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现代三折甩卖重庆工厂的消息,再次引起外界对这家老牌合资企业的慨叹。
据了解,北京现代重庆工厂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现代大道18号,占地面积187.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7.5亿元,是韩国现代汽车在国内建成的第五座整车制造工厂,于2017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
今年6月,该工厂第一次挂牌,挂牌价为36.84亿元。流拍后的价格一度调至25.8亿元,但还是无人问津。如今,其最新转让底价低至22.5亿元,和最初挂牌价比下调了14.3亿,和项目总投资的77.5亿元相比,等于不到三折出售。
即便如此,它依旧没能等来“橄榄枝”。而如果10月18日信息披露期满后都无人接盘,不排除北京现代还将要继续下调转让底价。
北京现代的窘境,其实也是整个韩系车在华的真实写照。
销量狂泻,市场份额六年缩水近八成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18日,是中国加入WTO后被批准的第一个汽车生产领域的中外合资项目。
初期,凭借索纳塔、伊兰特、悦动、途胜等多款明星产品,北京现代很快站稳了脚跟,并逐步跻身乘用车企业销量前五,巅峰时一度排第四,仅次于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
从2013到2016年,北京现代连续四年销量过百万,并于2016年达到顶峰,114.2万辆。大好的形势也让北京现代提高了未来预期,加快了工厂的建设布局,在北京顺义一、二、三工厂之外,又建成了河北沧州工厂和重庆工厂,规划年总产能165万辆。
然而,飞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惨。正是从重庆工厂投产的2017年始,北京现代销量连年下滑,到2022年只剩下28.4万辆,相比巅峰时跌去了四分之三。今年上半年,其累计销量仅12.3万辆,处于进一步溃缩的态势。
根据行业经验,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如果低于80%就会亏损,而北京现代自产能扩张以后,就从未达到过这一基准线。
迫于形势,2021年将北京顺义一厂出售给了理想汽车。今年6月,现代汽车集团CEO张在勋在首尔举行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宣布,将关闭一家在华工厂,并出售两家在华工厂。这意味着,随着重庆工厂的挂牌销售,现代在华将只剩下一家工厂。
数据显示,北京现代目前在售的12款车型中,没有一款月销过万。表现最好的伊兰特,前三季度累计只有7.69万辆,途胜、ix35累计只有3万多,至于悦动、索纳塔等等,则都可以忽略不计。
和北京现代相比,同为韩系阵营的悦达起亚,日子更难过。
2022年,起亚在华的总销量只有9.43万辆,与2016年的65万辆比缩水了85%。今年1-9月,销量进一步缩至4.17万辆,旗下车型如凯酷、K3、智跑、狮铂拓界等等,月均都只有数百台。
销量的持续狂跌,也让原本“意志坚定”的合资方东风汽车开始动摇,并于2021年底将其持有的东风悦达起亚25%的股份挂牌转让,彻底退出这家合资企业。
虽然对于起亚来说,东风的撤出不会造成实质性损失,反而能借此提高自己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然而,东风不再,不懂中国市场的起亚能飞得起来吗?
另一个韩系品牌捷尼赛思,曾以“劳恩斯”、“捷恩斯”之名三进中国市场,却始终打不开局面。新车交强险购买数据显示,2022年,捷尼赛思三款车型的在华累销只有1457辆,完全没有存在感。
据乘联会统计,从2016到2022年,整个韩系阵营在华的销量份额,从7.7%一路跌至1.7%,六年缩水了近八成。今年前三季度,其份额进一步溃缩至1.6%,9月份的单月市场份额甚至只有1.2%。
重销量轻品牌,重欧美轻中国
行业普遍认为,韩系车长期重销量而轻品牌,以性价比抢占市场,但对于品牌建设、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所以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品牌力的弱势便会暴露无疑。
2016年以前,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都凭借“多代同堂”“低价”的策略,迅速在自主品牌与主流合资之间找到一片天地,但同时,也让其不可避免被打上了低端标签。随着2017年后自主品牌实力的不断增强,叠加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赛道切换,自主“向上”,主流合资“向下”,作为“夹心层”的韩系车,再也没有腾挪的空间。
在全球汽车市场上,现代起亚集团多年位居销量前十,2022年更是跻身前三,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但在研发投入方面,现代起亚却显得相当吝啬。
欧盟官方网站曾披露过一份2012年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车企前十榜单,里面没有现代起亚,尽管这一年它以712万辆排名全球销量第四。
另一份由乘联会发布的2017年海外车企营收-研发投入比例报告也显示,现代和起亚的研发投入均处于垫底位置,投入金额分别只占营收的2.58%和3.07%。
再来看日本经济新闻社(Nikkei)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主要车企研发费用排名,最舍得花钱的前十车企有大众、通用、丰田、福特、本田、宝马、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日产、比亚迪和特斯拉,依旧没有现代起亚,即便前一年他们才夺得全球销量的第三名。
所以,乘联会就曾直言,“韩国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的研发投入比例在跨国汽车集团中历来是排在后面的。很难看见韩国汽车产品采用了什么独创新技术。现代、起亚两个品牌的汽车2016年下半年以后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全面下滑,应该与其产品竞争力降低有关,不能简单归结为受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影响。”
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现代起亚集团长期不重视中国市场,只当作赚钱工具,也是其当下在华困局的重要原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曾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韩系车在华份额降低的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韩国车企管理者只相信自己,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制定战略,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升级需求考虑欠佳。”
与南北大众、上汽通用、丰田、本田等在华合资公司的中方具有一定话语权不同,无论北京现代还是悦达起亚,都由韩国人说了算。
北京现代从2011年开始,先后轮换过白孝钦、崔成起、金泰润、李丙皓、张元新、谭道宏、尹梦铉、崔东祐等多位高管,这些平均任期不足两年的韩国人,怎么看都不像能对中国市场有多深刻理解,更像是过来镀金刷履历的。
谭道宏素有“中国通”之称,但执掌北京现代也只有一年
悦达起亚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产品规划、产品开发、采购体系等重要部分均由韩方主导,早年的合作方东风,基本就是“陪玩”的角色。
虽然在2020年前后,现代起亚破天荒邀请了向东平和李峰,分别担任两家合资公司的掌舵者。但很快,2021年3月两人便同时被调离,凸显出韩方高层对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和没耐心。
不重视中国市场,更直观的反映是在产品和技术的投放策略上。
产品好卖就“多代同堂”,不好卖直接退市,毫无品牌传承可言。同时也很少将最新最好的技术率先在华投放,即便这里早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为在他们的排序中,韩国本土、欧洲和北美,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虽然贵为全球前五的车企集团,我们始终说不清现代起亚究竟有什么技术优势。
据说,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吴周涛曾坦承,“北京现代过去一直过度追求销量,没有提升产品竞争力,也没有真正做好品牌建设。”“产品没有太大变化,不管是技术还是外形设计,都离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远,同时因为客观原因,与现代沟通不畅,对经营决策也造成了影响。”
能够认识到错误当然是好事,只是不知道,这种认识能让韩方的决策层真正理解多少?总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看到韩系车有东山再起的迹象,无论燃油新车还是新能源车,都乏人问津。
写在最后
当然,销量下滑并不是韩系车独有的问题,而是所有合资品牌的共同困境,但韩系车表现得更加明显。
对此,现代起亚的两家合资公司也在积极应对。根据规划,北京现代将在2025年实现燃油车全面混动化,并将加速引入纯电品牌艾尼氪(IONIQ);起亚也将在2027年以前向中国市场推出6款EV车型,主力车型均将配备最新一代Kia Connect智联系统与L2+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应对中国消费者对电动化、智能化越来越热情高涨的产品诉求。
只是,随着中国品牌越来越强大,叠加尹锡悦政府不断向美日靠拢所带来的国民抵触情绪,韩系车未来还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