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人不一般!预测唐山地震,为三峡找到坝基,论证大亚湾核电站

槟榔看历史 2023-06-11 01:15:00

盛世危言/文

李玶院士

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由于事前的预报比较准确,加上辽宁省委领导的重视,使得这场地震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这次成功的地震预测让世界瞩目,一时间,新中国好像有了大地震的预报能力。在这之后,地质专家认为华北地区还可能再来一次大地震,不过时间和地点都不能确定。于是中央组织了“京津唐张大会战”,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承担了寻找可能发生强震地方的重任。

李玶就是这次大会战的主要成员之一。李玶院士回忆说,那是197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在快下班的时候,地质所领导对他说;华国锋总理要一份华北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地点的汇报,明天就要交上去。领导的话让李玶的压力很大,这么仓促,他该如何好呢?好在那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分析华北地震地点的问题。

于是,他晚饭都顾不得吃,就开始动笔开写。为了节省时间,他口述,让女儿帮他记录。直到女儿太困了,李玶才接过来,一直到深夜才完成初稿。第二天起床后,李玶又继续修改报告。直到中午,报告才完成。下午3点,装订成册报告被专车送到了国家地震局。这份报告中,李玶以他敏锐的目光识别到宁河和滦县会发生大地震,而唐山正好在宁河和滦县之间。

在送走这份报告之后,李玶一直在等待上级政府的决策。当时,地震局还为此事召开过会议。时任地震分析预报主任的梅世荣也参加了会议,她对李玶在会议期间的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因为他人的质疑,她还特意为李玶出具过《关于李玶先生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证明》:

1975年海城发生7.3级地震后,华北地区是否还有发生7级强震的问题?国家地震局召开过多次讨论会。记得在一次会上听到李玶先生介绍,他们用图像识别方法于京津唐张地区的未来地震危险区的识别,画出了10余个不同程度的危险区。特别指出宁河和滦县有发生6-7级甚至大于7级地震的危险。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宁河至滦县北东向断裂带上。由于地震地质方法不可能指出时间,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这是非常遗憾的。

正如梅世荣所说的一样,李玶院士的预测并未引起特别的注意,最后的悲剧让李玶院士一直悲伤不已。

李玶院士说,预报地震有两难,一是科学认识之难,尤其在准确的地点和时间上有待认真深入探索。另外一个是政府决策之难,有的时候,职能部门的决策往往比科学认知还难。若处于两难境地,地震灾难是很难避免的。后来,这份关于唐山地震的报告以”应用图像识别确定京津及临区强震危险区“为题发表在1979年3月《地震地质》第1卷第1期上。

早在1959年,那时候李玶刚从学校调到地址研究所不久,上级就命令他带队担当“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的课题研究。李玶所在的队伍是“701”勘探队,他任队长。他先带领几名同事去三峡投石问路的干了几个月,后来陆续增加到几百人。

适逢三年自然灾害,李玶和大多数队员都得了浮肿病。他们平时只能吃甜菜渣子,有时通过打蛇来补充营养。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因为他们知道三峡大坝的安稳关乎下游亿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一次,为了查清黄陵断块南部边界和断块南端的完整性,李玶和他的队员们一天步行60多公里。

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李玶向上级请求调来中国科学院唯一一架苏制直升机进行空中目测勘察。这架直升机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在空中如画格子一样横竖来回穿梭勘察了2个多月。在此期间,李玶两次遇到空难。一次是飞机在云雾中迷失了航向,幸亏从云缝中看到了悬崖峭壁的位置,驾驶员使飞机瞬间上升,才是他们避免了一场生死劫难。另外一次是,飞机在空中作业时油管被堵。眼看要有坠机的危险,幸好机械师使出杀手锏,才使飞机起死回生。要知道,机械师平常是不上飞机的,真好那天要上飞机时,机械师见机上有空座,就对李玶说;我也陪你们看看三峡吧!真没想到,这位机械师竟成了李玶他们的救命恩人。

曾有学者认为,三峡黄陵庙地区的地质构造是拱形状的“黄陵背斜”。李玶起初并没有否认,可他在考察过程中对此逐步产生了怀疑,最后以大量可靠素材否定了这个观点,做出了新生代以来三峡地区位于一个断块之上的科学论断。这个断块类似一个长方形,南北120公里,东西75公里,南边是天阳坪活动断层带,北面是马梁坪—板庙活断层带,东边是远安活断层带,西面为仙女山活断层带。现在已经铸成的三峡大坝,就是耸立在这个断块之上。

李玶院士说:从地质构造角度来说,三斗坪是一个天然的非常难得的好坝址,它上面是峡谷,下面也是峡谷,恰恰在三斗坪处略敞开一些,而且地面上裸露出来的是古老的花岗岩体,这个花岗岩体很厚也很大,他正好默默的承载着巍峨的三峡大坝。

1980年,我国要建设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时,大家都为选址工作犯愁。李玶院士借鉴三峡经验和美国核电站选址原则,确定了大亚湾核电站核岛区范围内没有能动断层,为选址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论支撑。

李玶院士因为哥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原因,曾受到打压,50多岁的时候还是讲师的身份。但李玶却一直默默在一线工作,在评为院士后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在晚年时,他曾幽默的回应自己的一生:我常年在野外跑,走出了一副铁脚板,也走出了一副健康的身体。大自然就想一把磨石刀,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很自豪自己从事的事业,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选择地质工作。

本文参考以下文献:

1.《他曾准确预测了唐山大地震》(《炎黄世界》,杨大武,2011年第5期)

2.《李玶院士工作业绩简介》(《地震地质》,2004年第4期)

0 阅读:3

槟榔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