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乌云孕育着风雨在大海的远处聚集,
让我们宣誓效忠于一个自由的国度,
让我们深深感激美丽的祖国大地,
让我们庄严地祈祷这是我们的声音。
愿上帝保佑美国,
我无比热爱的国家。
想象一下,你正在影院里看电影。
左边的人在大声打电话,前排的开着闪光灯拍照,背后的脚蹬椅背外加抖腿,右边的则不停地跟旁边女友叨逼叨剧透。
此时的你作何感想?
老天咋不把这群人全收了,或者来把AK,把这些害群之马全TM突突了。
如果有过这种YY,那么这部影片就适合你,会让人得到久违的心理疏解、痛快和共鸣。
不过,副作用是,事后又会感到深深的不快与压抑。
是的,就是这部在10年前收获不少差评的影片,在抖音里常常被剪辑的《上帝保佑美国》。
「看,这个男人叫大壮,他正准备开枪杀了在停车场里乱停乱放的傻子,而旁边的小美则一脸的欣喜若狂... ...」
01.人到中年的弗兰克过得并不幸福,既没有健美的身材,也没有帅气的面庞。
他蜗居在狭小的公寓里,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只能靠聒噪的电视节目打发时间。
面对恼人的邻居,弗兰克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家庭上,一塌糊涂,他离了婚,闺女不归自己,成了个彻头彻尾的熊孩子。
事业上,他本着好心,但没获得相应的回报,被女同事反手骚操作举报了个性骚扰,惨遭开除。
健康上,喜欢全景天窗的医生平淡地告诉弗兰克,哥们你脑袋里长了个肿瘤,死定了。
此情此景之下,娱乐节目里傻乎乎的克拉克还在放声歌唱:
你知不知道,你要去哪里?
你热爱生活给予你的一切吗?
你要去哪里?你知道吗?
你如愿以偿了吗?
你的愿望呢?
换做任何人,经历到这样的绝望,心底一定是极度悲观,表现出对社会的最大不满与恶意,一旦想不通,很容易走入歧途。
果不其然,弗兰克想要轻生。
不过,自杀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把那个电视节目里聒噪的屁孩子弄死拉倒。
于是,他打破了自己的心理围栏,开走了邻居的科迈罗,并杀掉了刁蛮、任性的富家女。
没想到遇到了小萝莉洛克西。
这小萝莉也是不一般,居然成为了自己的路途伙伴。
二人阴差阳错,又心怀向往地走上了一条肆意妄为的屠杀之路,开挂一般地干掉了一系列的无良之人。
纵容女儿的富家翁,影院里不遵守秩序的小年轻,停车场里乱停乱放的傻子,娱乐节目里没脑子的评委和娱乐至死的观众等等,全部杀光算球。
爽了吗?
爽了。
在观众看来,弗兰克和洛克西干掉的都是社会中的「坏人」,他们敢于采用你我心底最痛快的方式来解决作恶之人,大大地帮助饱受压抑下的观众们完成了一番畅快宣泄。
发自肺腑地... 感谢了一把弗兰克同学
可,最后呢,也只能或者必须倒在正义的枪林弹雨之下。
不然呢?
02.抽身从故事里跳出来,本片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悲剧。
弗兰克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他能够不失礼貌地和邻居沟通,能够主动地安慰或对女同事报以友好善念,对女儿也尽可能地投以情感,可惜他的所作所为没有得到回应。
这个梦怎么这么熟悉
然而,各种传统的、美好的道德规范与条条框框只是禁锢了自己。
甚至于,他对外界释放出的信号往往还被曲解。
这怎么办?
要么,弗兰克成为其中一员,融入大众。
要么,弗兰克能够化身耶稣,教化众人。
可惜,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可行。
那还有最后一条路,弄死自己或弄死他人,让这个世界重归传统意义上的正途。
自己死了,一了百了,反正也得了肿瘤,命不久矣。
把那些操蛋的人全部弄死,矫正这个扭曲变态的社会,哪怕只有壮丽的一瞬。
弗兰克选择了这条路。
而麻烦则抛给了观众。
这社会本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存在。
我们既对弗兰克报以同情,感觉他杀的全部是「坏人」,哪怕警察瞄准了他似乎也罪不至死。
可是,他的确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显著的危害,如果他真的拥有着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又怎会做出这样的恶行?
矛盾产生了,这种矛盾感就造成了最开始大胡子所说的,既痛快,又不快。
痛快的自然得到宣泄。
不快的就需要再往下挖掘。
按常规理解,这种不快的根源在于:
1、对美国所奉行的自由主义所抛出的疑惑。
所有人都在围绕个人自由走出了想走的行径,形成一种集体无理性。
而弗兰克和洛克西在完成对「理想国度」塑造的同时,也在享有自由主义的便利。
这不就很搞笑了,一边反对,一边享受,一边违背传统道德干掉那群自由体,剥夺他人生命,一边又用自由赋予的权利去采购枪支。
2、对人性本「恶」的进一步诠释。
这里所谓的「恶」,准确来说是对欲望的天然追求和满足。
换句话说,谁都知道无尽的享乐、无序的自由、完全的自我主义会让自己过得更舒坦。
所谓的道德、律法,包括《论语》里的克己复礼,都是有违于欲望本身。
站在这个角度,叔本华那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
03.我们看电影,也在代入角色和共情,然而我们又隔着屏幕,并不会以完全的现实眼光去看待本片。
尽管美国层出不穷的枪击案就是活生生的现实。
去除掉这些,《上帝保佑美国》又是导演格德斯维特刻意而为的一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被誉为绝望中的幽默,「力图引人发笑,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反响」。
相对于喜剧的内核是悲剧,黑色幽默天然地就带有着悲剧性。
弗兰克在看的那些电视节目、真人秀,每一个都挺恶俗,充斥着矫揉造作的娱乐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现象。
而弗兰克要杀掉娇娇女的时候,就更加喜剧。
他本想点燃油箱,困死克洛伊,配着「再也不用上学」的摇滚乐,弗兰克潇洒地点燃了一支烟。
然而,一回头,发现塞进油箱的纱布被风吹掉,BGM也适时消失,进而出现的是弗兰克手忙脚乱想捡起纱布,搞不定,只得开枪后,仓皇逃窜。
这真是前面有多酷,后面就有多拉胯。
人物设计上也是如此。
还记得前面唱歌的克拉克么,各种电视节目里被百般嘲笑的对象,到最后也要走上「自杀之路」,可以说他是促使弗兰克做出选择的重要诱因之一。
结果呢?
弗兰克在节目现场大杀四方,并发表了激愤演讲,准备和克拉克来个心灵互动。
克拉克告诉他,自杀并不是因为别人嘲笑自己,而是他们不让自己上电视节目。
弗兰克心中估计一万头草泥马飞过:老子累死累活搞了这么大的阵仗,真是裤子都脱了,你给我来了句这。
所以,弗兰克毫无犹豫地突突了唱歌跑调,被娱乐、成名等私欲浸透了的胖子克拉克,也算把荒诞发挥到了极点。
电影最后,弗兰克和洛克西倒在血泊里,一部分人所向往的理想国度终归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第三条路的自我毁灭是他们唯一的问题解决方式。
1917年,欧文·柏林创作了《愿上帝保佑美国》,一直被当作美国的非正式国歌,传唱度非常高。
格德斯维特虽然没有在片中引入这首歌曲,反而通过这样的自由国度之歌,表述了对美国种种社会现状与困境的审视与讽刺。
上帝保佑美国。
恐怕上帝看完电影,面对这么个「残忍、邪恶」的国度,也会呵呵笑着:我这是保佑了个der啊。
PS:
小萝莉的表情管理跟《黑袍纠察队》的Butcher如出一辙呀。
特别是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