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戚盛中《泰国民俗与文化》书评

饮冰听雨 2021-11-26 00:38:57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然纸上得来终觉浅;行万里路,终归读万卷书,否则江山如此一句无。这句话对我这个在泰国工作、生活过五年的人来说,特别适用,尤其在看到这本书时。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有什么事情是你来泰国之后才知道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少都充斥着一种无良三流导游搭配街头三俗小报的猎奇色彩——故此我不得不做出一些“你看那边那个大房子门口有很多水缸并不是因为房主娶一个媳妇就摆一个水缸而是因为它就是一个卖水缸的厂“之类的解释,而且就像“直到二战时期泰国老百姓才逐渐养成了穿鞋的习惯”这种冷知识随手能列上百八十条。

本书比较适合作为高校相关专业或选修课的教材,抑或想对泰国民俗、文化进行相对深入了解的读者,主要是提供了诸多小册子上没有的泰国民俗的起源、构成因素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内容。本书偏向严肃,定义、引用以及书末那一长串的中文、泰文参考资料,就宣告了它既不能充当旅游攻略,也不适合猎奇八卦,更没法告诉你人妖的胸究竟是真是假。冲其编写框架,我认为它更适合叫《民俗与文化教程:以泰国为例》——连选修课的课名都起好了。

本书内容的安排,基本是按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的民俗分类章节安排,一些民俗学的理论也大多引用于上书,兼收中泰其他学者、著作的一些理论成果。故此行文极具教材风格:定性(定义)——分类(范畴化)——列举(事例),没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

对于不太了解泰国的人而言,它告诉你“什么方面是什么样子”,比如衣食住行,历史地理,政治宗教,文化艺术;而对于对泰国有所认识的人来说,它更多地能启发你“什么现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比如王权政权的纠结,佛教婆罗门教的杂糅,比如鬼神灵魂观念的影响,文化和民族的借鉴融合等等。

本书如果再版,其实有一些方面可以提升阅读体验与趣味。首先,随书配图,而不是扫二维码识图,这点在讲绘画、建筑、雕塑等视觉艺术时尤其明显,否则就那五种佛塔连个图都没有,就足可以把人看晕;

其次,注意详略,过于细致和学术化的分类,比如民俗语言这部分,在没有泰文背景和对照的情况下,会有些隔靴搔痒,定义的引用和事例结合比较生硬,少文采,这点可以学学赵林的《西方文化概论》;

再次,要强调民俗的时代变化,和都市乡村的区别,内容可以更详尽;

最后,排版与文字校对,排版可能过于紧凑,校对上偶有丢字、错字,但总体来讲,瑕不掩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