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矮子是柘枝舞者:老赵闲聊曲阳王处直墓“肉傀儡”形象中篇

乐艺会 2023-12-08 06:50:46

那么,王处直墓葬中两个浓妆繁扮,动作机械夸张的两个人,假设不是孝子,那么到底是什么角色呢?

中篇:柘枝舞者

王处直墓中两个孪生兄弟似的角色,非常可能只是演出的戏子。而与画面中其它的女乐共同组成一组娱乐图,目的就是供死者在阴间享受。所谓视死如生者。

因为他们所处的图像空间,本就是一个完备的演出情景。我们来例举若干历代舞蹈表演者的装扮,是否与这两个角色有契合参照之处。

1、汉代 女舞陶俑

广州博物馆藏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本女舞蹈者同样长袖飘飘,其装扮舞冠,更是布满花纹装饰,目的也是夺眼球。其是否为胡人,同样没有确证。但是从汉魏南北朝时期胡人的头饰看,有类似之处。

2、汉代 匈奴胡人花衣花帽

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以上匈奴人有说唱角色的可能,但是不明确,作为当时人们对匈奴胡人印象的结果,胡人具备花衣与花帽,是十分明确的。

3、北魏 乐舞俑2000年大同市兴云街北魏墓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木一古美术拍摄

作为鲜卑族的北魏主体群体,在体现说唱角色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第一是体现身体舞蹈的舞袖状态,第二则是作为鲜卑帽的特征的后帘的要素。

4、北齐 胡人舞俑1973年寿阳县南贾家庄厍狄回洛夫妇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木一古美术拍摄

以下为悦目赏心拍摄

北齐舞蹈说唱角色,胡人打扮,我们可以聚焦的,第一是体现身体舞蹈的舞袖状态,第二则是胡帽的呈现前倾三角形的形状,帽式类似入字。

5、南朝 领舞角色

河南邓县出土南朝彩绘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刘海龙拍摄

南朝领舞说唱角色,胡人打扮,整体画面,乃是一种带仪式感的歌舞状态,或是踏歌之类。我们可以聚焦的,第一是体现身体舞蹈的舞袖状态,第二同样是胡帽的呈现前倾三角形的形状。帽式类似入字。以及,第三,值得关注的,是帽后两根下垂的飘带。

6、唐代 胡腾舞铜俑

甘肃山丹县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网络资料

唐代舞蹈胡人角色,胡人打扮,我们可以聚焦的,第一是体现身体舞蹈的舞袖状态,第二同样是高耸的胡帽的呈现前倾三角形的形状。

7、唐代胡人帽式出现繁荣多元状态

总的来说,唐代胡帽存在以下若干特点与发展路径:

一种路径是强调尖的形状,总体呈前倾三角形的基调不变

在此基础上,或翻檐,或毡耄,或素面,或锦面。或高耸,或小矮。

唐代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故宫藏品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唐定远将军安普夫妇墓出土文物

唐代彩绘胡人骑驼俑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王中丞武俊也)》中有云: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李端在《胡腾儿》中有云: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明代唐顺之在《古北口观降夷步射复戏马驰射至夜》有云:珠帽半仄卖欹邪,铁骢骄嘶弄𦤞𠨜。

这里所谓的虚顶尖,说的是尖帽中空的结构,这里所说的珠帽偏,珠帽半仄,则是因为尖顶具备前倾的入字型,所以视觉上就是偏了。

泸州博物馆宋代胡将雕塑 周倜拍摄

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胡人雕塑 乐艺会资料

二是强调珠玉锦绣等帽饰的华丽,形状大致也呈前倾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或翻檐,或搭耳,或高耸,或小矮。或尖锐,或平缓。

唐代 乐伎图   张礼臣墓

戴珠帽唐代女子(陕西西安唐韦项墓出土石椁线刻画)

唐代 张礼臣墓出土乐伎屏风

唐代 李贞墓着胡服骑马女立俑

胡人铜造像 北郊藏品

三是强调翻檐搭耳等帽子的复合形态,形状大致也呈前倾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或素面,或装饰,或高耸,或小矮。或尖锐,或平缓。

唐代开元十八年 彩绘陶胡人俑  甘肃省庆城县赵子沟村穆泰墓出土 朱浒拍摄

金乡县主墓出土彩绘骑马吹筚篥女俑

杨谏墓出土女俑

唐代三彩俑 国博藏品 钧魂拍摄

唐代窑址遗存 陕西考古博物馆 花脚大仙拍摄

唐代蕃酋头像陕西考古博物馆 花脚大仙拍摄唐章陵东侧蕃酋殿遗址出土

四是强调帽子的后帘式装饰,比如浑脱帽,形状大致也呈前倾三角形

孔雀冠击鼓骑马女俑

以上尖顶、前倾、复合、珠饰等诸要素,诸特点互相交融嬗变,不仅催生出此后五代到宋辽金时期胡帽的新样貌,同时,也塑造形成了此后人们对胡帽的基本视觉观想,逐渐汇合成为文化、艺术图像意义上的胡帽的固定范式。就算在某朝已经很难见到胡人,也不耽误艺术家、工匠为社会需求创造出大家认为的胡人图样。这类胡帽,尤其是珠帽的源头,可能与萨珊波斯有关。

红玉髓高级官员(主酒)印章萨珊波斯时期(公元五世纪)大英博物馆藏

萨珊波斯王朝巴赫兰二世一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巴赫兰二世及王后、王子头像,背面为火坛、国王和女神公元三世纪

以上附图出自学者无眼者文章,他指出,传说中“帅气”的波斯王子们,则经常戴着这样的鸟头或者马头帽子。在波士顿美术馆中,也藏有古伊朗的一件铜质珠帽艺术品。

悦目赏心拍摄

也许有人要说了,你例举的都是前朝故事,而王处直为五代之人,其墓为五代之墓,那么,作为同时期的五代,有无有说服力的例证呢?请看以下两则五代的同类范例。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其一:五代冯晖墓 柘枝舞伎砖雕中的珠帽舞者

冯晖墓甬道两侧出土50余块彩绘浮雕砖,刻画了28名男女艺人分两组演奏。演奏乐器有方响、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腊鼓、笙、笛等,堪称一支演奏散乐的小型乐队。演奏者按东西墓壁天然地分为两组,男方演奏者皆身体右倾,女方演奏者皆身体左倾,双方相互照应,在指挥(当时称‘致辞者’)协调下,与舞蹈者进行着紧张而默契的配合。

作为本墓葬中的彩绘砖雕,基本特点为:

1、目的是供死者在冥界享乐,2、舞蹈者处于整个乐队中间,3、舞蹈者头戴入字型珠帽,4、着靴,5、珠帽有两根飘带,6、帽后有长垂披帘。7、帽为红色。

其二:五代赵廷隐墓 柘枝舞伎砖雕中的珠帽舞者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同时,墓葬中的砖雕,也并非是舞蹈者孤立的一例,赵廷隐墓葬出土有20余件立式伎乐俑,所以舞蹈女俑与孟晖墓葬一样,是整个歌舞乐队的一部分。

其中,男乐俑所奏乐器皆为笛,女乐俑所奏乐器有方响、排箫(2件)、笙(2件)、笛(2件)、筚篥(2件)、四弦曲项琵琶、古琴、都昙鼓(2件)、正鼓(2件)、答腊鼓、鸡娄鼓、鞉牢鼓、羯鼓、大鼓,共计22件,14类乐器。

我们在此例举若干让大家赏析感受一下: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作为本墓葬中的彩绘砖雕,特点同样为:

1、目的是供死者在冥界享乐,2、舞蹈者处于整个乐队中间,3、舞蹈者头戴入字型珠帽,4、珠帽有两根飘带,5、帽后有长垂披帘。6、帽为红色。

与五代孟晖墓中舞者的特征,惊人地一致。

学者普遍认为,这种“头戴饰珠、铃状物的红色描金鸡冠状帽,帽侧上翻,两侧存飘带,帽后披方巾,腰间系带”的装扮,与文献资料记载的柘枝舞伎及唐诗中所描写的“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白居易《柘枝词》)、“垂带覆纤腰”(刘禹锡《观舞柘枝二首》)、“罗衫半脱肩”(薛能《柘枝词三首》)极度吻合”,所以命名为柘枝舞俑。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王处直墓中这两个矮子的装扮:

作为王处直墓葬中的两个矮子,特点也是:

1、目的是供死者在冥界享乐,2、舞蹈者处于整个乐队中间,3、舞蹈者头戴入字型珠帽,4、珠帽有两根飘带,5、帽后有长垂披帘。6、着靴。7、帽为红色。

与五代孟晖墓中舞者、与五代赵廷隐墓中舞者的特征,惊人地一致。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柘枝舞舞者。

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渔阳三叠音隆隆,红蕖乱坼当秋风。披香拥雾出妖嫮,妩眉壮发翩惊鸿。锵锵杂佩离芳渚,珠帽红靴振金缕。相迎垂手势如倾,障袂倚歌词欲吐。最怜应节乍低昂,便转疾徐皆可睹。飘扬初认雪回风,踯躅还看茧萦绪。小小宁闻怨曲长,盈盈自解依俦侣。艺奇体妙按者谁,金貂大尹宴清池。绮茵绣幄粲辉映,玳簪珠履何委蛇。是时郊原新退暑,天清气爽过林墅。淮王载酒昔尝闻,谢公携妓那能数。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可见,珠帽红靴振金缕,正是当时对柘枝舞舞蹈者特征的一种概括。唐代李端《胡腾儿》中的“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唐代张祜《观杨瑗柘枝》中也说到,“促叠蛮鼍引柘枝,卷帘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唐代刘禹锡在《观舞柘枝二首》中也说到:”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裀“。都是对柘枝舞的描绘。

《乐书》“柘枝舞”条载:”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按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始为二莲花,童藏其中,华拆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然与今制不同矣,亦因时损益然邪。唐明皇时,那胡柘枝,众人莫不称善”。

所以,帽饰上的卷帘、虚帽、胡帽上装饰金铃,帽带上的带交垂、垂带覆纤腰,舞鞋上的红锦靴、舞服上的紫罗衫,就是柘枝舞角色的特征装饰。完全契合五代孟晖墓中舞蹈者、五代赵廷隐墓中舞蹈者、五代王处直墓中舞蹈者的基本特征。所以,他们都是柘枝舞者。

赵廷隐为后蜀重臣,官至太师、中书令、宋王。据《四川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发掘记》,赵廷隐卒于后蜀广政十三年(950年)冬。死时66岁。曾仕后唐、后梁。

《十国春秋》卷四九《后蜀后主本纪》载,教坊部头孙延应“故赵廷隐伶人,以技选入教坊”。可见,赵廷隐家中豢养了相当多的乐工歌伎,一向笙歌不绝。而且水平很高,所以赵家的伶人,能够凭借高超的技艺,入选皇家教坊。

《花间集》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文人词集,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它是后蜀广政三年(940)由赵崇祚所纂的《花间集》十卷。赵崇祚就是赵廷隐之子。赵廷隐另外一个儿子赵崇韬勇猛善战,手下拥有一支奇兵,额头上黥着一把斧子,专打后周军队,号称破柴都,因为后周是柴家,所以赵崇韬的独立团就以破灭后周柴军为宗旨,额头上刺个斧头,就是为了”砍柴“、”破柴“。《水浒传》中,李逵以为柴进怂恿宋江去抢夺了民女,就朝着柴进说,我不管你是柴大官人还是米大官人,吃我一斧。柴进,恰好就是后周皇裔,而黑旋风的兵器恰好就是板斧,所以用斧砍柴,也顺手之至了。言归正传。

王处直对定州有长达22年的统治,成为北方重要诸侯之一。此后,王处直义子王都发动兵变,将王处直软禁在西宅,大肆杀戮王氏子孙及王处直亲信。不久王处直被王都杀死。冯晖(894年-952年6月20日),魏州人。唐末五代人物。冯晖在灵武镇十余年。冯晖骁勇过人,早年投身后梁名将杨师厚麾下,成为其精兵“银枪效节都”成员。后梁灭亡后,转仕后唐,后晋高祖时参与邺都范延光叛乱,力屈出降,得以被擢升为义成节度使,连徙灵武、静难、河阳诸镇,一度兼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后晋出帝时再镇灵武,大破党项。后汉、后周时期,屡获晋升,累加兼中书令,进封陈留郡王。王处直卒于923年。终年61岁。赵廷隐卒于950年。终年66岁。冯晖则卒于952年,终年59岁。所以,他们三人不仅是同时代人,也是身份类似,品级相当,逝世的年纪相差不到十岁,死亡的时间相差不到三十年。所以他们墓葬中同样存在着散乐图像,散乐中同样惊人地存在着相仿雷同的柘枝舞者的形象,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们三个,一个在西北,一个在西南,一个在河北,都是胡域要素十分浓重的地区,而与其它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到了宋初,柘枝舞作为宫廷十大少儿队舞之一还比较流行,北宋中晚期开始,柘枝舞走向衰落。

其实,这种柘枝舞造型在辽金的艺术造型中也有例证:

辽代柘枝舞舞蹈铜造像 张春波藏品

辽国控制丝路,北方大国,东西方文化交融深厚,辽也曾经纵横捭阖,参与了五代中原的政治文化,最后夺取燕云,最终灭了后晋,尽取后晋文物礼乐而回,为南下中原进行了伏笔,不仅如此,辽与王处直关系也非同一般。

贞明七年(921),赵王王镕为其养子张文礼所弑,李存勖派兵讨伐张文礼,王处直当时就与长子王郁谋划,让王郁引契丹兵南下“以牵晋兵”,神册六年(921)王郁率所部山北兵内附契丹,“奉表送款,举室来降”。“ 太祖以为养子”,而王处直只是因“定人皆不欲契丹之举”而未能降附契丹。“上呼郁为子,赏赍深厚,而徙其众于潢水之南”。开始了王氏家族在契丹的富贵新途。王氏成为契丹新贵名门。天显元年二月 (926)王郁因为征伐渤海有功,“优加赏赍”,被任命为崇义军节度使。辽太宗朝有检校太尉、左金吾卫上将军兼侍中王鄑,当即为王处直之子王鄑,王都失败后随其兄王郁入辽者。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明白,五代王处直墓葬中的散乐图中的两个小矮子,不是孝子,而是一对柘枝舞舞蹈者。那么,为什么柘枝舞舞蹈者要用一对,为什么柘枝舞舞蹈的个头比其他乐队成员要矮这么多呢?在上文所引用之《乐书》“柘枝舞”条载曾云:”柘枝舞童衣五色绣罗、宽袍、胡帽、银带。按唐杂说,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角调有五天柘枝,用二童舞,衣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始为二莲花,童藏其中,华拆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之雅妙者也。然与今制不同矣,亦因时损益然邪。唐明皇时,那胡柘枝,众人莫不称善”。可见,五天舞中的五天柘枝,就是用二童舞,胡帽上施金铃。就宛如王处直墓葬中的那一对孪生少年一样。到了宋初,柘枝舞也曾作为宫廷十大少儿队舞之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