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开始,经过秦国六代先君们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历时近百年,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时为止,秦国已经先后击败魏、赵、楚、韩等国,夺取河西、巴蜀、汉沔、河套等地,国威赫赫、对山东六国有了压倒性优势。此外,秦国还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6年)灭西周公国,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灭东周公国,拿下河南之地,取代周王室成为华夏新的主人的态势已然显露无疑。而末代周天子——周赧王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6年)西周公国灭亡时就被秦昭襄王降为周公,安置于雒邑(一个月后去世),自此时起,中华历史进入了绝无仅有的“无共主”时期,延续了三十多年,直到秦国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华夏,自号皇帝,奄有天下万里山河时为止。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后,其十三岁的长子嬴政继位,成为第三十一代秦王,从先王们手中继承了庞大而强盛的国家。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二十一岁的赢政在秦国故都雍城(陕西凤翔)蕲年宫行冠礼,正式宣布亲政。秦王太后赵姬的情夫长信侯嫪毐害怕秦王亲政后会追究其私通太后的罪过,于是在咸阳私自动用秦王玺及太后玺,调动私兵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年轻的嬴政早有准备,预先布置伏兵,大败叛军,平定叛乱,诛杀了作乱嫪毐一党,初步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和手腕。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嬴政再接再厉,将把持国政十余年、公器私用、擅权专断的秦王“仲父”、秦国相邦、文信侯吕不韦免去相位,遣回河南封地。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嬴政稳固了秦国政局后,为了一劳永逸解除吕不韦的威胁,亲自给自己的“仲父”写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让他离开河南到巴蜀远荒之地去居住。吕不韦知道和秦王的关系无法再挽回,为了避免日后被杀,所以索性饮鸩酒自杀,一了百了,消除了嬴政心中的猜忌和担忧。秦王嬴政处置了对王权威胁极大的嫪毐乱党和“仲父”吕不韦势力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开始沿着先王们所拟定的计划展开对山东六国的持续进攻。
同时,秦王提拔重用尉缭、李斯、王翦等亲信大臣,“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步步迈出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坚实脚印。
在剪除国内威胁的同时,秦王政十一年、赵悼襄王九年(前236年),赵国国君赵悼襄王(赵偃)驾崩,临终前舍弃长子赵嘉,将王位传给次子赵迁。赵王迁新立后,国势不稳,燕国趁火打劫,出兵攻赵,赵、燕两国开战。秦王借机以救燕为名令王翦率军出征,进攻赵国,将赵国的阏与(山西和顺)、轑阳(河南南阳)、河间(河北献县)、安阳(河北阳原)等地全部攻取,占据了漳水流域。赵国不敌秦、燕夹攻,丧师失地,只得退兵东返,大片疆土失陷于秦。
秦王政十三年、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国再次出兵攻赵,以桓齮(樊於期)为将,发兵十万向赵国进攻。虚弱的赵国无法抵挡,在平阳被秦军击破,赵军主将扈辄阵亡,赵军被斩首十万。赵王迁在国家即将灭亡的危急时刻,紧急调动驻扎在北部边境、防备匈奴的赵军大将李牧所统领的边境大军南下,抵挡秦军。
李牧以边防赵军为主力,在宜安、肥下(河北豪城)设伏,诱使秦军主力轻敌深入,再以轻骑趁秦军大营防守空虚的机会一举破营,秦军前后失据、不能抵抗,被赵军全歼,主帅桓齮(樊於期)仅率少数亲卫拼死冲出重围,不敢返回秦国,于是畏罪逃奔燕国。李牧力抗秦军、获取大胜,消除赵国灭国的危险,居功至伟。但赵国实力在一次次与秦国的血战中损耗殆尽,同时李牧南下后赵国北部边境之地也被秦军趁机占领,设立了云中、雁门两郡,赵国地蹙民疲,最后的国力也消耗大半,再也经不起虎狼秦军的连续进攻。
秦王政九年、韩王安元年(前238年),山东六国中最弱的国家——韩国更换了国君,韩桓惠王去世,其太子韩安继位,即韩国末代国王:韩王安。此时的韩国,在秦军的连续打击下,已经失去了宛城、上党、成皋、荥阳等地,不得不对秦国俯首称臣,以求苟延残喘。
但赵国在宜安、肥下之战中绝地反击、大败十万秦军后,韩王安大为振奋,认为秦军也不是并不能战胜的,于是不顾秦军威胁,倒向赵国一方,向赵国表示韩赵、魏同为晋地,自当合为一体共抗强秦。
秦王政得知韩国居然敢背弃自己投靠衰败的赵国,大怒之下遣李斯出使韩国,声言如果韩国不归附秦国,将立即派原定攻赵的大军改道伐韩。韩王安惊慌失措,向赵王迁求救,赵王迁因国力衰落、自保都困难,无法出兵助韩,只得回复韩王安固守待援,韩赵联盟实际上破裂。韩王安黔驴技穷,只得在秦王政十四年、韩王安六年(前233年)向秦国上交国玺、称臣于秦国,派宗室韩非出使秦国,以求安身。
秦王政十六年、韩王安八年(前231年),秦国大军已经对赵国展开了近两年的进攻,意图一举灭赵,但在赵国名将李牧、司马尚的坚决抵抗下,秦军进展甚微。为了消除补给线后的隐患,秦王派内史腾出使韩国,逼迫韩国献出南阳郡,作为秦军攻赵的后方基地,韩王安不得不照办,将本来就不多的疆域割出南阳郡交给秦国。秦王以内史腾为假南阳郡守(即代理南阳郡守)。
秦王政十七年、赵王迁六年、韩王安八年(前230年),赵国大旱,田土绝收,赵国上下困苦不堪,秦王决心整顿军备,在次年出兵攻赵,一劳永逸地解决赵国这个大敌。同时,为了除去进军途中的不安定因素,秦王密令假南阳郡守内史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突袭韩国,彻底消灭韩国,以使得明年攻赵之战再也不用担忧粮道及补给线有虞。
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八年(前230年),秦南阳郡守内史腾以南阳驻军三万人突袭韩国国都新郑(河南新郑),韩王安猝不及防之下,拼凑了五万军队开赴洧水南岸迎敌。内史腾指挥秦军整肃战阵、山呼海啸踏着鼓点而来,杀气腾腾,韩军百年间多次败于秦军,早就没有斗志,刚一交战便全军崩溃,纷纷败逃,韩军主帅申犰率残军狼狈逃入新郑城。
秦军乘胜追击,度过洧水包围新郑,内史腾亲自出马向城内喊话,督促韩王安投降,并保证不杀害降军。如果不投降,则秦军攻克新郑后韩国军民黎庶玉石俱焚。无路可逃的韩王安在绝望下只得素服出城,向内史腾投降并献王印。内史腾将韩王安及韩国宗族大臣们悉数押送咸阳处置。
秦王得到秦军攻占新郑、俘获韩王安的消息后,特旨给内史腾,诏令他封存故韩国府库及宫殿,以待处置。之后内史腾率军暂驻新郑,以待秦国接受官吏抵达。大约一个月后,从咸阳出发的接收官员抵达新郑,开始对故韩地发布施政令。同时,秦王颁诏通告天下:秦国已吞并韩国,以其故地为颍川郡,设郡治于阳翟,韩国成为第一个灭亡的山东六国。
韩王安在投降秦军并被送至咸阳参拜秦王后,被废为庶人,安置在陈县(河南淮阳)居住,由当地秦国官员监视居住,实同软禁。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有韩国旧贵族在故韩都新郑发动叛乱,打出了迎回韩王安、复立韩国的旗号,秦军在平定叛乱后,为了根除隐患,将软禁在陈县的前韩国国君韩安处死,韩国的末代君主,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在灭韩之前,秦国已在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前232年)第三次发动攻赵作战,以王翦、杨端和统帅大军分南北两路夹击赵国。赵军在李牧统帅下机动灵活作战,以骑兵为主力往来驰骋、在漳河、番吾等地击败秦军,上党秦军也被迫后退以避赵军锋芒。但是战场上的胜利是以国力透支为代价所获得的,兵源后勤的损耗难以让赵王迁所承受,连续不断地失血下,赵国已经难以为继。
秦王政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前230年),赵国大旱,颗粒无收,国家几乎无法维持,赵国百姓哭号:“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秦王趁赵国自顾不暇之际,出兵攻灭韩国,并整军秣马,于次年发动第四次攻赵作战。赵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赵军坚守并抵抗秦军,秦赵交战一年之久,互有胜负,秦军苦战而不能攻克邯郸。
秦王认为秦军两次伐赵都被李牧阻挡而失败,导致李牧在秦军中威名远扬,秦国的气势被李牧所夺。为了消除这灭赵的最大阻力,秦王用反间计,暗中派使者携重金贿赂赵王迁之宠臣、赵太子太傅郭开,唆使郭开在赵王迁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率军谋反,联络秦军、里应外合,夺取邯郸,然后废赵王迁,在秦国支持下自立称王。赵王迁怯懦而昏庸,不加分辨,即轻率听信郭开谗言,在关键时刻罢免李牧、司马尚的统兵权,改任宗室赵葱、大将颜聚为赵军新任统帅,之后李牧被赵王迁杀害,司马尚被废弃不用,赵国柱石因此折断。
秦王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赵葱、颜聚率赵军奋战数月,终不能如李牧一般击败秦军,反被秦军大败,秦将王翦斩杀赵葱,击退颜聚,赵军残兵退回邯郸。郭开被秦国收买后,为保有富贵,多次劝赵王迁投降。赵王迁长兄公子赵嘉坚决反对,主张和秦军战斗到底,并亲率赵氏宗族、门客、仆役等登城坚守。可赵王迁在郭开蛊惑下,丧失斗志,任其摆布,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邯郸就此陷落,赵国灭亡。
邯郸失守后,赵公子嘉不愿投降,率宗族子弟数百人北逃代地(河北蔚县),汇集赵国在代地的军民百姓,继续抵抗秦军,并自立为代王,延续赵氏传承。而投降的赵王迁则因为赵国和秦国同源、自己和秦王是远支宗族的缘故(赵国是季胜之后,秦国是恶来之后,都是商末大臣蜚蠊的子孙),被秦王从轻处置,废为庶人,安置在房陵(湖北郧阳)山中居住。
郭开在进谗言害死李牧、又劝赵王迁举国降秦之后,因功被秦王封为上卿,此时赵迁已成为庶人,得知消息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郭开才是导致赵国灭亡的国贼。悔恨不已的赵迁在房陵作《山水歌》,时时吟唱,以怀念故国、表达悔意,在他身边的赵人听到后无不流涕。其诗为: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之后,赵迁在史书中就失去了踪迹,再也没有记录,估计是在默默无闻中怀着失落悔恨之心老死于房陵大山之中。二十年后,秦末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赵国宗族子弟赵歇在邯郸复国,自称赵王,给赵迁上谥号“幽缪王”,这是赵迁留给后人最后的印记。
秦国灭赵这一年,魏景湣王去世,魏太子假继位,此时的魏国经过秦国百年来的持续打击后,早已不是战国初期那个天下第一强国,疆域也仅仅保有国都大梁(河南开封)及附近少数城邑。大梁是“天下之枢”,有优越的战略地势,战国初期魏国得以崛起,靠的就是这地利。但由于战争频繁、而且魏国四面交敌,接连败战,原有的优势成为劣势,疆域丧失殆尽,黄河以北皆被秦国吞并,魏国因此衰落。
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准备出兵伐楚,但是秦军南下途中必然要经过魏国国都大梁附近,为防止魏国在秦军攻楚作战中自后方偷袭,秦王先行伐魏,以消除背后的隐患。于是秦王命王贲(王翦之子)为统帅,率军伐魏。
王贲带领秦军包围大梁城,围困三个月之久。大梁城垣高大、地势险要,秦军屡次强攻都未能攻克,死伤惨重。王贲气恼之下,开挖壕沟围绕大梁,并引黄河、鸿沟水倒灌,大梁城墙被水冲毁,不能固守,魏王假只得出城投降。王贲深恨魏王假固守大梁导致秦军死伤,于是将魏王假杀死,再向秦王请罪。秦王并没有怪罪王贲,依旧让他统兵驻守大梁,并改故魏地为砀郡,魏国灭亡。
秦王政十九年、楚幽王十年(前228年),楚幽王熊悍去世,同母弟熊犹继位,即楚哀王。两个月后,楚幽王、楚哀王的庶兄,楚考烈王的庶长子公子负刍以楚幽王、楚哀王兄弟或许不是楚考烈王之子为借口,指使门客杀害了楚哀王,并诛杀其母舅楚令尹李园全族,自己登上了楚王之位。
秦王政二十三年、楚王负刍四年(前224年)秦王在攻灭了中原三晋(韩、赵、魏),稳定后方后,立即以楚国未能达成原先承诺的献青阳(湖南长沙)以西地予秦国的和议,派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出兵攻楚,先后攻克楚国平舆(河南平舆)、寝(安徽临泉)、陈城(河南淮阳)等地。楚军在大将项燕的率领下,趁秦军新胜、骄纵不备的时候,暗中尾随,并抓住时机进行反击,秦军连战连胜之下疏于防备,被楚军一举击败,损失惨重,都尉以上高级将领被斩杀七人,李信率残兵狼狈逃回秦国,楚军收复全部失地。
秦王在攻楚受挫后吸取教训,以老将王翦为第二次攻楚统帅,倾全国之兵六十万人出兵再次伐楚。王翦老成持重、稳扎稳打,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构筑坚垒,和项燕统带的楚军长期对峙,并严令秦军不得出兵,只能固守,以消耗楚国国力。
秦国此时已经占据天下富庶之地大半,军粮后勤保障有力,长期对峙也不在话下,而楚国军政后勤动员能力远不如秦国,长期和秦军对峙导致粮秣物资供应不上,军心逐渐不稳,楚王负刍为尽快击败秦军,于是数次催促项燕出兵和秦军决战。
项燕无奈之下,只得在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出营向秦军发动进攻,但几次进攻都攻不破秦军严密防守的营垒,而秦军打退楚军进攻后也不出战,项燕无计可施,只能引军东归,退回楚都寿春。王翦见楚军拔营,立即命令全军尾随追击,楚军退却时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王翦大军在涡河岸边击败军心慌乱的楚军,乘胜追至蕲南,包围败退中的楚军,发起总攻。楚军统帅项燕在乱军中战死,楚军主力覆灭,秦军东进直取楚都寿春,一举攻陷楚都,楚王负刍被俘获,秦国在楚国故地设九江郡(安徽寿县)、长沙郡(湖南长沙)。
而楚国国都被秦军攻克后、被俘的故楚王负刍从此没有了讯息,也许是在乱军中被杀,也许是被流放远荒,总之失去了踪影。
负刍之弟昌平君熊启在淮南被楚国残余势力拥立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占据吴越之地抵抗秦军。一年后,秦军在蒙武率领下来攻兰陵,昌平君兵败,自杀于兰陵,楚国彻底灭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继续向江南楚地进攻,故楚国全境被秦国纳入疆域之下,秦国在江南楚地设会稽郡。
秦王政十九年、燕王喜二十七年(前228年),秦军破邯郸灭赵国,赵王迁出降,赵宗室公子嘉不愿投降,率亲随数百人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秦军夺取赵国全境后,前锋兵临赵燕交界的易水之畔,有直驱入燕的举动,燕国君臣一片惊惶,不知如何应对。燕太傅鞠武主张与代、齐、楚、匈奴等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燕太子丹因为在秦国为人质多年,深刻了解到秦国国力之强,不是诸国联合起来就可以对抗的,此时三晋将灭,其他诸侯胆寒,不可能再组织合纵抗秦,所以力主采取刺杀手段除去秦王政,以使得秦国内部在失去国君后陷入争夺权力的混乱之中,从而使得诸国可以获取喘息之机。燕王喜最终同意了太子的意见,决定派出刺客假装使者出使秦国,伺机刺杀秦王。
秦王政二十年、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燕太子丹委托燕国侠客荆轲,携带燕督亢(河北易、涿地区)地图,和秦叛将樊於期首级(樊於期因伐赵失败,潜逃燕国,其家眷被秦王诛杀,所以深恨秦王。太子丹以帮助其报仇为名,取得樊於期信任理解,主动自刎,用首级作为迷惑秦王的工具),前往秦国诈降,企图在面见秦王时将其刺杀,这就是历史中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可惜荆轲最终刺杀失败,秦王躲过一劫。
在燕使暗杀失败后,秦王怒火万丈,立即以此为借口派王翦、辛胜等率大军渡过易水攻燕,燕王喜和太子丹急忙联络代王嘉,组织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抵抗秦军。王翦大败燕、代联军于易水,斩首十余万,燕国主力覆灭殆尽。
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军长驱直入,攻破燕都蓟城(北京西南),燕王喜及燕太子丹仓惶出逃,率亲卫宗族逃亡辽东。秦军副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辽宁浑河)岸边追上并击败燕太子丹所率燕军,燕国最后的实力也十不存一。
为了让秦军停止追击,燕王喜在代王嘉的来信劝说下,诛杀了主谋刺杀秦王的太子丹,向秦国求和。秦王虽然口头上没有同意燕国请和,但秦国即将展开伐魏、伐楚作战,鉴于燕代残余势力已穷途末路,为调回伐燕、代的重兵,集中兵力对付魏楚,所以秦国实际上暂停了对燕、代的进攻。燕王喜、代王嘉总算可以暂时得保平安。
秦王政二十五年、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秦军彻底平定楚国,楚昌平君自杀。秦王于是调灭楚大军北上,以王贲为统帅,展开灭燕之战。在辽东苟且偷生四年的燕王喜再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被王贲攻破辽东城(辽宁辽阳),成为秦军的俘虏。秦国灭燕后,在故燕地设立渔阳、右北平、辽西及辽东等郡。
秦王深恨燕人刺杀自己的仇怨,于是将燕国宗室自燕王喜以下全部斩杀,燕国王室宗族全部覆灭。这也是十多年年后,山东各国旧贵族起兵反秦时,各国都有前王室成员重建国家社稷,唯独燕国没有旧王族出面起兵复国的原因。
燕国灭亡后,秦军调头攻击代王嘉所据守的代地,代王嘉本来就是在赵国灭亡后率残部北逃至此勉强立国,实力衰弱,不堪一击,在秦军攻击下一败涂地,最终兵败被俘。秦国在代地设立代郡。
秦军俘获代王赵嘉后,将其送往咸阳,秦王鉴于赵嘉和自己源出一脉(都是蜚蠊后人),同宗同源,所以只是废黜其为庶人,没有过多加罪,并命其率全族迁至赢姓(秦国和赵国的王室氏族)起家之地——陇西郡上邽县(甘肃天水)居住。此后赵嘉就在此留居,并终老于此,他也是后世繁衍极盛的天水赵氏的始祖(后来的两宋皇族,就是出自天水赵氏)。
赵嘉去世后,其子赵公辅将他安葬在陇西郡西县(甘肃礼县)西汉水畔,修建陵墓,当地百姓以名为陵号,称赵嘉的墓为嘉陵。西汉水至蜀郡葭萌县(陕西略阳)汇合古道水,自阳平关入川,经阆中、合川、涪江等地,至巴郡(重庆)汇入长江,因其源头之一发源于赵嘉的嘉陵附近,所以之后的史书中称这条大河为“嘉陵江”,这即是现代嘉陵江名的由来。
周赧王五十六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齐王建元年(前259年),齐国国君齐王建继位,因为当年齐国遭受六国进攻、同时燕国又单独入侵、进占齐国多年的缘故,所以即使后来齐国击退燕国,恢复社稷,齐国也元气大伤,不再具有力量参与山东各国与强盛秦国之间展开的殊死拼杀,再加上秦国一直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远方的齐国,优先进攻近处的韩、魏、赵等国,齐国得以安享数十年太平,一直置身秦国攻伐山东诸国之外,讨好于秦国。
齐王建在位四十余年,是秦国不断向东进攻,攻取韩、魏、赵、楚、燕等国大片疆域时期。由于齐国和秦国没有接壤,秦军的锋芒不会波及齐国边境,所以齐王建安于安逸生活,不修战备,齐国上下也毫无警惕之心,麻木松懈,丝毫没有斗志。
秦王政十年、齐王建二十八年(前237年)在秦国即将发动统一战争的前夕,齐王建还亲自赴秦参拜秦王,以得到秦国额外的礼遇而洋洋自得,毫无防备之心。此后秦国在十年内先后消灭山东其余五国,齐国对于诸国的援救请求一律不予回应,生怕得罪秦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齐王建四十三年(前222年),秦国灭燕,至此除齐国外,其余山东诸国已经全部被灭,齐王建这才开始害怕,派齐相后胜调兵遣将,防卫齐国西界,和秦国断绝往来。秦王趁势以齐国拒绝秦使者访齐为借口,命王贲率秦军伐齐。齐王建下令齐军主力四十万人集结于西境抵抗秦军,但王贲所率大军只是用于迷惑齐军,使齐国主力集结于西部,导致国都临淄空虚。
在齐军被牵制在西部边境的时候,原攻燕的秦军在李信率领下自故燕国南下,迅速突破燕齐边境,直抵齐都临淄。守城齐军面对秦军从北面的突袭措手不及,临淄防卫顿时土崩瓦解,齐国军民承平日久,都失去了战斗勇气,不敢和秦军巷战。齐王建在被秦国收买的宾客诱骗下、及投降后可以获取五百里封地的承诺下,放弃抵抗出城投降,齐国由此灭亡,秦国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历经十年战争,秦国历代先王们一统天下的志向,在秦王政手中终于得以实现。
齐国灭亡后,秦王把齐王建废为庶人,名义上封给他五百里的共地作为封邑,但是不允许他带领随从仆役前往,也不给他充足的饮食粮秣,田建在共地居于荒僻野外,松、柏之间,只能自己动手煮食谷粟,狼狈不堪,最终因无法生活自理而活活饿死于共地,时年约六十岁。
而秦王嬴政在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后,舍弃王号,以自己建立了“功盖三皇、德兼五帝”的功业为由,自号“皇帝”,成为华夏新的主人,这就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用户17xxx93
伯虎最近写点近代史的,先秦的不想看
用户17xxx93 回复 10-09 14:40
明代以前应该没事吧
伯虎 回复 用户17xxx93 10-09 19:04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辽、金、西夏、元,都要小心翼翼。所以,写先秦春秋,是安全的。
伯虎 回复 10-09 10:34
近代史满地是坑——“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以前也踩过坑;所以还是敬谢不敏,不敢写了。
大龙
写的非常好,秦军兵强马壮,国力强盛,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谋略和军力并用,气势磅礴。
用户17xxx93
写的不错 就爱读你的文章
伯虎 回复 09-18 22:14
感谢支持
skysteed
历史还是有意思
伯虎 回复 11-25 14:23
谢谢
用户14xxx21
伯虎的文章我都基本上看了,写得都非常好。每次读完都觉得涨了不少知识!伯虎加油!持续关注中!
一代美男
[点赞][点赞][点赞]
伯虎 回复 04-22 18:36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