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毛主席对赫鲁晓夫提出想造原子弹,赫:你们应该多造拖拉机

翠彤评过去 2024-03-17 19:22:44

网上曾有一小撮奇怪的人,否定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制造原子弹,认为投入巨大精力制造那个“烧火棍”,没多大意义,那时的中国大力发展经济才是“王道”,就像日韩。

对这个小众的观点,我不想驳斥,但是,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就算当年经济真的强了,也很有可能成为大国的傀儡,手中没有大杀器,终究会被大国“裹挟”和欺负。

今天,我们聊聊“原子弹”的立项。

1、赫鲁晓夫带来的“打击”

早在1946年8月,美国进行了二战之后的公开的核试验。那时的美国,手握超级大杀器,一副君临天下的感觉,谁不服,感觉就可以“核打击”谁。

当时,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正在延安,她采访了毛主席,问其对原子弹的看法。

毛主席一副睥睨天下的气质,悍然说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

此话一出,震惊了美国记者安娜。而这极具气魄的言论对外发表后,更是让世界无数人惊叹。

原子弹真的是纸老虎吗?

当然不是。

毛主席为何要这样说话?

很简单,这符合毛主席“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当时国共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如此言论对将士们的信心有很大的促进。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朝鲜战争开始后,美国屡屡发出“核威胁”的言论,这让毛主席对“制造原子弹”有了深深的考虑。

1954年8月,彭德怀、刘伯承受到苏联的邀请,计划带领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去苏联,其目的就是观摩苏联“核军事演习”。这个代表团中还有粟裕、陈赓、刘亚楼、许光达、宋时轮等人。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顶级军事骨干们齐赴苏联,只为观察人家的核演习。

去之前,彭德怀邀请科学家钱三强给代表团的将帅们讲解原子弹的有关知识。

那一天,彭德怀急切地问钱三强:“依你看,我们如果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最快多长时间?”钱三强回答道“至少十年!”彭德怀严肃地说道:“抗战才八年,研制这么一个弹要十年,太慢!”

钱三强继续说道:“如果没有铀,不止需要十年。”那一刻,彭老总等人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看来,争取苏联帮助才是最大的捷径。

当年的9月9日,中国代表团出发去了苏联。9月13日,大家观看了苏联代号为“雪球”的核爆炸军事演习。

现场看完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彭德怀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再观看一下核潜艇等核设施?苏联国防部长直接拒绝。

回国途中,彭德怀等人一路的惆怅。大家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有自己的核武器呢?

1954年国庆节,赫鲁晓夫应邀来到了中国。

10月3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对赫鲁晓夫说道:“现在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希望你们在这一方面给我们一些帮助。”

赫鲁晓夫一时之间愣住了,他没想到中国有这种诉求。

短暂的思索后,赫鲁晓夫说道:“以中国的条件搞原子武器,恐怕很困难.....那个东西太费钱了,社会主义阵营有一把核大伞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家都来搞。”

很明显,苏联人的顾忌很多,如果帮助中国成功研发原子弹,那么,中国对苏联的依赖就会大幅度减弱,如此怎么控制中国,如何全方位影响中国?

听完翻译说的话,毛主席笑道:“大家打一把伞,当然省事,但是顾头不顾屁股,终究还是要被打湿的。”

听完毛主席的话,赫鲁晓夫说道:“主要太费钱了,还需要很多的科学家、钢材,还需要大量的电。”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中国的钢铁、电力不足以支撑原子弹的研制。

赫鲁晓夫继续说道:“中国应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多炼钢铁,多造拖拉机!”

话说到此处,气氛一下僵住了。

毛主席很快委婉地说道:“我们要发展经济,不然没有饭吃。但我们也要发展武器,手中没有武器,就要挨打!比起挨饿,挨打的滋味更难受......”

虽然,毛主席委婉地说了诉求,但赫鲁晓夫很坚决,不过他提出了一个小提议,这个小提议看似鸡肋,但是有胜于无。

2、铀矿找到了,重要的一环确定了

钱三强

赫鲁晓夫的小提议是:答应帮助中国建立一个小型的原子能反应堆。

在赫鲁晓夫看来,支持建立一个民用的“小型原子能反应堆”,并无大影响,并不足以支撑中国研制出原子弹,还能缓解短时的交往尴尬。

赫鲁晓夫绝对不会想到,未来的中国,真的会创造奇迹出来。

毛主席等人明白,在研制原子弹方面,指望苏联是没有用的,除了和苏联继续深度合作156项大工程,除了接受苏联帮助建设小原子堆的提议,对苏联不能有太多的指望了。

当时,中国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赵忠尧、彭桓武、王淦昌等人。赵忠尧利用从美国私密采购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出了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

这个加速器的装配完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加上一些简单的装备,再加上苏联承诺帮助修建的小型原子堆,技术上隐隐有了制造核武器的可能。

可是,没有“铀”,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制造原子弹”能否立项,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解决“铀”的问题。这个“铀”没处进口,除非自己有,否则项目无法成功。

让人惊喜的是,就在当年秋天,中国地质部在广西衫木冲发现了“铀”,并挖掘了一些铀矿石。

消息传来,大家高兴坏了。

当铀矿石运到北京时,毛主席提出要亲自看一看。

铀矿石

这一次,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亲自前来,当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看到那一个泛着无数绿点的石头时,大家兴奋极了。

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观点:怎么证明这就是铀矿石呢?

此时,刘杰拿出一个钢笔一样的东西,说道:“这是盖革计数器,靠近带铀的矿石,就会响,试试就知道了。”

毛主席亲自拿着盖革计数器实验,很快,传来了“嘎嘎”的响声,越靠近,声音越大。

毛主席笑了,这是发自内心的笑,接着说道:“我相信中国还有更多的铀矿,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

送别刘杰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好好干,这是决定命运的呀!”

听完毛主席的话,刘杰很是激动,很多年都忘不掉,回去之后,做出了重大的安排。这一安排对核武器的研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研制核武器,正式立项

1954年的冬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铀矿的行动开始了,包括军人、工程师,甚至一些尚未毕业的地质大学的学生,人数总计高达万人。

寻找的地方,包括湖北、湖南、广西、云南,以及西北的大山中。

1955年1月14日,周恩来召集了几位重量级人士,他们是:国家建委主任薄一波、地质部长李四光、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

周恩来和这四位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将发生过的没有公布的一次次核威胁告诉了几位。对于这些,钱三强甚至都不知道。

周恩来告诉各位,第二天要召开大会,希望各位好好准备。

1955年1月15日,是个极其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南海丰泽园聚集了各路英才,有钱三强、李四光、刘杰等科学家,还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德怀、薄一波、李富春等人。

这次的会议,整体有这么几个重点:

一是刘杰给大家展示铀矿,并且用盖革计数器演示。

大家很兴奋,纷纷感受手握盖革计数器靠近铀矿石传来的响声,这一次次的响声是那么的悦耳。

二是李四光和刘杰对铀矿的勘探做了讲解:已经发现的可能出现铀矿的点有两百多个,确认有铀的有11处。

这个数据让大家惊讶,说明原子弹的研制,没有原材料缺乏的后顾之忧。

三是,钱三强讲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基本知识。

为了讲解清楚,钱三强通俗易懂地用了数据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他说原子的直径只有一厘米的一亿分之一,台下一阵惊呼。他又说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怀仁堂礼堂那么大,原子核就像一个黄豆那么大。台下又是一阵惊呼,没想到,那么小的体积,竟然会连锁爆发出那么大的能量。

之后,钱三强又将原子弹和氢弹的不同做了讲解。如此一来,大家对原子弹的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了。

之后,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搞原子弹。

听到大家的发言,毛主席最后说道:“出兵朝鲜,我只考虑了三天。要不要搞原子弹,我想了三年,结论是两句话,一是原子弹一定要搞,二是,既然要搞,就要早搞.......”

毛主席的话让人振奋,大家一起举杯,不善饮酒的毛主席举杯说道: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干杯!

就此,1955年的1月15日,成了“原子弹研制”的起点。

九年多之后的1964年10月16日,当蘑菇云升起在西部的罗布泊时,很多领导、无数中国人眼泪横飞,成功了,终于成功了......

因为有了原子弹,西方各国和苏联,不敢轻易和中国大战。因为有了原子弹,中国才可以安心发展经济。因为有了原子弹,在收复香港和澳门时,英国颇有顾忌。

感谢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五十年代做出的英明决定,感谢科学家们的不懈付出,他们值得永远被后人铭记......

0 阅读:65
翠彤评过去

翠彤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