他的画中,圣母都是温柔、高贵的,像一位母亲而不是一个神。通过绘画间的对比可以体会到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
2.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学生没有办法切身体会到当时的历史环境。通过书本的描述,学生们没有办法感知到真实的情况。而绘画则是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可以使学生加近距离地感受历史,学习历史。
比如在《冷战》一课中,在讲到“古巴导弹危机”时,学生可以通过漫画家莱斯利·吉尔伯特·伊林沃思的作品《古巴导弹危机》直观的感觉到当时世界形势的严峻。这幅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互相进行核讹诈的场景。
还有《时局图》这一幅漫画。通过书本的文字描述,学生对于当时晚清的环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对于晚清的形式的严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时局图》这一幅漫画,学生可以深切的了解到当时的晚清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其他国家都非常的强大,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晚清。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时局图》进行解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形势的严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a8d27aeabf91b72cc6e9ceb3722c5ae.jpg)
“一般而言,要想表达清楚一个信息,语言表述需28秒,通过线描图所需时间为15秒,通过照片所需时间为9-12秒,通过实物所需时间为7秒。”历史绘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补充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让历史教学更加的完整,更加的有趣。同时绘画类史料大多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具有直观性,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信息,同时通过图片的形式长久的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之中。
二、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绘画类史料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现在的历史老师大多是历史学师范专业出身,受过专业的教学技能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绘画类史料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对绘画类史料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
绘画类史料可以提供历史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但是一部分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历史绘画这一重要资料,他们将绘画简单的理解为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再现,忽视了绘画的时代性。通过走访调查可以了解到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绘画类史料较少,不重视绘画类史料的使用。有许多绘画是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对于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
例如,法国作家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画中的少女高举旗帜,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通过赏析这幅名画,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七月革命,感受革命者的勇敢无畏和人民对于自由的向往。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述文字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大概的了解,但没有办法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绘画类史料的赏析解读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代,直观的学习历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6c865e2ea62fcbf0a58fd42bc9e31c.jpg)
心理学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直觉开始的。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绘画类史料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加直接地反映历史事实,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使用绘画作品,将历史教材,教师的讲解和绘画作品相互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以《盛唐气象》一课为例,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交往与交融,课本中对于民族交往的情况描述比较简单,如果只以课本上的文字部分进行讲解,学生可能只知道当时民族交往进一步发展,对于民族交往的情景没有形象的了解,难以想象唐朝受到周边各族拥戴的盛况。但是如果运用阎立本的《职贡图》进行辅助讲解就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解读西域使臣拜见大唐天子的情景,就等于走过“时光隧道”,这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唐朝民族交往交融。
(二)绘画类史料选择上依赖教材
身处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非常发达,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我们需要的教学材料。除了网络,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馆也都收录了大量的绘画类史料。绘画类史料的来源多种多样,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这一种,还有更多的选择。不少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会一味的依赖于历史教材,而忽视了课外资料,有大量的绘画作品等待教师的发掘。我们应该灵活的应用教材,通过课外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
古今中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记载了历史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史料价值。所以教师应该更加努力的开发和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绘画作品。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当时的绘画作品,对于教学重点部分利于绘画加以讲解,而不是照搬书本。例如在讲到苏联卫国战争时,课本上的绘画较少,可以结合当时的苏联美术家留下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艺术家为了表达苏联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创作了大量战时艺术作品。
在讲到八路军长征的历史时,除了教科书上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结合当时的一些漫画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和战士的英勇无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更直观的感受历史。通过绘画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可以让课本知识更加丰满,鲜活,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尊重教材,重视教材,参考教材,不应该一味地依赖教材。教材是我们学习的工具,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和依据教授历史知识,同时也要积极挖掘课外材料,突破教材限制,合理广泛地应用绘画材料。
(三)绘画类史料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不恰当
1.对重要的绘画类史料讲解不够
有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充分挖掘绘画的内涵,只是在上课过程中,提到有关内容时,象征性地展示一下,而没有正确使用史料。绘画类史料作为连结历史和教学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课本的文字部分内容对绘画进行适度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比如在讲到“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一节课时,因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进程,所以在讲到契丹族的生活方式时,除了课本上的文字部分,还可以结合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进行讲解。有的老师可能会忽略这幅画,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绘画类史料的能力,应该先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中契丹人的穿着和行为,之后结合文字部分进行讲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契丹人生活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
2.没有结合教学目标对绘画类史料进行讲解
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绘画数不胜数,我们在选择绘画类史料时应注意绘画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的教学手段。在运用绘画进行教学时我们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需求使用绘画。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度使用绘画,甚至对于一幅绘画运用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这就浪费了课堂时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比如在讲《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课中“戚继光抗倭”这一节时重点应该放在抗倭战争上,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倭寇图卷》作为辅助资料进行讲授。但有些老师将重点放在《倭寇图卷》的赏析上,过度应用绘画,没有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脱离课堂对绘画类史料进行讲解,不仅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的教学任务,而且会让学生分心过度关注历史绘画从而忽视课本知识的学习。
三、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绘画类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通过了解历史,再现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但是,绘画类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对绘画类史料应用不够重视、选择严重依赖教材、教学活动运用不恰当等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确选择和使用绘画类史料,要加强重视,认真选择,合理运用,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一)了解绘画类史料的作用,加强对绘画类史料的重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可以通过绘画让学生感受历史,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而内部动机则是学生主动的学习的动力。”通过绘画类史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的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历史这门学科,培养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赏析绘画,不仅可以增强对学生的美育熏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历史教材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通过赏析古代文人画家的名画,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清代徐扬的《盛世滋生图》等,不仅描绘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还再现了古人的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这些绘画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通过赏析这些绘画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增强美育熏陶。”绘画类史料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反映历史真实的一种史料,所以绘画类史料也带有一定的观赏性,拥有研究价值。历史上有许多有名的画家,他们留下了许多名画。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等。通过观赏这些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美术情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通过对于绘画作品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在教学中应用历史绘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通过对绘画的赏析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二)扩大绘画类史料来源,对绘画类史料精准筛选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同步在互联网上,除了工具书和图书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收集绘画类史料。比如说古代绘画类史料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进行收集,故宫博物院几乎收录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外国的绘画类作品也可以在网上博物馆和美术馆找到。在收集到相关的绘画类史料后,要对绘画类史料进行精准筛选使用。根据绘画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彩陶,青铜器的纹饰,石像画,帛画,壁画,卷轴画,油画等。根据绘画的题材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漫画等。课本上的人物画有古代帝王的画像,一些画家的人物画等。课本上的漫画类有《时局图》、苏联过度重视重工业导致经济发展畸形图以及美苏冷战时期的局势描写等。还有一些后人对之前的历史想象画,如董存瑞炸碉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项羽“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等图画。
在收集到足够的绘画类史料之后,在绘画类史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绘画类史料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坚持适度原则选择合适的绘画类史料。历史上的绘画丰富多彩,身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绘画。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分析课程,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绘画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和绘画结合起来,让绘画为教学服务,通过绘画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不同的绘画表达的含义不同,在选择绘画的时候要注意学情,站在学生的进行思考,选择最适合的绘画。
教师也要挖掘绘画的内涵,这幅绘画描绘了什么事件,反映了哪些问题,从这幅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这些都要注意思考。比如讲到唐蕃和亲时,可以出示《步辇图》询问学生这幅绘画的背景,从而引出唐朝民族交融这一重点。在讲到“五四运动”时,可以通过五四运动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了解五四运动,将绘画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历史,又可以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加深记忆。
其次在选择过程中要注意绘画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历史史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绘画类史料作为历史史料,也要在应用过程中保证其真实科学,在选择中要注意辨伪。经过历史的洗涤,有些绘画早已失传,现在的是后人的复刻,比如《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现已失传。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有些绘画也是人们根据资料用自己的想象完成的,比如抗战时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七七事变”。“因为事发突然,而且发生于深夜,除了宛平县长王冷斋的记述及诗作外,当时几乎没有别的记录。当代画家杨克山、崔开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多次赴现场调研,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创作出了巨幅油画《七七事变.卢沟桥》”;还有的绘画有不同的版本,比如著名的画作《呐喊》版本就高达105个,这就需要老师在选择绘画时注意甄别绘画,如果误选就会对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分析解释历史插图形象,要有严格的定位:历史时空、历史属性、自然环境等,要符合历史客观情况,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三)从教学出发,在教学环节中正确应用绘画类史料
“通过解读绘画名作来学习历史知识,会给中学历史课堂增添光彩。”身为历史教师,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使用绘画类史料。在绘画类史料的讲解上,对于重要的绘画类史料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讲解。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绘画类史料之后,挖掘绘画类史料的内涵,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环节正确运用绘画类史料。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美’而‘育’,要协调好情感和理想知识的关系,切忌过度解读。”绘画类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使用方法,首先绘画可以用来导入新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课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用绘画导入新课是常见的历史课堂导入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aa92c881b7ae71ea815e8b4d0aa5ac.jpg)
例如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这一课时,可以用《时局图》作为课前导入,通过赏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处境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现实,从而开始本节课的讲授。在讲到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用金田起义浮雕作为课前导入,通过提问这幅浮雕的来源引出太平天国运动。其次可以用绘画来讲解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将绘画和课本重点内容相结合,在赏析绘画的基础上对绘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加以讲解,加深学生的了解。例如在讲到“南昌起义”这节内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赏析莫朴先生创作的《南昌起义》这幅油画,询问学生这幅油画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历史事件,画中的代表人物以及通过这幅绘画感受到了什么。在赏析完绘画之后将绘画内容和课本重点相结合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南昌起义前夜的紧张热烈和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在讲到“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这节内容时,可以结合《韩熙载夜宴图》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五代十国的皇帝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一些权臣故意饮酒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最后可以用绘画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讲解绘画背后的故事或者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这一类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入了解历史,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讲到《北宋的政治》这一课时,可以通过《雪夜访普图》这幅名画,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皇帝赵匡胤谋士赵普,通过情景剧问答的形式对北宋的政治军事措施进行总结
。在讲到《五四运动》这堂课时,可以参考绘画类史料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对五四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演绎,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绘画,除了常规的赏析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绘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还可以结合现代的科技,让绘画动起来,让学生更好的赏析绘画。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进步,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完成了教学功能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成为老师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老师挖掘更多的学习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绘画类史料作为历史教学资源一方面作为教科书文字的补充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地帮助学习历史;另一方面,通过赏析绘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历史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绘画类史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主动地学习历史、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