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的某一天,位于北京中南海的新华门前,一片宁静。一个身材中等、略显瘦弱的农民稳步前行,他名叫贺凤生,来自华容乡。
“我要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我要见毛主席!”他向门口荷枪实弹的警卫坚定地说道。
“请出示证件。”只听警卫礼貌地说。这里是党中央领导的核心办公区,警卫们必须对每一个进入此地的人进行严格的审查。
听到警卫的话,贺凤生递上了一张大队的介绍信。
“还有吗?”警卫人员再次询问,他的眼神分明在表达,你一个普通的生产队长,怎么有资格来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这真是罕见!
此时的贺凤生的内心涌起了一股空虚感,他突然觉得自己像是被世界抛弃的孩子,无数冷漠的面孔在嘲笑着他。他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痛得几乎让他无法忍受。
“他们不会让你进去的。”这时,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他的口音透露出河南的痕迹,他的声音充满了忧伤:“我已经在这里等了好多天了……”
老人的话像是一瓢冰凉的水,浇在了贺凤生的心上。他的眼前浮现出了他的父亲贺晓秋,那是一个淳朴的农民,一生都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1896年,贺晓秋在韶山乡韶光村出生,他的身份特殊,既是毛主席远房姑父的侄儿,又是其继子,按辈分论,他还是毛主席的表弟。
他与主席的友情始于童年,二人一起成长,一起学习,再加上亲属的关系,他们的感情深厚如手足。
后来,毛主席外出求学,踏上了革命的征程,虽然联系逐渐减少,但他们的友情从未消退。
1925年,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他带着先进的思想,准备在这片土地上播撒革命的种子。
然而,湖南地区的军阀赵恒锡对毛主席的活动产生了警觉,他准备采取强硬手段打压毛主席。
赵恒锡的恐惧并非仅仅来自于蒋介石的命令,更多的是他对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抵触。他害怕这些小火苗最终会燃起燎原大火,将自己吞噬。
因此,赵恒锡采取了监视的手段,严密监控毛主席等人的一举一动。
毛主席等人也同样小心翼翼。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经过三个月的活动,毛主席等人的行踪最终还是被赵恒锡的手下发现。
赵恒锡立即下令,派遣部队前往毛主席所在的大湾塘,捉拿毛主席等人。
而那时,毛主席正在进行宣传工作,对敌人的到来一无所知。直到赵恒锡的手下将大湾塘团团包围,一名跟随毛主席的青年才发现敌人的来临,慌忙通知毛主席。
面对已经包围的敌人,他们已经无法逃脱。就在此时,贺晓秋的一个建议让毛主席化险为夷。
他建议村民们分散开来,然后让毛主席装扮成江湖郎中,坐在轿子里,由他们抬着离开。
听到这个建议顿时让此前发现敌人的青年有些犹豫了:“这太冒险了。”
“不冒险,这些军阀们的手下,都是见钱眼开的人,只要给他们一点钱,我们就能安然无恙地离开。”
毛主席听后点了点头,同意了对方的这个建议,接着便换上了江湖郎中的衣服,同时主席还在脸上化了浓妆。之后,那人带着几个人,抬着轿子,将毛主席安全送到了大湾塘之外。
果然,他们在出村的时候遇到了前来捉拿毛主席的士兵。
但正如他们所料,这些士兵在收了好处之后,就放走了毛主席。而当赵恒锡得知没能在大湾塘抓到毛主席时,此时的毛主席早已是安全的转移到了广州。
当赵恒惕得知毛主席逃离湖南,逃往广州时,他勃然大怒。他下令手下对贺晓秋等参与过农民运动,且与毛主席有亲属关系的人进行报复。
贺晓秋无奈之下,只能舍弃了家里的数十亩田地,带着家人离乡背井。尽管如此,贺晓秋并未对此感到后悔。
后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国民党左派以及革命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这场被称为“4·12”反革命政变的行动,使得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右派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白色恐怖的统治。
为了对抗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中共中央在8月7日召开了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决定派遣毛主席前往湖南改组湖南省委,同时领导秋收起义。
当年在毛主席抵达湖南南县的过程中,不慎被国民党发现了行踪。孩子幸运的是,毛主席一直与贺晓秋保持联系,得知贺晓秋此刻正住在南县丁字堤。于是,主席巧妙地避开了反动派的追踪,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贺晓秋的家中。
为了帮助毛主席成功脱险,这一次贺晓秋再次化身为“轿夫”,与另一名亲戚一同,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抬离了危险之地。
在分别之前,贺晓秋还慷慨地赠送了一些钱财给毛主席,作为主席路上的盘缠。
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日趋严峻,国民党对毛主席亲属的追捕也变得越来越紧急。贺晓秋无奈之下,只得再次搬家,最后在华容县安顿下来,以务农为生。
1949年10月,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的喜讯传到了贺晓秋的耳中,他感到无比的激动。
深思熟虑之后,他认为自己有必要给毛主席写一封信,除了祝贺新中国的成立,他还打算向主席反映乡下的一些不良现象。
在下定决心以后,贺晓秋在当年的12月22日,认真地写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并寄往了北京。
然而,当时毛主席并不在国内,因此并不知道表弟给他写信这件事。
等到毛主席从苏联回国后,由于要处理国家大事,一直没有顾得上这件事。直到1950年4月19日,毛主席才终于有空,给贺晓秋写了一封回信:
“晓秋贤弟如见:
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你所说各项工作缺点,应当及时改正,如有所见,尚望随时告我。接到晓明(贺晓秋的弟弟贺晓明)一信,我分不清你们谁是兄谁是弟,还望你来信说明。
此问安好
毛泽东
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九日”
当贺晓秋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他感到十分开心。他知道北京的那位表哥主席并没有忘记他,而毛主席所说的“随时告我”这句话更是让他备受鼓舞。于是,他时常会将自己乡下的所见所闻向毛主席做汇报,因此毛主席也从他这里了解到了许多农民的真实情况。
不久之后,国内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贫下中农得以分配土地,新建了简陋的茅棚,许多农民得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辛勤劳作维持生活。
这对于那些饱尝旧社会艰辛,历经无数磨难的农民来说,这已让他们感到心满意足。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这首歌谣传达了他们的心声,而贺晓秋这位老人也同样有着这样的信念。尽管已有20多年未曾谋面,贺晓秋始终坚信毛主席会引领中国走向繁荣,让全体国民过上幸福生活。
终于在1950年的春天,毛主席给贺晓秋寄来了一封信!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和好奇。
那是在一个春天。当时的贺晓秋正在田间地头观察秧苗的生长情况,他的妻子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有个送信的使者拿着一个牛皮纸袋找你。”
刚刚解放不久,贺晓秋的妻子还不知道如何称呼送信人。
然而贺晓秋心里很清楚,这正是前不久他给毛主席寄去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毛主席,如今分到了土地,生活也有了保障,农民们大多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养家糊口。
然而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完善,一些问题需要迅速改正,要处理好民间事务,体察民情,农民也应当有自己的权益。
接着贺晓秋便决定再次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
凭借着父亲与毛主席之间的通信,以及那些信件和证明,贺凤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踏入了新华门,走进了中南海。
那天晚上,他住到了中央办公厅招待所。夜渐渐深了,招待所外面有时也会传来草虫的低鸣,大熊星此刻已是西斜,晚风肆意吹动着房屋后面的枯树枝,发出阵阵悉悉索索的细语。
整个大地此刻也沉浸在了梦乡中,贺凤生忍不住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仿佛看到了父亲拉着他的手在那曲折的道路上艰难地前行……
在他17岁的那年,贺凤生从工头刘长生的口中得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华容解放了!听到这里贺凤生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赶忙询问刘师傅,"解放"这个词究竟代表着什么。
刘师傅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然后缓缓地说道,"解放,就是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这些穷人,让我们可以抬起头来,不再受到压迫,不再受到剥削,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尊严。"
听到这里贺凤生变的十分激动起来,他紧紧地握住刘师傅的手,兴奋地说道,"那我们赶紧去找东家,让他给我们应有的工钱!"
1950年,贺凤生成为了团组织的一员,并且他还当选为团委委员和团支部书记。后来的他因为一次意外就去治疗了。
在这次治疗时,因为他得的是骨髓炎这种慢性病,在当时附二医院一般不收的,除非是县级领导干部或是县级以上开的介绍信才可以。
于是贺凤生就问道:“毛主席的亲戚你收不收?”。
等到确认了以后,这才将此事告一段落。
如果不是凭着毛主席这种特殊关系,医院恐怕住不进,中南海更不可能让他进入来。
不过有特殊关系又会怎么样呢?实际上毛主席对自己的亲属又严格要求,主席总是教育亲属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包括是对主席的外祖父家,也是会提出一些亲属关系的要求,不管是事大事小,毛主席都会耐心的说服对方,然后再婉言谢绝。
毛主席从不会去利用自己的职权给自己亲属朋友去搞特殊、谋特权、走后门,这便是开国领袖毛主席。
时间来到1960年11月,已是六十二岁的贺晓秋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挣扎着将亲属们唤到床前,语气郑重地嘱托道:“在我离世之后,你们一定要设法让凤生去一趟北京,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我们这里的情况。”
在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心愿之后,贺晓秋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了人世。然而,当时贺凤生正在长沙接受治疗,他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在得知父亲的临终遗愿后,贺凤生毫不犹豫地决定完成父亲的心愿,他决定去北京,但这不仅仅是为了探望亲友,同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贺凤生在出示了毛主席的信以及证明身份以后,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毛主席。
这一次与毛主席的见面,出乎贺凤生意料的是,毛主席并未如他所想象的那样威严。一见面,主席就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开始与他这个晚辈聊起了家常:“今天你来了,我刚好可以听听你们家的情况。你可得如实告诉我啊,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得告诉我哦。”
贺凤生首先向毛主席告知了父亲的死讯。提到父亲,他也是感到深深的懊悔。见状主席安慰了贺凤生,并与他一起回忆起贺晓秋:“说起你父亲,过去他还曾两次救过我的命呢,没有他的话,我今天就活不到这里了。”
贺凤生看着毛主席,满眼泪水地点了点头。毛主席又问:“我之前给你们寄去治病的钱,你们收到了么?”
贺凤生道:“钱我们收到了。一次三百块,一次是一百块,对我们来讲,这可真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主席这是公家的钱吗?”
毛主席听后笑了笑,连忙摆手告诉他这是他自己的钱。贺晓秋是他的表弟,给他寄的钱当然不能从公家的钱里出。
看到贺凤生哭的伤心欲绝,毛主席只好交代负责接待的同志先送他回去休息,等到他情绪恢复过来,再来向自己汇报。
数日后,贺凤生再次踏入中南海的门。这次,他带来了几份“实证”,准备向毛主席详细阐述一下基层的实况。贺凤生把一沓食堂票摊放在桌子上,双目炯炯有神地直视着毛主席。
“主席,现如今我们的处境是食堂的饭食无法果腹啊!若食堂不撤销,那我便不打算回去了。”贺凤生一边陈述着,然后他又一边用手指了指桌上的食堂票。
毛主席听闻贺凤生的话,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席露出慈祥的神情对贺凤生说道:“好一个先发制人!你继续说,在我这里,无论你有什么话,都可以畅所欲言,就算是责骂的话也可以。”
原来,是解放初期,民众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大家兴奋地庆祝这个“天大的喜事”。
然而,后来基层的干部们每年都有新的花样,让大家感到无所适从。就是连吃饭的锅也被拿走,村子里建立了大食堂。大食堂中的菜肴总是清淡无味,让人无法满意。
毛主席听了贺凤生的话,眉头紧皱,陷入了深思。
过了一会儿,他才舒展开眉头对贺凤生说道:“我们共产党员都是要实事求是,要去为人民服务的。你的这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基层,可是中央与我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啊。”
接着贺凤生告诉毛主席说,有些干部在执行中央的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们将一些人家的祖坟也给改成田地,破坏了人家的坟土,这也在当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毛主席听后也十分愤怒。无论如何,共产党人也必须要去讲人道,如这样一味地去推行政策,完全不顾及普通群众思想感情的做法,这是必须要制止的!
“你们华容县的领导过几日也会来中央开会,你说的这些情况我差不多都已经清楚了。谢谢你!”毛主席在听完贺凤生的讲述后,心中已是有了自己打算。他笑着摸了摸贺凤生的额头。
在这次谈话结束后,毛主席最后说到:“现在我给你两个权力,以后你若是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有什么情况你也可以随时来告诉我。现在的社会上如你这样敢说真话的人不过了。”
在贺凤生回到华容县后,他便继续在隆溪乡隆庆村里担任生产队长。然而,他的平静生活很快被一则关于找毛主席“告状”的消息所打破。县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邀请贺凤生前来,介绍他进京与毛主席相见的经历和情景。
站在主席台上的贺凤生,面对着台下的群众,他开始兴致勃勃的讲起了之前他的经历,很快他就赢来了阵阵的掌声。
1966年10月,贺凤生又一次的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他再次向毛主席汇报起了工作。这次他的行程有些紧张,因为他清楚,毛主席肩负着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到达北京后,贺凤生向毛主席又告了一次状。毛主席耐心地听取了他的汇报,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之下,贺凤生这才安心的回往了老家。
回到家乡以后,贺凤生则是继续为家乡事业做着自己的贡献。他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全部运用到工作中。由于他的工作表现出色,不久便被任命为钱粮湖农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场长,此后的他一直竭尽全力的在当地做着工作
时间来到1992 年 9 月 28 日时,贺凤生不幸罹患肝癌,享年 60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