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三)唐敬宗宫中发生染工暴动,暗中推动的幕后黑手是谁?

惊心鸟 2025-02-05 01:41:51

唐敬宗李湛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他十六岁继承皇位,十八岁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所杀,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君”的恶名。李湛在位时是唐朝晚期非常动荡的时期,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而李湛本人却也显得昏庸无道,成天贪图享乐而不理政务,使得唐朝国力滑向了衰败的深渊。这段时间发生过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长安城中也不消停,甚至皇宫中也出现了多次被人闯入的情况。本文要将的便是皇宫染工发生暴乱的案子,这个案子震动天下,迫使李湛逃到神策军驻地避难,引发了一系列的混乱。

染工暴动发生于唐敬宗李湛刚即位不久,当时还是唐穆宗李恒的年号。掀起这场暴动的既不是宦官大臣,也不是藩镇军阀,而是长安皇宫中的染工。按照史书记载当时的染工中有个役夫叫做张韶,他有一个朋友叫苏玄明,是长安街头算卦的。有一天两人一起喝酒聊天,苏玄明就告诉张韶,说他能大富大贵,能坐在皇宫的龙榻上喝酒吃肉。苏玄明说皇帝刚刚即位,年龄太小,又非常贪玩。他天天到处打马球,经常在外玩乐,根本顾不上政务。苏玄明认为这是好的机会,建议张韶抓住时机干一些大事。

张韶也是贪婪的人,被皇家的富裕生活所吸引,于是两人开始组织这场暴动。这场暴动的参与者有两类人,一类是张韶在皇宫染坊的工人同事,另一类则是混迹在长安城街市的地痞流氓。张韶和苏玄明经过一番组织召集了一百多人,然后准备潜入皇宫。因为在他们之前,有个叫徐忠信的闯入到了皇宫南门的浴堂门附近,所以皇宫的防卫加强了,使得这些人难以进入。张韶是皇宫染坊的役夫,知道每天染坊要运入紫草提取染料,便打算利用这个掩护进入皇宫。他们伪装了运送紫草的车,把没有进入腰牌的人藏在车上的草丛中。

这一路开始还是比较顺利,他们从银台门进入皇宫,然后沿着主干道向清思殿而去。但是他们运气不好,在路上被巡逻的宦官看出了端倪。紫草是非常轻的植物,可这次运送紫草的车却非常重,于是宦官提出搜查。行动暴露,张韶和苏玄明索性直接开干,手持兵刃和巡逻队打了起来。然后一部分直扑清思殿,另一部分去弓箭库抢夺武器。此时唐敬宗李湛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得到消息后大惊,赶忙想办法逃离。由于南面的浴堂门被张韶等人封锁了,所以李湛只能逃向皇宫两侧的神策军驻地大营避难。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李湛平日里对神策军的将士不公,让他有些犹豫不决。李湛酷爱马球,经常召集神策军将士打马球。在神策左右军比赛的时候,他又比较偏向宦官首领梁守谦主持的神策右军。可当时距离清思殿最近的却是神策左军的大营,这让李湛感到非常犹豫。他实际上就是怕神策左军靠不住,去了成为自投罗网。但因为形势紧急,在太监们的催促下,李湛只能硬着头皮去神策左军避难。神策左军中尉马存亮表现得非常忠勇,亲自出营迎接李湛,还把他背进了大营。

然后马存亮派人从皇宫里接出两位太后,又准备出兵攻打清思殿。不久之后,神策右军中尉梁守谦也带着人马前来护驾。身边有了军队,安全得到保障,李湛便下令神策军入宫平乱。此时张韶和苏玄明等人攻占了清思殿,然后在皇帝的御桌上吃喝玩乐,一阵推杯换盏,好不开心。吃饱喝足后,他们又准备再进一步。正在他们调兵遣将的时候,神策军的人马就杀到了。左神策军派出了大将康艺全、将军何文哲、宋叔夜、孟文亮等人,与右神策军的大将康志睦、将军李泳、尚国忠等人合兵一处,围攻占领清思殿的染工们。

染工们因为夺取了弓箭库,武器比较充裕,也是负隅顽抗。双方一阵混战,最终训练有素的神策军大获全胜,将这些暴动的染工全部杀死,染工的头目张韶和苏玄明也死于其中。事情发生后很快便震动了整个长安城,尤其是皇帝李湛的生死让城里的百姓人心惶惶。第二天黎明,李湛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皇宫,然后给神策军的人论功行赏,马存亮和梁守谦都得到高额的赏赐。这次事件发生时守卫皇宫的军士和宦官本来也该降罪处死,但唐敬宗李湛网开一面,只给他们进行了杖刑。于是染工暴动顺利落幕,结局基本上是个大团圆。

这个事情闹得非常大,一时间震动朝野,也成为了后世历史学者们议论的焦点。这个案子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而史书上记载张韶和苏玄明带人潜入皇宫的原因也非常荒唐。按照史料的说法,他们认为是唐敬宗李湛贪图享乐而引发的。因为李湛贪图享乐,不理政务,所以皇宫防卫松懈,这才造成了让人闯入宫中,并率领暴民袭击皇帝的混战。于是这个案子也称为了唐敬宗李湛在位时期的黑历史,成为他被列为昏君的证据。可是仔细推敲,却发现这种理由难以成立,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

皇帝携带政务,是皇宫守卫和宦官玩忽职守的理由么?这本就是两件没啥太大直接联系的事情,非要扯在一起来搞成因果关系,显然是说不通的。从这些语境上分析,写历史的人除了给唐敬宗李湛抹黑意外,更大的原因还是在掩盖事实的真相。从事情发生的经过来看,这里面有着很大的疑点的。比如张韶对皇宫的路径非常熟悉,一入宫就封锁浴堂门,直扑清明殿,这不是一般的染坊工人能做到的。唐朝的大明宫非常的大,里面路径盘根错节。一般的染坊工人只在染坊周围活动,怎么可能熟悉前往清明殿的道路。

从这个细节来看,事发前张韶肯定对皇宫有过地理上熟悉,甚至调查知道了弓箭库的位置,否则不可能有充足的兵器与神策军对抗。从张韶和苏玄明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道李湛在清明殿打马球的,否则不可能行动有着如此强的目标。一个是染坊的染工,一个是长安城算命的,他们从哪里知道皇帝的行踪。尤其唐敬宗李湛以行踪飘忽不定著称,他为了吃喝玩乐,从来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而且他经常出城打猎游玩,或者其神策军大营喝酒。要如此精确的定位皇帝的位置,除非是他身边有人给张韶等人通风报信。

可以说从整个案子的发展来看,就不像是张韶和苏玄明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不知周密的,针对皇帝李湛的一次突然袭击。这种突然袭击并不是第一次,前面有流民徐忠信,染工暴动之后还有方士马文忠、宦官季文德组织的叛乱。尤其是最后一次叛乱,季文德召集了一千四百多人,是染工暴动的十倍之多。如果孤立的看染工暴动,肯定没有什么头绪。但将三次事件联合起来,却发现其中有着很大的问题。这些案子显然不是地方百姓私自可为,而是在宫廷里面有着黑手遥控指挥的,目的就是冲着唐敬宗李湛而去的。

唐敬宗李湛以昏君之名留在史书上,甚至被评为比昏君还昏聩的“不君”。他贪图享乐,成天不理政务,沉迷于酒色玩乐之中。他对于打马球、打猎、游乐非常的沉迷,把政务全部委托给朝廷大臣和宦官。他甚至拒绝上朝,不管大臣们怎么催促都不上班。从这些线索来看,说他是昏君是毫无疑问的。可结合历史来看,他的行为却有一个合理的理由,那便是生命受到了直接的威胁。李湛的祖父李纯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其父李恒虽然死于丹药中毒,但其中难免没有猫腻。作为十六岁即位的少年天子,李湛敢对皇宫中的人完全放心么?

他长期在外面游玩,行踪飘忽不定,也就能避免想要行刺他的人动手。他常年和神策军泡在一起,身边有军队保护,就能更加的安全。他选拔了大量力士陪他玩乐,身边的太监动辄遭到猜忌和打骂,这说明他对身边的安全感非常缺失。考虑到最后李湛本人正是被自己身边的宦官刘克明所杀,可以认为召集这些针对皇宫的案件的幕后黑手正是刘克明及其同伙。因为只有这些宦官才对皇宫如此熟悉,才能如此周密的布置针对皇帝的袭击。一个在外的算命先生和染工,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对皇宫的了解,并策划发动袭击。

那么问题来了,刘克明一伙人为什么要袭击唐敬宗李湛?是因为他的昏聩无能和不理政务么?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唐朝的宦官专权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唐晚期,甚至到了左右国家兴亡的程度。宦官们为了控制朝政不择手段,废立皇帝也是有过的。他们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家的小集团利益。谁阻碍了自己的利益,就必须除之而后快。宦官集团对外如此,在集团内部也非常残酷。刘克明的出现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便是宦官集团内部的斗争已经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还牵扯到了皇帝。

刘克明不是善男信女,根本不会因为李湛贪图享乐而想要刺杀他。实际上他是李湛贪图享乐的受益者,没有李湛的贪图享乐,就没有刘克明坐上大太监之位的机会。当时李湛喜欢打马球,就组织了一群太监陪他玩,刘克明就是其中之一。刘克明擅长打马球,很快在太监中脱颖而出,成为李湛身边的得力干将。从这个逻辑来看,刘克明应该感激李湛才对。实际上刘克明并没有如此,因为他是野心勃勃的人。对于刘克明而言,他想要的是梁守谦、王守澄那样的权势,而不是在皇帝身边陪着玩耍,当点头哈腰的奴才。

刘克明的崛起也引起了梁守谦等人的警惕,双方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可是从势力上看,刘克明是明显不如王守澄和梁守谦的。梁王两人是在唐宪宗李纯时期崛起的,长期掌控皇宫和神策军兵权,是监军太监中最为顶级的存在。梁守谦掌控神策军右军,王守澄出任枢密使,都是掌控军权的宦官。实际上从唐玄宗时代的高力士开始,掌控宿卫之权的宦官,已经成为宦官中最大权势的存在。而刘克明则不是,他是事务太监出身的,平时就赶着皇宫管理的活,或者给贵人们当生活秘书,也可能在李湛身边担任个上传下达的职位。

尽管刘克明已经是皇帝身边宠臣了,但是他还是要挑战王守澄等人的地位。王守澄等人执掌兵权十几年,岂是那么容易挑战的?从李湛在马球事情上偏重雨右神策军,就可以看出他对梁王二人的信任非常高的,不可能把兵权换到刘克明手里。而且刘克明根本不懂军事,派过去只能让国家军队继续糜烂。所以刘克明及其追随者便开始想办法抢夺梁王二人的军权,包括染工暴动在內的三次重大闯宫事件,最有可能是他们策划的。通过这样的事件,将罪名扣在梁王二人身上,再通过朝廷奥援推动,迫使李湛罢免这两人。

如果能在这种叛乱中劫持李湛,不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另外拥立皇帝,对刘克明等人都是非常有利的。而作为皇帝派出控制军权的代表,梁王二人只要保不住皇帝,下狱处死那是必须的。从这三次叛乱来看,发动叛乱的人都是与事务太监来往密切的,正好是刘克明的人际圈子。有染工、役夫、算命的、炼丹的、地痞流氓,还有普通宦官,这里面唯独没有专业军人。由此可见,能调动这些杂鱼围攻唐敬宗李湛的,除了刘克明等人,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势力。这些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皇宫中也只有刘克明等事务太监接触比较频繁。

当然刘克明在朝廷中肯定是有奥援,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就算他挟持了李湛,也不可能扭转自己与梁王二人的差距。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底层百姓冲入皇宫,很快便沉迷于享受之中,还在清思殿大吃大喝,忘了去劫持皇帝。等他们想起正事,李湛已经跑到神策军大营躲起来了。

这次暴动的失败,也暴露了宦官集团内部深重的矛盾和权力之争。可是年仅十六岁的唐敬宗李湛并没有重视起来,依然我行我素。虽然他增加了身边力士的数量,但并没有怀疑刘克明等人。这样的忽略和大意也给他埋下了大患,终于在两年后被刘克明等人找到机会,一举刺杀成功。

0 阅读:8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