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五)裴度被牛党排挤罢相,为何唐文宗李昂无动于衷?

惊心鸟 2025-02-07 01:24:12

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刺杀之后,宦官集团首领梁守谦、王守澄等人联合老宰相裴度起兵拨乱反正,诛杀了刘克明等一伙人,拥立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唐文宗登基之初是重用拥立的自己的王守澄和裴度,将军权都交给王守澄长官,而朝廷政务由裴度主持。在裴度的操持下,李党领袖李德裕回到朝廷,唐朝走向了积极进取的政治路线,并且在沧景之乱平定了发起叛乱的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再现了元和中兴时的气象。然而好景不长,战乱平定后不久牛党领袖李宗闵被拜为宰相,朝廷中的牛李党争再起。

在这次党争过程中,李宗闵召回了牛党领袖牛僧孺出任宰相,将李德裕外放为郑滑节度使,重新占据了政治斗争的上风。然后李宗闵联合牛僧孺排挤打压裴度,迫使裴度称病告辞,不得不罢相外放到山南节度使。在整个过程中唐文宗李昂对李宗闵等人的操作视若无睹,对于他们排挤裴度的行为听之任之。裴度是拥立李昂登基称帝的最大功臣之一,可以说没有裴度就没有李昂的皇帝位。然而李昂却纵容牛党排挤裴度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解,为什么唐文宗李昂对拥立自己的裴度恩将仇报呢?

裴度对于唐朝的功绩前文已经进行过多次描述,这里不再赘述。从历史评价来看,裴度是中晚唐时期最具决定性的宰相大臣之一。他不仅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中兴的第一功臣,也是牛李党争中李党的奠基之人,在朝廷内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卓越,军事上更是多次平定地方藩镇叛乱,挽救唐朝于危难之中。可以说裴度的存在是唐朝国祚得以延续的柱石之臣,晚唐时期的人也将其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并列。而他对唐文宗李昂的功绩更是从龙之臣的首功,按理说是应该得到重用的。

在李昂即位之初,他对裴度的使用还是非常重视的,基本上延续了唐敬宗李湛时期依仗裴度处理朝廷政务的方针。裴度因功加授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宫使,并进阶为特进,其他宰相职位依旧。在平定了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发动的叛乱后,裴度更被提升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食邑三百户。此时裴度已经是朝廷第一人的存在,在宰相群中说一不二。可是不久之后情况大变,李昂先是任命牛党领袖李宗闵为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这是自李逢吉和牛僧孺被贬出长安后,牛党出现的第三个宰相。

接着在李宗闵的推动下,罢免了被裴度召回长安的兵部侍郎李德裕,将其外放为郑滑节度使。一年之后,在李宗闵的引荐下,唐文宗李昂又召回了唐穆宗李恒时期的牛党宰相牛僧孺,将与李德裕亲善的大臣逐步排挤出朝廷。至此在唐敬宗李湛时期被逐出朝廷的牛党卷土重来,再次出现了垄断朝政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裴度多次劝谏,也力图与牛党和解,但是却无济于事。而唐文宗李昂则坐视牛党打压排挤裴度,最终迫使裴度自请罢相外放。于是自唐敬宗李湛时期开始的李党短暂的执政时期就此终结,朝廷再次回到了牛党的时代。

在牛党群体攻击裴度的过程中,唐文宗李昂的态度是非常奇怪的,这种听之任之的做法完全是恩将仇报,并不符合一个皇帝的正常操作逻辑。对扶持自己上位的人恩将仇报,也让唐文宗李昂在历史上的名声充满了争议。那么问题来了,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如此操作的呢?从各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唐文宗李昂的选择,实际上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考量,完全忽视了唐朝国家利益的根本。站在李昂的角度,裴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威胁到了李昂的政治生命,正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么来的,这也是裴度受到猜忌的原因之一。

裴度是朝廷中地位最高,资历最老,功劳最大的朝廷重臣,又是拥立唐文宗李湛的三位大臣之一,所以其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如果裴度只是在朝廷政务上发挥力量,他或许还能保住宰相之位。问题是他不但在朝廷上有着极大的话语权,而且在军事上也是朝廷的中流砥柱。从唐宪宗李纯时代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开始,裴度就与军权搭上了非常紧密的关系。他多次率军平定地方藩镇叛乱,成为朝廷的救火队长,也提拔了不少地方将领。他与监军太监的关系极好,即便是权倾朝野的宦官首领王守澄,也曾是裴度的部下。

而在唐文宗初年的沧景之乱中,裴度更是力排众议,强推魏博节度使史宪诚领兵讨伐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并且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之后,裴度的官职来到了人生的顶点,也成为了李昂的猜忌对象。裴度在朝廷、军队、藩镇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与唐代宗李豫时代的郭子仪相似,这样的情况李昂岂能掉以轻心?裴度功劳极大,又是李党的奠基人,以他的身份废立皇帝也不意外。刚坐稳皇位的李昂不希望朝廷出现权臣,尽管裴度也没有这种想法,但止不住他的猜忌之心。李昂大量任命以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就是为了制衡裴度。

除了功高震主和影响力太大以外,裴度和宦官集团关系太好也是令人猜忌的地方。熟悉晚唐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两大顽疾。对于这两大顽疾,以裴度、李德裕为代表的李党认为先联合宦官集团消灭藩镇割据,然后再逐步削弱宦官集团对朝廷的控制。但宦官集团的强大却不是皇帝愿意看到的,也是直接威胁皇帝生命的。当时的唐宪宗李纯和唐敬宗李湛都是死在宦官的手里,所以唐文宗李昂对宦官向来非常猜忌。但他自己又是被宦官首领王守澄拥立上台的,所以他出于非常纠结矛盾的位置。

从李昂登基开始,王守澄就利用从龙之功为自己拿到了最高的权势,在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裴度。王守澄在拥立唐穆宗李恒后就成为了朝廷的枢密使,掌管着内外军权。而他在拥立了唐文宗李昂后,彻底接了神策军中尉梁守谦的班,连宫廷的军权也掌控在手上。面对这样的权宦,说李昂不警惕是假的,但他也拿王守澄没有办法。因为裴度与王守澄关系太好,又同时拥有拥立大功,这让李昂更加的猜忌。李昂坐视牛党的人排挤打压裴度,实际上也是考虑拆散裴度和王守澄之间的政治联系,削弱宦官集团对朝廷的影响力。

正是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皇位出发,李昂才对裴度充满了猜忌,启用牛党来打压李党,以增强自己对朝廷的控制力。这种内耗实际上是加重了唐朝朝廷的负担,也忽视了藩镇格局对国家的破坏,实际上有着纵容乱政的成分。这样的做法对于唐朝的坏处是显而易见,也是典型的昏聩无能的表现。很多人不禁要问,李昂难道不知道这种内耗的坏处,为什么非要采取这种手段呢?其实从根本上看,这也是李昂延续了自唐玄宗李隆基以来,以集团利益替代国家利益的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因小失大,为了个人而故意牺牲国家的操作。

从个人利益来讲,牛党上位后至少对唐文宗李昂又这么几个好处。首先,牛党的基础是主和派,反对与藩镇的战争,他们是不把持军权的。如此一来,李昂就有了拍人接管军权的机会,可以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人。其次,牛党对于朝廷中的腐败抓得很松,甚至自己就在搞卖官鬻爵的事。李昂可以通过这些机会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逐渐掌控朝廷的权力。而李党则是非常严格的派系,对于朝廷腐败绝不容忍,更杜绝大臣与宦官勾结。即便裴度是李党中比较温和的,但也得不到皇帝的喜欢,所以李昂不希望这种派系在朝廷中执政。

说白了李昂就没有把自己当成皇帝,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政治派系。他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也没有以国家为先的大局意识,而是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了国家至上。他宁愿与牛党这样的伪君子集团蝇营狗苟,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皇权利益,也不愿意跟着李党打天下,冒着风险平定藩镇割据的乱局。这种自私自利的皇帝执政,其选择是典型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他的每一个政治决策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前途。如果把裴度留在朝廷当宰相,他的这些蝇营狗苟的小心思是无法实现的。

为了个人的利益,唐文宗李昂坐视牛党排挤打压裴度,迫使其罢相外放,实际上也就是给他们瓜分唐朝的国家利益松了绑。在这种环境下,皇帝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之上,国家在各方利益集团的瓜分下四分五裂就可以预见了。没有了裴度的压制,地方的藩镇肯定肆无忌惮,对于老百姓的盘剥得寸进尺,唐朝几百年的根基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局面。很多人对唐文宗李昂的评价是志大才疏,在笔者看来这是抬举他了。他本人和牛党的伪君子们都是一丘之貉,本质上和唐穆宗李恒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实打实的昏君,对唐朝的衰败负有不可饶恕的罪责。

0 阅读:5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