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184年)2月间,中原大地黄巾蜂起,天下大乱。在“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呼声中,一个遍地兵燹、战乱不休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即将到来。
由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发动的黄巾大起义发端于河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各路黄巾军聚集在“太平道”的旗帜下,一时间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冲州撞府,焚烧官衙,杀戮官军,劫掠城邑,半月之内,天下太平道信徒纷起响应,引发汉廷震动。
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已在民间广泛传播,信者极众,蓄势十余年,一朝爆发,大有天崩地裂、摧枯拉朽之势。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缺乏统一指挥,黄巾军各自为战,力量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冀州、颍川、南阳等三大地区。这就使得汉廷有时间调兵遣将,集中力量,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宿将皇甫嵩从黄巾之乱初期的混乱中逐渐回过神来的东汉朝廷,以外戚、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统率左右羽林军、 五营(京师卫戍部队)将士屯扎于都亭,以拱卫洛阳。封卢植为北地中郎将,统兵北上冀州围剿张角。
以北地太守、军事经验丰富的沙场宿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两人合兵4万余人,共讨距离洛阳最近,对东汉朝廷威胁最大的颍川(今河南禹州)黄巾军,被官军蔑称为“颍川贼”的首领是张角弟子,名叫波才。《后汉书》记载,皇甫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治军,深孚众望:“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
皇甫嵩
颍川之战,皇甫嵩转败为胜,斩首数万级,掳获无数,波才部黄巾军几乎全军覆没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四月中旬,左右中郎将皇甫嵩、朱儁联合讨伐颍川黄巾军。刚开始战事并不顺利,波才部黄巾军人多势众,兵力远超汉军,挫败了朱儁的右军,皇甫嵩见战事不利,只得暂时退守长社。当时,汉军仅数万人,相对于声势浩大的颍川黄巾军来说兵力显得羸弱,见朱儁部落败,皇甫嵩部将士皆惊恐不安。
然而,黄巾军的部众大多是刚洗脚上田的农夫以及贩夫走卒之流,毕竟缺乏训练,将领也欠缺军事指挥经验,旋即被沙场老将皇甫嵩窥出了弱点并抓住了破绽。他对部将们分析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于是皇甫嵩命令少数将士登城防守,并点燃火炬,插遍城头,映红天际,给波才造成汉军主力悉数登城固守的假象。“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
取得颍川大捷后,皇甫嵩获封都乡侯颍川一战,汉军歼灭了波才部十余万黄巾军,汉廷功封皇甫嵩为都乡侯。而朱儁因初战兵败,又与十常侍有隙,被宦官进谗而未获封赏。
朱儁
皇甫嵩、朱儁乘胜讨伐逃往汝南(今驻马店汝南县)的颍川黄巾军残部,在阳翟之战中再次大败波才余部,接着又在西华击溃彭脱部黄巾军,斩获无数,其余的黄巾残部或向官军缴械投降,或相率散去,“三郡悉平”——颍川、汝南、陈地等三郡都被平定。
皇甫嵩并未独揽大功,而是在呈给朝廷的奏报中将平定三郡的辉煌胜利归功于朱儁,并上疏替他请功乞赏。汉廷遂将朱儁封为西乡侯,擢升其为镇贼中郎将,“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与左中郎将皇甫嵩讨颍川、汝南、陈国诸贼,悉破平之。嵩乃上言其状,而以功归俊,于是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命皇甫嵩军讨伐盘踞东郡的黄巾军,朱儁则率军攻伐占据南阳的黄巾军。当年8月,皇甫嵩率部在仓亭津(今河南南乐境内) 大战中击溃卜已所统的黄巾军,激战中生擒卜已,斩首七千余级,再获大胜。“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擒卜己,斩首七千余级。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随后,皇甫嵩又奉命率军北上增援进剿冀州黄巾主力的汉军。皇甫嵩俨然已经成为镇压黄巾起义的主要将领,亦成为汉廷最倚重、黄巾最畏惧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