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处,战争爆发了。起初,没有人会想到,这场战争的余波会绵延十年之久。但历史就是这样朝着许多人所不曾预见的方向书写下去。
一、边境熄火
1979年3月5日,攻克了谅山,即将兵临河内的解放军忽然宣布撤军。这一消息,传回河内,普通百姓是兴高采烈、喜不自胜,越南最高领导人黎笋在长舒一口气后,愁眉不展。他在苦闷中纠结着。
最终,黎笋做出了决定,派遣公安民兵和特工部队尾随袭击,同时,继续从柬埔寨调回第二军下属的325师和304师。
解放军一路小心,利用炮兵火力掩护,有序交替撤退,于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就此宣告结束。
只是,中越战争并未就此而结束。黎笋这个“战争狂人”的野心要比所有人预想的还要疯狂百倍。在最激烈的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中越边境的枪声又持续在山林间响彻了数年,直到,一个转机的出现。

1986年7月,中越战争的始作俑者黎笋病逝于河内。黎笋,毕竟是一国之元首,他的去世,对中越边境局势影响颇深。不少评论员甚至认为中越战争的形势将因黎笋的去世而缓解,越南罢兵,指日可待。
战区形势确实因黎笋去世而缓和。黎笋的接任者长征马上缓和局势,中越边境局势相较过往,有了极大的转圜余地。
1986年7月后,中越双方便进入了坚持、战斗、谈判和结束战争的时期。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前线的战事已然不再白热化。
战争的主战场依然在老山。但越军和解放军纷纷采用大炮和迫击炮作为主要武器,攻击对方的防御阵地,损毁对方的兵力,而不再如过往那样拼死争夺每一个高地。
二、提出和谈
战争形势转变至此,原因不仅仅是黎笋这个“战争狂人”的逝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越南已经难以支撑起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了。
随着美苏两极对立世界格局的逐步变化和越南国内革新和建设的需要,越南难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和继续过去的扩军政策,换言之,战争给越南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超出其承受能力。
1986年9月,越南提出要精简整编,裁减人员,建设一支有适当数量、高质量、符合国家经济实力的军队。

裁军显然和战争相冲突。为了将裁军政策推行下去,以长征为首的越共领导人萌生了罢兵和谈的想法。
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的政治报告明确传达了越南对和平的善意,报告指出:
“越南政府和人民一贯珍视并决心尽最大努力恢复两国人民的友谊,并已提出许多建议,以尽快实现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我们的立场是把两国根本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现在是双方坐下来谈判解决两国关系当前和长远问题的时候了。我们再次正式宣布:越南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级别、任何地点与中国进行谈判,使两国关系正常化,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东南亚及世界的和平”。
在这种形势下,越南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华战略。双方逐渐形成了一边打一边谈的局面,战争也随之进入了一种不那么紧张的新状态。
不过,越南国内的鹰派可没有这么轻松就屈服。1987年年初,老山战场那拉地区一度剑拔弩张。越军发起了他们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疯狂进攻。
1987年1月7日,那拉地区167高地爆发了一场激烈战斗。起初,越军频繁利用地形优势对解放军阵地实施炮击。
为了打击驻扎在那拉167高地的越军驻军,139师417团4连80余名解放军战士在浓重的夜色中向167高地展开突击。

战斗于早上7点打响。解放军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37分钟就摧毁了越军20余处工事,全歼高地守军。
越南第二军区司令兼党委书记武立闻讯后立即调集上百门火炮,对167高地展开疯狂轰击。每分钟上千发炮弹倾泻而下,给解放军突击队造成重大伤亡。越军趁着炮战掩护,不断派出连营级部队发起反扑。解放军4连战士在炮火中死守阵地,与敌展开殊死搏斗。
47集团军随即展开反击。老山那拉地区瞬间化为火海。从早晨到深夜,战斗持续了15个小时。4连在炮兵支援下击退越军6次进攻,击毙531名敌军,包括一名团级军官。此战,双方共消耗炮弹30余万发。战斗直到两军储备弹药耗尽才告结束。
战后分析表明,仅这一天的战斗,越军就消耗了价值过亿元人民币的炮弹。这对已经步入经济困顿期的越南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此后,越军地面部队的挑衅强度明显下降。他们只能派出训练不足的特工小队,对我国边境展开骚扰。越南,再也无力支撑战争了。停战,对于越南而言,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那么,两国究竟是何时开始秘密和谈的呢?越南网上的一篇历史报道指出:为表达和平善意,1987年6月26日,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向邓小平先生致电,建议越中举行私人会谈,共同推动解决柬埔寨问题的进程。

三、重归于好
我国一向秉持着和平发展原则,能够弥兵休战,自然是再好不过。不过,鉴于越南几次三番耍弄诡计,我国没有贸然启动和平谈判,也没有大规模撤走驻扎于边境的军队。越南若真心想要求和平,那就需要拿出更多诚意。
1987年,越南人民军裁军整编工作开始。最初,越共六届二中全会决定裁军40万人,占其军队总额的1/3。一年后又进一步将裁军幅度提高到1/2,即60万人左右。机关和非作战部队被精简合并,大批作战部队转为担员从事生产建设和预备役训练任务,一些作战建制被撤销,军官削减20%。
鉴于越南已经开展大规模裁军行动,在前线也不再频繁挑衅出击,我军也就没有组织对越军防御阵地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主要以炮火轰炸越军防御阵地,杀伤越军部队。
1988年4月,越南政府向中国提出全面停火建议。这一提议得到我国外交部的积极回应。双方随即在河内展开了多轮谈判。越南代表团提出了分阶段撤军的方案,中方则要求越南立即从柬埔寨撤军。
谈判期间,越南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长征因病辞去总书记职务,由阮文灵接任。越南内部的权力交替为谈判带来了新的转机。阮文灵上台后,越南开始调整对外政策。越南军队逐步从柬埔寨撤出,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态势明显缓和。
5月中旬,双方达成初步协议。越军承诺停止对中国边境的一切挑衅行为,中方则表示将适时减少边境驻军。6月1日,中越两国正式签署边境停火协议。协议规定,双方军队后撤至各自边境线内,建立非军事区。

停火协议签署后,越南开始调整军事部署。原驻扎在中越边境的精锐部队被调往国内其他地区。我国也遵照约定相应减少了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将防务移交给地方边防部队。
为了求得真正的和平,越南没有唱高调使问题复杂化,而是寻求通过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1988年7月15日,外交部长阮高石向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缓解两国关系紧张的措施。同时,越军主动将主力部队撤离中越边境40公里。
因此,从1988年底起,中央军委即命令军队停止炮击老山前线的越军阵地。到1988年底,中越边境已基本恢复平静。双方开始着手处理边境贸易、难民遣返等具体问题。
1989年初,两国继续外交谈判。阮文灵的新政府表示愿意在领土争议问题上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
同年5月15日,我军开始引爆边境地区地雷,摧毁233号高地和其他几处防御工事,并开始撤退部队。自此,双方在越南整个北部边境停火。
1989年10月,我国从越南领土撤出全部军队。至此,中越边境战争真正结束。这场战争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989年10月,按年算有10年,按月算则超过10年。其间,数以万计的军人为战争而英勇献身。
不论如何,一切总算有了结局。这场持续十年的军事冲突,最终还是以越南的让步而告终。
1990年9月3日至4日,中越两国在成都举行非正式会晤后,两国关系开始向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一年后,两国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
尽管这场战争过去三十多年时间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冲散了价值。时至今日,我们谈论这场战争,正是为了向那些战斗和牺牲的军人致敬,并从中学会珍惜当前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