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踢翻桌子那天,延安的招待所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饭菜早已端上桌,四菜一汤,热气腾腾,香味四溢。
炖猪蹄、红烧肉、焖羊肉,还有一盘鲜亮亮的青菜,色香味俱全,和前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彭德怀盯着桌上的饭菜,脸色由疑惑转为不悦,最后彻底冷了下来。
他不是吃不惯,而是心里不对劲。
他在太行战场上待了那么久,知道那边的战士们每顿吃的是什么。
南瓜、山药蛋,运气不好就是树皮和野草根。
可在延安,干部们竟然能吃上这么好的饭菜?
他没说话,筷子也没动,眼神扫过在场的干部们。
吃饭的人察觉到他的目光,渐渐放下了筷子,餐厅里的气氛开始变得紧绷,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延安的战士们每天都吃这些?”彭德怀开口,声音不大,但听得人心里发毛。
管理处的干部愣了一下,赶紧解释:“首长,这里是干部食堂,战士们吃的是大灶……”
话还没说完,只听“砰——”的一声,彭德怀猛地起身,一脚踢翻了旁边的空桌,木头桌子在地上滑出老远,震得墙上的窗纸都跟着颤了一下。
“太行的战士在前线啃树皮,延安的干部在这里吃小灶?”他怒声质问,眼神锋利得像刀子一样。
没人敢吭声,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他端起自己的碗筷,沉声道:“我吃大灶,带我去!”
没人动,没人说话。
餐厅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第一个站出来。
终于,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走,跟总司令吃大灶去。”
于是,干部们纷纷站起,拿着碗筷,跟着彭德怀走出了餐厅。
偌大的招待所饭厅,顿时空了一大半,桌上那些丰盛的饭菜,没人再动一口。
太行山的战士们能吃上热乎饭的时候不多,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饥饿中坚持战斗。
日军的封锁让粮食运输异常困难,能填饱肚子已经算是幸运。
有时候,战士们只能靠南瓜充饥,长时间吃不到米面,甚至连野菜都成了奢侈品。
冬天来了,缺棉衣,缺药品,伤员只能靠意志撑着。
可在延安,情况完全不同。
这里虽然不算富裕,但毕竟是大后方,物资相对充足。
干部们按级别分餐,小灶、中灶、大灶,待遇各不相同。
团级以上的干部,能吃上肉,战士们却只能喝稀粥。
这个现象,在彭德怀看来,简直不能接受。
他是从战士中走出来的,深知前线日夜拼杀的艰难,也见过冻死饿死的战士。
他无法忍受自己吃着红烧肉的同时,远方的战士却在啃树皮。
所以,他才会发怒,才会踢翻桌子,才会端着碗去吃大灶。
这不是作秀,而是他一贯的作风。
这件事还没过去几天,另一件让彭德怀更愤怒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晚上,太行来的干部们在招待所里开会,讨论前线的战事。
正聊着,忽然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声。
有人忍不住心痒,偷偷溜出去看热闹。
回来后,悄悄告诉大家:“外面有人在跳舞。”
这话一出,很多干部都愣住了。
跳舞?什么舞?
有人怀疑是不是演戏,便去打探情况。
结果发现,在桃园里,马灯高挂,红绿纸灯摇曳,男男女女成双成对,随着音乐晃来晃去。
有人拉胡琴,有人吹笛,甚至还有人拉小提琴。
延安的知识分子们,带来了不少新鲜玩意,交际舞就是其中之一。
这事儿放在平时,可能没什么。
但在战时,在太行战士们还在拼死搏杀的时候,这一幕怎么看怎么别扭。
有人回来报告了情况,彭德怀一听,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他二话不说,起身就往桃园走去。
桃园里,音乐声依旧,灯光摇曳,舞步轻快。
没人注意到,一个身影正大步走来。
等大家反应过来时,彭德怀已经站在了场子里,目光扫过眼前的一切。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不大,但震得人心里发慌:“前线战士在流血牺牲,你们在这儿搂着女人跳舞?”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所有的热闹。
舞步停了,音乐停了,所有人脸色一变,尴尬得不知道该往哪儿躲。
没人敢顶嘴,也没人敢再跳下去。
片刻后,舞场里的人纷纷低头,悄悄离开。
灯光还在晃动,但桃园里已经没了人影。
这两件事,在延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说彭德怀脾气大,有人说他太较真,但更多人知道,他是认真的。
他从不摆架子,但对原则问题从不让步。
在他的理念里,军队不是享乐的地方,干部不该有特权,战士和指挥员应该同甘共苦。
他的这一脚,不仅踢翻了一张桌子,也踢碎了某些干部的特权心理。
他的怒吼,让人们重新思考:战争年代,后方与前线到底该如何平衡?
这就是彭德怀,铁骨铮铮,耿直到底。
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对军队精神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