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社会科学院:60万中国军队,2559门火炮向高平推进了50公里

正观历 2025-02-21 20:25:11

1979年2月17日凌晨五点,随着许世友将军一声令下,对越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关于此战,越南作为参战的另一方,以战败国的身份进行过大量研究。

在越南社会科学院出版的重要丛书《越南历史》,全书共15卷。在第14卷第351至359页中这样描述1979年爆发于中越边界的这场战争:1979年2月17日,60万中国军队同时越过1400多公里边界,进入越南广宁、谅山、高平、河宣(河江、宣光)、黄连山(老街、安沛)、莱州6个省,调动9个主力军团、2559门火炮、500辆坦克和装甲车向高平推进了40至50公里。

借越南人的视角,我们不妨再度回望那场惨烈的高平之战。

一、突击高平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按照中央军委制订的原计划,我人民解放军兵分东、西两路,总计55.5万大军(包含运输民工等后勤部队)呈钳形攻势,直扑越南境内。

根据部署,从广西方向发兵的东线兵团总计12万人,由开国上将许世友指挥。我东线集团军仅用3小时便攻破莫隆,由此处杀入越南境内,并站稳脚跟。

莫隆攻克后,东线集团军的下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便轮到了高平。彼时,越南在高平部署了一个师左右的兵力,总计1.5万人。如若我军成功包围高平,并将这支越军部队歼灭,那么我军从此急转南进便再无后顾之忧。

高平市是越南北部高平省省会,此处北距广西靖西县龙邦公社30多公里,东南距龙州县布局关72公里,西北距那坡县平孟约70公里,此处还是越北第一军区指挥部驻地,中越边境最大的要塞化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更使其成为越军的重点防御枢纽。

但是,高平地处越北山区,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该地区山高(标高500-1500米)谷深,林密雾浓,除既有的公路、小径外,均通行困难,也就意味着解放军只有强攻一条路可走。

更为关键的是,高平距离中越边境只有二十公里左右,越军将这里视作第一道重点防线,因此早在1978年便事先构筑了大量的地堡、壕沟,其中,光永备地堡就构筑了217个,又安排精锐部队“高北师”——346师驻守。

346师属越军第一军区,下辖246团、677团、851团和188炮兵团,其中188炮兵团装备了105/122榴弹炮16门、85加农炮8门,炮兵规模为两个营。其中越军第346师的主要防御方向在茶灵、朔江方向。

346师的主要兵力部署为:师部位于那坡;246团部署在朔江;677团部署在茶灵;851团部署在那洋;188炮兵团分散部署在茶灵、高平一带。

考虑到控制高平对于越战整体的重要战略意义,总部给予第42军4天之内包围高平驻军,3—5天以7个师兵力歼灭高平全部驻敌的命令。

命令层层下达,很快到了第42军124师肩上。42军以124师为先锋,要求其沿越南4号公路向南奔袭,目标直指高平。

为了能使第42军可以速胜高平驻军,总部还令兄弟部队第41军组成北线穿插部队,与第42军展开配合。许世友将军要求第42军在12个小时内抵达841高地、809高地地区,切断3号A公路,并歼灭驻扎在当地的越军852团,从而阻止高平越军溃退和外部敌军增援。

但是,密布的雨林、陡峭的山体、狭窄的公路、糟糕的天气、恼人的蚊虫……一切都注定了这场高平之战不会打的轻松。

二、战事胶灼

为了迅速包围高平,42军124师以装甲部队迅速穿插的战术沿4号公路向高平挺进。我军坦克先锋营仅用2小时就突破了越军前沿防线,但首日即损失坦克21辆,其中机械故障占63%,损失实在不小。

突破越军前沿防线后,124师发现了我军情报方面存在的偏差。开战之初,我军接收到的情报是,越军在高平驻军总计有1.5万余人。但是,在我军攻入越南境内后,越军方面就在高平当地进行了总动员,组织起了地方军567、751团及独立123团与158、190炮兵团,以及县独立营,总兵力高达3-4万余人。

在第42军124师前往切断4号公路的途中,发生了大小数十场战斗,但其中的过半的战斗,都是和地方的越军民兵之间展开的。这些越军民兵虽然装备低劣,人数有限,但经验丰富,让人防不胜防,只要出现在我军后方就是一个潜在的麻烦。为了保障我军补给,124师在前行途中,不得不进行“捉老鼠”式的苦斗。

此外,地形(地图和实际行军天然之别)也是影响解放军行军的一大因素。在群山环绕之下,越南的公路、铁路整体宽度十分狭小,这让我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十分迟缓,却为敌军的伏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月19日,124师的坦克部队在4号公路行军期间,因为4号公路的宽度十分狭小,我军只能将装甲部队排成一字长蛇阵行军,然而越军此时对我军坦克部队进行了前后夹击,使我军队首和队尾坦克丧失战斗力,以致损失惨重。

22日12时,在我东路364团3营与正面攻击的365团1营的夹攻下,“朔江天险”终于被我军攻克,守敌全部被歼,朔江至高平的通道打开了。

就在第42军先头部队即将抵达高平市时,越军突然爆破当地河坝,使我军在班翁一带遭遇洪水阻拦。执行任务的主力124师不得不暂缓行军,修筑浮桥,总部只能另派121师中机动性最强的第363团前往计划位置。

在种种不利条件下,我军穿插部队日均推进速度9.3公里,远低于预先计划中的15公里。

身为先头部队的第363师克服了洪水和地形上的障碍,用了32个小时就完成了急行军任务。而124师在成功搭建浮桥后,先后夺取了嫩金山口和652高地,并在2月20日上午攻克490高地、17号高地和526高地,从而对高平市形成合围之势。

第41、42军的部队,从出发到对高平形成合围用了近4天的时间,这同许世友上将计划中的时间显然相距甚远。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许世友将军没有死板地拘泥于计划。完成对高平的合围后,许世友将军又调集了18个营的炮兵集群布局至东溪沿线,提供火力覆盖支援。同时,还调遣54军162师约1.1万人至复和-广渊一线,以保障侧翼安全。

三、高平尾声

2月21日,南集团42军于行进间对高平外围发起攻击,当晚即控制了城南和城东几个要点,着手准备攻城。2月23日,北集团41军攻占了扣屯、河安、班庄地区。南北集团主力基本达成对高平合围之势。

不得不承认的是,越军的战斗意志之顽强令人惊叹。即便处于被合围状态,也不像蒋介石的国军那样土崩瓦解、四散溃逃,而是依据“一线坚守,一线取胜”的作战指导思想,依托有利地形与坚固工事,逐次消耗我军战力,迟滞我军行动,争取时间,等候增援部队。

战事进入城市攻坚阶段后,愈发焦灼。面对越军的217个永备性地堡,我军集中152mm榴弹炮96门,实施6轮火力准备(单日消耗弹药量达5500吨),却因越军利用喀斯特溶洞构筑工事,首轮炮击仅摧毁表面阵地32%。

鉴于越军还布设了42公里长的地道网络,我军便采用“火焰喷射器+炸药包”的清剿战术,摧毁地下工事178处。同时,我军又组建20支特战分队,以应对越军的高平特工团,专门打击越军指挥节点。

在第42军进行长达近十日的苦战后,我军意识到想要彻底歼灭高平敌军,就必须要增添兵力。为此,我军先后投入了第20军58师、第40军150师、第54军160师和162师先后4个师投入战斗,加上第42军麾下的7个师,总计11个师。

在强大的兵力优势下,我军终于在2月24日攻占了高平市城区。25日起,南北集团军执行许世友的拉网清剿战术,南集团主力由南往北实施清剿。

越军曾狂妄地说:“就算中国军队过来几万人,也难以撼动高平。”然而,他们终究会明白,对于解放军而言,撼山易,撼高平同样易!

高平战后,越南政府称:“在高平战场上,中国军队3天折损4个营,并阻击了中国一个师长达12天,造成其4000多名士兵死亡。”同时,越南方面对高平战役曾如此写道:从2月17日至3月18日,经过一个月的战斗,高平军民共消灭中国军队18000人,重创解放军7个营,击毁坦克、装甲车134辆、军车23辆。

但根据我军广州军区的战报显示,我军实际伤亡人数在4300人左右(不含非战斗性减员),越军伤亡人数则高达1.2万人。根据第三方的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我军伤亡应在5500-6000人,越军伤亡应在9000-1.1万人。

其实,伤亡人数的争执从未停下,但冰冷的数字永远没有直观的回忆令人惊心。根据战后越南老兵的口述回忆,高平战斗可说是非常激烈,不仅到处都是烧焦的尸体,城市基本被摧毁,满目疮痍……

0 阅读:142

猜你喜欢

正观历

正观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