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最后两天:第一天安排光绪后事,第二天病逝,遗言出人意料

翠彤评过去 2024-03-10 18:46:34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期把持朝政的女子之一,能和她相提并论的只有唐朝那位女帝武则天。

对于慈禧太后,素来贬褒不一,欣赏她的人,说她是不世出的女政治家,靠一己之力延续了大清几十年的寿命;讨厌她的人,说她祸国殃民,让华夏受尽外敌欺凌,割走大量土地,留下耻辱无数,并称她为“老妖婆”。

好也罢,坏也罢,作为一个人,慈禧的生命终究是有尽头的,好坏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在慈禧生命的最后两天,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光绪病逝,第二件大事是慈禧自己病逝。

第一天,慈禧安排了光绪死后的诸多事情,第二天,慈禧留下了出人意料的遗言。

1、慈禧生命终结前的前一天,安排了光绪的后事

慈禧属于叶赫拉那氏,出生于1835年。

1852年,因为选秀,慈禧入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嫔妃之一,称为“兰贵人”。和她一起进入嫔妃行列的还有一位,那就是慈安。此女子是钮钴禄氏。

不得不说,慈安知书达理,温婉可人,更受咸丰皇帝的喜欢,1852年的五月被封为贵妃,六月被立为皇后。此时,慈安还未生出任何一男半女。

而当时的慈禧虽然长相不错,可是并未快速得到咸丰皇帝的喜爱。

四年之后的1856年,慈禧生下咸丰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是改变慈禧命运的重要节点,母凭子贵,慈禧被封为贵妃,人称“懿贵妃”。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清楚,1861年咸丰去世,同治小皇帝继位了。

只是,八位顾命大臣让慈禧非常不爽,严重影响她掌控朝政大权。

于是,慈禧略施小计,联合慈安、小叔子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就此扳倒八位顾命大臣,慈安和慈禧开始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时期。

说是二宫执政,实际上,掌控大局更多的还是慈禧,而非慈安。

很可惜,同治皇帝于1875年1月病逝,年仅19岁。

因为同治无后,咸丰再无其他活着的儿子,只好选择醇亲王奕譞四岁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皇帝。这就是光绪。

为什么是他?因为他有两重身份,一来他是咸丰的亲侄子,二来,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

如此,再没有比光绪更合适的小皇帝了,这就是肉烂在锅里,肥水不流外人田。

四岁的光绪上任了,但他从小到大,一直处在慈禧的影响之下,很难独自做出一些大的决策。

甲午战争的发生,给光绪带来了极大的耻辱感,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泱泱大清会被小小日本狠狠地锤。

之后的1898年,光绪意气风发,力图改革,依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百日维新”。

可是康有为等人实在是不靠谱,还对慈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变法失败了,变法人员四散逃跑,没跑的谭嗣同等人挨了刀了。

从此,光绪再无任何权力,继续他那没有前途的傀儡生活。

看光绪一生,非常矛盾,一边是被慈禧扶持、养育长大,一边又和慈禧明争暗斗,争夺最高权力。

当然,他和慈禧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暴死于宫中。

事情发生后,有两件大事需要处理,一是,谁来接光绪的班?二是,后事如何处理?

此时,光绪的父亲老醇亲王奕譞已经去世17年了,母亲叶赫拉那婉贞也去世12年了。

如此,光绪帝的同父异母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来到了慈禧面前,大家要听从慈禧的指示。

很快,慈禧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将醇亲王载沣三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马上立为皇帝,年号宣统。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这个决策,其实之前是有商量过的。宣统是慈禧的亲外甥的儿子,是爱新觉罗和叶赫拉那的结晶。

立溥仪为皇帝的同时,让25岁的醇亲王载沣担任了摄政王,统筹处理光绪后事、宣统皇帝登基的事宜。

同时,慈禧感觉自己身体欠佳,告诉诸位大臣:大行皇帝大事办妥,……速为予料理后事”。

啥意思?光绪的后事料理完后,我的身体也就差不多了,你们就准备料理我的后事吧!

没想到,慈禧一语成谶。

2、慈禧生命的最后一天,说出出人意料的“遗言”

慈禧和光绪,真是一对神奇的“母子”,光绪前脚刚去往天国,第二天,慈禧的身体就出大问题了。

早上之时,慈禧的身体状况还是可以的。

很明显,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回光返照”。

到了下午之时,慈禧突然晕倒,身边一众人等都慌了,光绪皇帝刚走,尸骨未寒,老佛爷又要出事了,这打击谁能扛得住啊?

还好,一段时间后,慈禧醒了过来。

此时的慈禧,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是上天留给她的最后时刻了。

要说慈禧有何大病?好像也没有。

早年间,慈禧被痢疾折腾,差点殒命。后来,很少遇到要命之病。

1908年十月份之时,光绪病了,慈禧也一同发病。两人的情况不同罢了。慈禧是恶寒发热,时不时咳嗽,而且常常口渴舌干,身心俱疲,还有胸痛的症状。

虽然宫里有御医,但是未能快速将慈禧的疾病治好。慈禧的不适感一直在持续。

根据现代医学专家的分析,慈禧的疾病应该是老年性支气管肺炎发作,最后导致呼吸系统循环衰竭。

慈禧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大事基本做了安排,摄政王掌控大局,面对一些大事,也要知会隆裕太后。这安排有深意,慈禧是希望摄政王和隆裕太后互相有个制衡,不可一家独大。

说实话,当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了,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并没有超级的回天之力,这两人也就是个普通人,并不是超级人才,所以就注定了大清的快速坠落。

但是,慈禧也没有更好的牌可打,这样的安排已经是下策中的上策了。

回想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在最后的时刻,慈禧留下了这样一句出人意料的预言: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话太出人意料了,要知道,慈禧就是女人,还是长期干政的女人。看她的这句话,好像否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仿佛幡然醒悟,认为自己是违背了祖宗家法,如果她这个女人不是长期干政,如果是早早放权光绪,或许,大清也走不到如此颓废的一刻。

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没有回头箭。

慈禧留下了出人意料的遗言,后人也是这样照办。

但是,留给大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汹汹的革命大势不可违啊!大清已经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谁都救不了,哪怕慈禧继续活着,也阻挡不了大势。

插个题外话,很多人说光绪是慈禧毒死的。很多人问,这是真的吗?

可以确定的是,光绪确实死于砒霜中毒,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慈禧指使人下的毒。当然,慈禧是嫌疑最大之人。如果未来没有实锤的证据出现,或许,这个会成为永远的秘密了!

看慈禧生命的最后两天,前一天,还在安排光绪的后事,第二天,就由别人安排自己的后事了。人生就是这么出奇。

只是,谁都想不到,慈禧临死之际,会说出“不允许女人和太监干政”的遗言,仿佛否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0 阅读:3
翠彤评过去

翠彤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