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中外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王安石之前,还有一位北宋名臣尝试过一次变法,相比较“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动荡和全面彻底,这次变法更温和,更谨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对北宋王朝又有什么影响?
范仲淹名句
经济文化大繁荣背后的隐患
“三冗”紧紧掐住北宋的脖子。“三冗”是指冗员、冗兵、冗费。冗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采用恩荫制,同时为了分散官员权力,实行一岗多人,导致整个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员贪恋权位,尸位素餐者众,冗兵是指在北宋年间,“重文抑武”国策之下,实行强干弱枝和更戍法政策,兵员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庞大,战斗力越来越多,出现兵多而不精,兵将不相习的局面。冗费事实上本质就是冗兵,冗员导致财政开支激增,加上以金钱求平安的一贯作风吗,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北宋名臣韩琦
“矛盾”交织困住北宋的步伐。北宋建国到仁宗庆历年间,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局面,同时各项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欧阳修甚至说出了“一年多过一年,一伙强于一伙”的话。激烈的阶级矛盾搞得北宋焦头烂额的同时,民族矛盾激化也同样在上演,庆历二年,定川寨之战,西夏军大败宋军,而后西夏军挥师南下,逼进潘原,同时契丹辽国趁火打劫,威胁要“聚兵幽燕,声言南下”,并遣使索要关南之地。
李顺、王小波起义
新政紧锣密鼓推行下的阻力
繁荣背后的种种危机,让北宋上层真知灼见之辈倍感忧虑,并且逐渐形成以范仲淹为首的立志改革的文官团体。并且在宋仁宗的鼎力支持,由范仲淹主持,在庆历年间开始了北宋第一次改革。
宋仁宗赵祯
庆历三年,急于改革图变的宋仁宗将范仲淹召回京师,并任命为枢密副使,又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谏官为范仲淹护航。同年八月,又提任范仲淹参知政事。搭建好新政领导班子后,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名臣范仲淹
庆历三年十月,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择长官首先颁布执行。之后各项政策都陆陆续续向全国颁布执行。
但是范仲淹的新政触动了旧官僚集团的利益,特别是“明黜陟”、“抑侥幸”,防止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彻底打破了原来北宋的整治生态,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坚决反对。同时范仲淹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实行了减少科举名额,降低官员俸禄等一系列措施,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再者,范仲淹所任用的官员的确大部分是清流名士,但是清流名士也有清流名士的缺点,不少支持新政的官员流于喊口号,实际执行能力差,做不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无法取得于百姓的共鸣,得到百姓的支持。由于旧势力的层层阻扰和新政集团自身的局限性,新政始终在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新政失败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庆历五年,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之后新政主要人物陆续被贬出京城,至8月21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宣告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北宋地图
锐意改革带来曙光,庆历新政虽然短短一年多就宣告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政对北宋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短期看,新政淘汰了一大批庸碌无为,素位尸餐的官员,并且任用了一大批年轻实干的官员,大大改善了北宋政治氛围,大大提高了行政运行效率,也让不少立志图变的年轻官员看到了改革图变的出路,彻底激活了北宋官员变法图强的心,为之后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切实依据和政治基础。
朋党之争初现端倪,庆历新政表明上是一次改革,实质上也是新旧势力的第一次交锋,新政集体抱团行为,成为了旧势力攻击打压新政的突破口,这不仅牵动了宋仁宗敏感的神经,逼得范仲淹自辩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观点,欧阳修写下名篇《朋党论》上奏仁宗,还引发了宋朝第一次明面上的朋党之争,只是这次朋党之争双方相对比较克制,并未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但已经打破了北宋之前温和暗斗的政治生态。北宋之后长期的朋党之争,可以说至“庆历新政”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