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增三)李白本已是唐玄宗的供奉翰林,为何被赐金放还?

惊心鸟 2024-11-08 02:10:14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唐诗巅峰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和诗圣杜甫并称,世人称之为诗仙,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才华横溢,诗文卓绝,却没有受到唐朝朝廷的重用。于是一生颠沛流离,蹉跎而过,让后人感到叹息不已。对于李白没有被重用的原因在后世的粉丝群体中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也得出了各种众说纷纭的结论。有的认为是他的出身问题,也有的认为他太狂傲得罪了人。这些说法看似有点道理,其实都是似是而非的。李白之所以不被朝廷所重用,其根本原因与他所处的政治阵营有关。

李白出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对于他的身世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出生在西域碎叶城的,少年时随父亲搬迁到剑南道绵州隆昌的青莲乡。也有的说他是祖籍甘肃,是陇西李氏的后人,与李唐皇室同宗。由于他不是通过科举的方式做官的,所以在他被罢官的事情上就产生了很大的议论。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当时的科举不准商人子弟参与,而李白的父亲是在西域做生意的,他算是商人子弟,所以没有资格参与科举,只能采取官宦推荐的方式进入朝廷的选拔程序。因此李白在云游天下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官宦,请他们帮忙推荐给朝廷。

为了做官,李白拜访过很多有名的官员,也写了不少名作。这些名作至今在民间流传甚广,留下了不少典故。李白在这方面花费了半生的时间,拜谒过宰相张说,也拜访过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可以说是走遍了长安几乎所有的达官贵人,也留下和很大的名声。在这些达官贵人中,对李白做官影响最大的是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他通过这些渠道先后向李隆基进献了《明堂赋》、《大猎赋》等名作,向李隆基表达自己“以大道匡君”的愿望,和谋求官位的想法。这些诗词歌赋在长安广为流传,让李白声名大噪,为他当官奠定了基础。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李隆基终于看到了李白的作品,并对其高度评价,将他召进了宫。在御前奏对时李白发挥得很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对答如流,让李隆基大为赞赏。据说当天李隆基对李白是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由此可见当时李隆基这位盛唐皇帝对李白的看中,也说明了李白的才华的确受到他的推崇。于是李白成为了唐朝的供奉翰林,也是李隆基身边的近臣。可以说从此开始李白便踏入了唐朝的官场,而且有着非常高的起步台阶。

很多历史书上说李白当供奉翰林就是陪着李隆基吃喝玩乐,然后给李隆基写各种诗词歌赋拍马屁的。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根本不懂供奉翰林这个官职在唐朝朝廷的作用。供奉翰林是李隆基改革朝廷管制特设的职位,以饱学之士充任,与集贤殿书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这个职位后来改称翰林学士,一直到明清两朝都还存在。这个官位在朝廷中非常重要,地位仅次于三公宰相等大臣,是最具有前途的官位。说李白当供奉翰林就是配置李隆基吃喝玩乐,这完全是造谣污蔑,甚至是诋毁李白和李隆基。

从具体的官位职能来看,李白的责任主要是给李隆基起草诏书,说白了就是写圣旨的。这个职位虽然不是宰相,却有着后备宰相之称。从宋朝开始有个潜规则,当宰相的必然经历过这个职位。也就是说所有的李隆基的诏书都从李白的手中发出,否则就是不合法的圣旨,地方官员可以不奉召。如此重要的职位掌控在李白手里,可见李隆基对其的看重。这不仅仅是各人文学和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李隆基对李白的信任。历史上无论哪个皇帝在此位置上放的必然是心腹,不可能放个与自己做对的大臣。

李白名气大,官场起点高,但从当官的第一天开始就引发了各种争议。一些人说他不是科举出身,走的是幸进的门路,不能出任如此关键的职位。也有人说他非常狂傲,得罪的不少人,受到各方政敌的攻讦。在各种史料上都有这样的记载,最为出名的便是所谓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及醉后草拟诏书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因此很多人认为李白被罢官是这些地方受到了其他朝廷大臣的嫉妒,因而在政治上遭到了排挤和迫害。再加上他的这些行为让李隆基不喜,所以李白当了两年供奉翰林后,被李隆基赐金放还了。

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么?从历史的记载来分析,李白被罢官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他被罢官实际上是当时唐朝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他所在的政治阵营处于劣势的表现。站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动向的变化来看,李白罢官对他却是好事,也让他逃过一劫 ,否则便有杀身之祸。

李白当官的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和新太子李亨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在开元年间后期,唐玄宗的武惠妃为何给儿子寿王李瑁争取太子之位,向当时的太子李瑛发起了政治斗争。最终李瑛等三王被冤杀,武惠妃也不明而亡,新太子便落到了李隆基第三子李亨的头上。

李亨上位后得到很多大臣的拥护,却也遭到了来自于宰相李林甫的攻击。李林甫本是武惠妃在政治上的盟友,出身于武则天的残余势力,是拥戴寿王李瑁当太子的。因此他对于李亨上位非常忌惮,各种针对性的手段频繁操作。李隆基对此不闻不问,而且乐见其成。他希望李林甫能够掣肘李亨的势力发展,避免其影响到他皇帝的地位和政治威信。所以在李隆基的纵容下,朝廷中的政治斗争越发激烈,把绝大多数大臣都卷了进去。李白作为供奉翰林,即是李隆基的喉舌,又是李隆基的心腹,自然不能身免。

当时李白很受李隆基看重,李隆基出游都会把李白带在身边,留下了不少有名的诗词作品。比如李白的《宫中行乐词》、《清平调》等,都是为了满足李隆基和杨玉环游园玩乐所做。他的存在看似是御用文人,其实却成了李亨在李隆基身边最大的支持者。李亨作为太子,支持他的大臣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隋唐延续下来的门阀贵族势力,如京兆韦氏、京兆杜氏等等。其二是开元年间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势力,和废太子李瑛身边的旧臣。而李白就与这两部分重要的官员,有着非常密切的来往,而且经常性出游。

比如与李白交好的大诗人贺知章,便既是废太子李瑛的老师,也是新太子李亨的老师。贺知章是当时的大诗人,可以说是初唐之后到开元年间诗名最盛的一位,也是李白的伯乐。他和李白一样好酒,被杜甫同列为饮中八仙。两人经常搞酒会,与很多长安的权贵和名人都有来往。李白之所以被成为诗仙,也是来自于贺知章对其的赞誉。而贺知章又是李亨阵营的关键人物,于是李林甫自然不会放过李白。在他看来,李白就是贺知章安插在李隆基身边的钉子,是为了李亨能够顺利掌权并登基的。

除了贺知章外,李白的很多朋友都在李亨阵营。比如大诗人和书法家李邕便是李亨的重要支持者,而且和很多大臣都有人脉交往。而李邕与李白非常交好,在李白云游天下过程中两人就已经结识了,而且来往非常亲密。为此李白还给李邕写了不少诗歌,至今还广为流传。因为有着这样的人脉关系,李白虽然没有直接联系李亨,却成了李亨在李隆基身边的代言人。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堂上,李林甫想要搬到李亨,必然先清除他在李隆基身边的人。因此占据供奉翰林的重要官位,并拥有起草圣旨权力的李白,便成了首要打击目标。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李白直接与李亨关联的事情,但从他与贺知章、李邕等人的交往看,对李林甫也是很不利的。李白作为李隆基身边的人,李林甫任何针对李亨的政治斗争都逃不过他的耳目。就算他不为李亨说话,只需要在喝酒的时候漏点消息,就能让李林甫的阴谋落空。因此李白在李林甫及其党羽的构陷下,各种造谣污蔑和排挤,使他在朝廷中难以立足。而李隆基也不想在李林甫和李亨的斗争中让李亨得利,选择让李白离开便是很正常的了。因此李白被罢官后赐金放还,其实就是唐朝政治斗争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发展看,李白离开唐朝朝廷的第二年,贺知章便辞官归隐了。接着便是李林甫构陷李亨的韦坚案和杜有邻案,这两个案子中李亨阵营的大臣遭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李亨的太子位处于风雨飘摇中。其中李白的挚友李邕便是卷入了杜有邻案,最终被李林甫迫害致死。由此可见李白在供奉翰林的位置上,对太子李亨及其阵营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李隆基身边还有李亨的耳目,他绝不会在这两个冤案中毫无还手之力。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李白当供奉翰林并非陪李隆基玩乐的御用文人,而是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大诗人,他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却是让后世文人最为感到遗憾的。很多人认为李白不谙政治,可从历史文献看,并非如此。李白不是只懂诗文的文化人,而是有着博学多才的特质。李隆基能让他当供奉翰林如此重要的官职,也是看中了他的博学。

但是在唐朝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以李白的地位不可能置身事外,能够全身而退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这也说明了他的政治敏感性。如果他没有好的政治理念,就会像他的朋友李邕那样卷入斗争之中,最后落得个被迫害而死的结局。也可以说他的罢官去职也是自己的选择,为了在政治斗争中自保。

0 阅读:6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