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战国策》里的卜筮故事只有三处,数量稀少;但如果我们把各种牛鬼蛇神、稀奇古怪的神秘东西加进来,那……故事还是那么少。比如讲祥瑞灾异的,有《宋卫策·宋康王之时有雀生鹯》;讲看相的,有《齐策一·靖郭君善齐貌辨》。
前者的故事有点荒诞。它说宋康王的时候,有只小鸟在城墙的角落生了只鹞鸟。宋王让太史占卜,太史说:“小鸟生出了大鸟,意谓以小可以制大,所以宋国一定能称霸天下。”宋康王一听很高兴,以为天命是让他当霸主,从此就开始了倒行逆施的暴行,结果后来众叛亲离,为齐人所杀。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后悔,地下见到太史的时候,也得来上一句:
后者则是明显的辩士话术。在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即位,和齐国贵族靖郭君田婴的关系很不好。靖郭君手下有个小毛病贼多的门客叫齐貌辨,旁人都不喜欢,但靖郭君却很赏识他。齐貌辨为报这种知遇之恩,就去劝说齐宣王。
齐貌辨说,齐宣王在做太子的时候,长相不好,脸颊过长,眼光无神,一看面相就是不通情达理的。因而劝说靖郭君废了太子,另立他人。结果靖郭君大哭不忍,这才把齐宣王保了下来。这样说,靖郭君对齐宣王是有恩的。后来君臣二者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总之,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感觉就像:我和女朋友闹了矛盾,俩人冷战。此时我的室友去劝说我的女朋友:当年他追你的时候,你长得丑,不化妆就见不得人,一看面相就是找不到对象的。我们都劝他赶快分手,结果他大哭不忍,还是和你处了好几年……然后,室友卒。
所以,不管《战国策》里提到赵襄子反复占卜,还是邹忌暗算田忌,抑或宋康王得意忘形,齐宣王被人当面说面相不好……人们占卜的时候,有时候是对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确定,所以需要决策的依据;有时候是对一件事情的结果有好的预期,因而需要某种非现实层面上的支持;还有的时候,是本就知道一件事情其实是无果的,占卜就成为了印证说服的手段。这种苗头从周武王伐纣时期就有了,给后世子孙们开了一个好头。
武王伐纣并不是一次搞定的。第一次,他遇到了伯夷和叔齐,俩人blabla说了一堆高风亮节的话,但武王压根没搭理他们,就去伐纣了。等到聚兵黄河南岸,渡河的时候,武王船到中游,水里边突然跳上一条白鱼,武王抓住了,在水边烧鱼祭天。大家都说:这可是吉兆啊,咱们伐纣肯定有希望。周公说:虽然这是吉兆,但是可不能懈怠。兄弟们打好精神。
过了两天,武王的帐幕下闪下一道火光,形似乌鸦,发出“魄”的声音,还掉下了很多谷米,大家一看:哎呦,这是吉兆啊!周公又说:大家小心啊!老天这是发话了,让咱们打起精神好好伐纣。大家都很高兴啊:连周公都这么说,咱就等着干掉纣王,大家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大床那啥了。
但是武王听了这话可不那么想。他自忖,虽然我这边有八百诸侯,可是商朝还有箕子、比干这些人在朝,人心未散;还有伯夷,叔齐之类的人士没有识破商纣王的糖衣炮弹,时机未到。他告诫说:大家还不知道,天命不可。然后下令回兵了。(周公瞬间吐血,八百诸侯瞬间吐血……)
等到第二次伐纣时,纣王已经开始了自己花样作死的历程,什么箕子、比干等贤臣死走逃亡伤。武王感觉时机已到,又数落了纣王的一堆罪名开始讨伐。其中有一条是什么呢?
有人跑过来投靠说:殷更乱了,大王我是来带路的。
武王:什么情况?
那人:百姓都不敢讲怨恨的话啦!
武王立马告诉姜太公。太公:诶呀,这不就是言论管制了嘛。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啊!
于是汇集军队开始伐纣。但八百诸侯上次被闪了一下伤了元气,以为姬发这小子逗我们玩呢,出工不出力的,一时半会兵就凑不齐。武王都跑到殷商和西岐边境上了,结果发现兵没到,就开始忧郁了。于是用龟甲、蓍草开始占卜,得到的卦象都是大凶。占卜还没结束,又来了一阵狂风暴雨,这时候大家都怕了,以为是老天预示着伐纣没有好下场。
结果这次,姜太公霸气侧漏,一脚踩碎龟甲,把蓍草一扔,骂骂咧咧道:什么枯骨死草,知道个屁!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活命,要创造西岐的幸福,一定要靠我们自己。给我打!
姜子牙指挥军队,武王祭天告祖,毅然出兵,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据说周朝国祚八百年。在历代王朝中是最长寿的。
如果说《左传》《国语》里边的卜筮故事是要表达一种权威的神圣性,那《战国策》里边卜筮的神秘性就已经逐渐削弱了,反倒是表达个人意愿的功能增强。它既成为日常普遍的活动,又成为直接谋求利益的一种途径。像邹忌找人“往卜于市”,那就是在集市上进行占卜——以前卜筮要问专门的卜官,现在大街边上就有算命的了。
毕竟,占卜是源自人的欲望,解读也是源自人的欲望,最后做什么,根本上还是源自人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