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过去了。
每每临近过年的时候,大胡子总会想到小时候,热闹的年夜饭,各种烟花爆竹放到后半夜,然后把邻居家的房点着了。
经过亲朋好友一通忙活,急死忙活地救火,最后被胖揍一顿收场,鼻青脸肿地迈入新年。
而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迫切地需要一场合家欢的电影来迎接一个好年,期盼来年的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此时,喜剧就成为了人所共选。
哪怕这事放在28年前也一样。
1995年,徐克想拍摄一部歌舞片来记录香港,喜迎新春,主角儿都定好了——张国荣,片名就叫《龙翔凤舞》,图个吉利、喜庆。
然而,悲剧。
徐老怪一看日历,妈蛋,这都10月了,距离95年的春节也不过3个月时间,来不及啊,别说拍完,剧本还没准备好呢。
此时,徐克赶紧叠起了「老怪」BUFF,既然来不及歌舞,就另辟蹊径。
碰巧呢,之前合作的摄影老师拍过一个小段子,其中拍了一碗白饭,拍的不好,既不可口,也不耐看。
但这启发了「徐老怪」,中国人么,民以食为天,拍一部吃的电影?
有搞头!
话不多说,9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说干就干,徐克找到了1988年就写好的剧本草稿,翻新翻新,成了。
于是,我们在1995年腊月二十八看到了贺岁片《金玉满堂》,对,就是那部《满汉全席》。
01.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也很热闹。
许是各种大厨斗法的题材太多了,徐克刻意减少了廖杰(钟镇涛)、龙昆宝(赵文卓)、黄荣(熊欣欣)的大乱斗,增加了赵港生(张国荣)学艺以及与嘉惠(袁咏仪)的爱情故事,就把美食、爱情、搞笑融为一体。
这里面,赵文卓的锐气、钟镇涛的成熟、张国荣的娇嫩、袁咏仪的干净,总能让人常看常新。
虽然影片很套路,但在徐克的调教下并不干瘪,历史脉络、流行文化、叙事节奏把控都不错,最关键的是很纯粹,没有那么多的宏大叙事或历史包袱,就是走港派轻松贺岁,始终洋溢欢乐、向上的精神。
一如钟镇涛的那首主题歌《漫漫人生路》所唱:
漫漫人生路,谁说生命只有辛苦
走在漫漫人生路,点点滴滴都幸福
02.对于满汉全席本身,电影里透过龙昆宝也做了介绍,说是康熙为了让满汉一家亲,做了这样的举措,之后就成为美食之集大成者。
其实吧,关于满汉全席最早的纪录是在乾隆年间的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
这本书里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不仅有戏曲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
当然,也记录了满汉全席。
起初,满汉全席以东北、山东、北京、江浙菜系为主,后面逐渐增加了闽粤菜。
这里面总共108道,分别是:
南菜(江浙/闽/粤)54道,包括江浙菜30道、闽菜12道、粤菜12道。
北菜(京/鲁/满)54道,包括鲁菜30道、北京菜12道、满族菜12道。
吃的时候呢,形式、要求、规格都很高级。
官员们顶戴花翎一样不缺,正襟危坐。
宫廷里鼓乐齐鸣,侍者纷至沓来,先献上甜咸口味的点心。
用罢点心之后就是三道茶——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开席。
03.相对于大鱼大肉的满汉全席,影片中展现的日常吃食才贴近生活。
黄荣第一次到满汉楼做的是干炒牛河。
的确如片中欧师傅所言,干炒牛河讲求火候,油大了腻,油少了焦。
作为广东特色美食,干炒牛河要一个猛火快炒,翻滚均匀,让每一条河粉都浸润油水,还要注重掌勺力量,力量太大或者太快,还容易让河粉碎掉。
所以说,干炒牛河就跟《食神》里的炒饭一样,虽然很家常,但非常考验大师傅的基本功。
随后,欧师傅就来了一道咕噜肉。
咕噜肉也是典型的广东菜系。
之前的洋人很喜欢吃糖醋系列的菜品,糖醋排骨、糖醋里脊什么的,但排骨还有骨头,不够嚼头。
于是,大师傅们就创造了咕噜肉。
去骨精肉调味,淀粉包裹,入锅油炸,再淋上糖醋汁,酸甜可口。
至于最后的「山八珍」三道菜——熊掌、象拔、猴脑看起来唬人,但有些曲高和寡,主要是咱也没机会吃,不知道是个啥味。
当然,除了美食,厨艺技法也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夸张诠释。
《食神》的功夫技法在此基础上做了更加神乎其神的演绎。
毕竟「徐老怪」的天马行空想象力还是挺有趣,整个掌厨过程,「煎炒烹炸、闷溜熬炖」都像是江湖下的刀光剑影。
因此,这里面的高手人人技艺娴熟。
龙昆宝冰雕造长城,廖师傅水下刻豆腐,黄荣「踏雪寻熊」,把个炒菜做到了「华山论剑」的状态,极大地增加了观赏与娱乐性。
人生之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在大胡子看来,这操蛋的人生有两个幸福的事情不可辜负,也使得「人间值得」,一个是睡觉,一个是吃饭。
这使得大胡子每年基本都会重看一次《满汉全席》,因为整个电影看起来就很好吃的亚子。
至于多年以后的下辈子?
睡觉+吃饭,估计下辈子大胡子也就是头猪吧。
PS:卢冠廷也真是的,居然OST也不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