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为锦葵科(Malvaceac)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洛神花、芙蓉茄、山茄子、红果梅、苏丹茶。原产西非至南亚, 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和云南南部等地引入栽培。玫瑰茄在国外拥有长久的应用历史,其叶片、花、萼片为药用部位,民间日常泡饮用于消除疲劳、清热解暑,还具有降血压、解毒、利尿等功能。在我国南方省份、台湾有应用历史,但时间较短。

《傣医药》记载:“花萼,酸,凉。清热解渴,敛肺止咳,用于高血压症,咳嗽,中暑,酒醉”。现代研究表明,玫瑰茄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早期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菌等作用,近十年发现其在保护肝肾、降血脂、抗糖尿病及并发症、降血压、抗肿瘤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玫瑰茄主要成分为花青素(飞燕草素-3-桑布双糖苷、矢车菊素-3-桑布双糖苷等)、多酚酸(儿茶酸等)、有机酸(木槿酸、羟基柠檬酸等)、黄酮(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除此之外还含有蛋白质、果胶、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

降血脂作用
研究表明,玫瑰茄提取物具有降脂作用,对高脂血症、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具有预防作用。干燥花萼和叶片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显著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甘油三酯(TAG)、总胆固醇(TC)的浓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中泡沫细胞的形成、平滑肌细胞迁移和钙化。该提取物还能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浓度,增加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浓度。可能的机制是抑制三酰基甘油合成、抑制 LDL-C 的氧化、增加△9,△6 脂肪酸去饱和酶活性。

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玫瑰茄提取物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上皮间质转化(EMT)、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具有 α-淀粉酶抑制剂作用,明显改善餐后高血糖症。Huang 等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大鼠中,玫瑰茄多酚提取物(HPE)同时降低 DPP-4、高葡萄糖诱导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1(AT-1)、波形蛋白和纤连蛋白的水平,并逆转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GLP-1R)的体内代偿。HPE 通过下调 DPP-4 和下游信号, 减少 AT-1 介导的肾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玫瑰茄多酚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模型显示出保护肾脏作用,对近曲小管的水肿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调节 Akt /Bad /14-3-3γ信号通路有关。

玫瑰茄花茶单独冲泡最好,一般玫瑰茄3-5g,温开水冲泡,代茶饮。同时,玫瑰茄也可用来煮汤,煮汤时需要把新鲜玫瑰茄洗净备用,再准备一朵银耳,提前用温水泡发,撕成小朵,放在干净的汤锅中,加入准备好的玫瑰茄,放入枸杞子,加适量清水煮开,再用小火煮半小时,煮好以后关火就能出锅食用。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