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刚回到北京的侯波便收到了来自新华社的调令,这则调令也让侯波心中五味杂陈,这时的她已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12年了。突如其来的调动,一时之间竟是让侯波有些缓不过神来。
侯波来到了毛主席办公室前准备道别。主席对她说:“你以后记得要经常来看我嘛!有时间也可以多给我写些信,不要难过……”
在和毛主席道别以后,侯波便收拾起了行李,找到了一张曾被她珍藏许久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她平生最满意的一张照片,《开国大典》。此前毛主席与她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也顿时充满了她的整个脑海……
1924年9月,侯波出生于山西夏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中。他的父亲长期在太原煤矿中打工,爷爷、奶奶与母亲则是她童年生活里最贴近的亲人。
侯波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名字:“阎千金”。
爷爷是早年间从河南逃荒才到的山西,之后便长期在工厂内缫丝。
那什么是缫丝?就是产出的丝,然后会缠绕到一个巨大的滚轴上。如今我们看到的丝厂有大部分都是机械化工厂,如缫丝这样简单的工作,基本已经不再需要人力。
不过那个工业生产能力还处于很落后的年代中,缫丝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手工操作。
侯波爷爷当了一辈子的劳工,他尤其渴望自己的后代侯波可以成为一名知识分子。
在侯波六岁的时候,她的爷爷就让她跟着教书的姑姑去运城求学。
侯波在读书期间,接连收到了两则噩耗。一为父亲去世、二为姑姑产后中风而亡。他的父亲是因为当时参加煤矿上的工人运动,索要工资时候遭人给暗害。
这两件事也让年幼的侯波心里留下了烙印,侯波的爷爷为此脑部受到刺激,变得有些痴呆起来,之后没过多久便离开了人世。
旧时代的故事远比如今的我们想象中的更为悲惨。在当时资本压榨完全是主流的社会意识,各个阶级分层也十分明显。
在当时法律,不过表面上的虚幻文章,它依旧无法解救出困顿于资本压榨的老百姓们。
如今的我们是何其之幸运。
尽管说有时候,它也没有那么的完善,不过它却永远都是我们维护人身安全的重要护盾。
侯波悲凉的童年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在她十三岁时,她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如今也仅剩下了年迈的奶奶以及三个年幼的弟弟。
1938年,已是走投无路的侯波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往了陕北。
在那里,侯波加入到了共产党阵营中,在入党志愿书中,侯波郑重的写了六个大字:
“打日本,救中国。”
侯波的学业基础有些薄弱,不过她却成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幸运儿。当时在革命根据地,侯波的生活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抗日年代,根据地绝非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驻地。更多的时候,根据地具有多重属性。
革命队伍每次在经营根据地的时候,总是会开发当地的工业、商业、教育三大体系。因此当时的红军战士们虽然年少未曾读书,不过他们却是在从军之后大多都受到过系统的教育。
如今不仅是加强了战士们的思想教育,同时也在无之形中加深了与根据地当地百姓的友好相处。
来延安以的侯波先后就读于陕甘宁边区中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在这里听接受到了了漫长而又幸福的七年教育。
在从学校毕业以后,侯波便去往了医院当护士,之后又排进入了妇女合作社工作。
并在期间,她认识了日后的丈夫徐肖冰。
徐肖冰是从上海来的,曾经在国民党的电影机构工作过,一直跟随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吴印咸学习,在与侯波相恋之后,徐肖冰便把自己的所学全部传授给了侯波。
一转眼时间久来到了1949年,此时正在北平电影制片厂工作的侯波忽然就收到了新的任务:要他动身去往香山协助徐肖冰去完成毛主席各种国事活动的摄影工作。
从前的侯波也见过毛主席,不过当时的她只能站在远处瞻仰着主席,她这一次在香山,却是她第一次正面接触到了伟人,这让她心中既感到紧张又感到兴奋。
有一次,毛主席接见苏联代表团,当时的侯波、徐肖冰以及新华社的记者们为毛主席拍摄照片。
在送走客人以后,侯波便开始收拾起了机器准备离去,这时毛主席走上前来,十分亲切地对他们讲道:"你们都辛苦了,每次来我这里都是有些着急的,想与你们讲句话的时间也没有。来来来,今天先不要忙着离开,都坐下来,咱们认识一下。"
摄影师们每日都可以看到毛主席,可却是难得能有交流的机会。
侯波曾经也听其他的同志们讲过,说毛主席是如何如何的随和,今日毛主席喊他们留下来聊家常,这也让侯波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许多,心中也感觉暖洋洋的。
实际上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认识徐肖冰了,他与徐肖冰简单的寒暄了几句,徐肖冰便向主席介绍了侯波:"她也是来自延安,现在我们是两口子呢。"
接着毛主席便简单询问起了侯波的家乡和在延安时期的学习经历,侯波告诉主席说自己是山西夏县人,毛主席又顺着"山西"这一话题,与她聊起了关云长,回忆起了当年抗战时期的诸多过往。
众人都清楚毛主席工作繁忙,平时也很难有休息的时间,侯波与徐肖冰不愿去过多的占用毛主席太多的休息时间,没过一会儿,他们便站起身来与毛主席告辞离开了。
没成想,就在这时,毛主席忽然站起身来,向众人建议道:"来,咱们一起照张合影吧!"
侯波与徐肖冰闻言皆是喜出望外,过去他们曾拍摄过许多珍贵的画面,可是他们却是从未站在镜头前与伟人一同合影。
徐肖冰与侯波夫妇两人一左一右站在了毛主席的身边,这时候毛主席却是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行不行,你们不可以这样站,女同志是共和国的半边天,必须得站在中间。"
毛主席话说完话以后,便与侯波换了个位置,这才与夫妻二人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49年9月,如火如荼地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了,此时的侯波正在各大会议上拍摄着宣传照,十分的繁忙。
往日里,更多的是因为电影制片厂需要多种素材,从而奔波于单位与中南海之间,直至大会结束,这才再戴月而归。
没过多长时间,中南海便准备成立一个摄影科,这时组织急需物色一名科长,在几经讨论以后,便直接调走了侯波。
也是从这时起,侯波与她的丈夫一同搬进了中南海居住,平日里他们除了日常冲洗工作以外,还需要去负责毛主席的各种宣传照和纪录片。
至于为何要把侯波调到中南海做摄影科科长,或许就是因为她是从延安走出来的“红色”摄影师...
1949年9月时候,侯波夫妇收到一项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新任务,他们需要动身前往天安门城楼拍摄开国大典。
那时闻听消息的侯波与她的丈夫激动的彻夜未眠,兴奋的他们又带着些许的紧张,十分担心自己会辜负了这场盛会。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无数的,市民们手舞足蹈地聚集在城下,所有人都期盼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此前,侯波与她的丈夫徐肖冰,早早的便已经来到了天安门,并且在城楼上架好了机器,他们夫妻二人一个负责拍照,另一个则是负责拍摄纪录片。
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走下车,准备从西侧登上天安门的时候,侯波便已经举起了手中的120型相机,开启了走位抓拍。
因为当时的相机配备的胶卷,是每组都只可以拍摄12张照片,侯波在走位的同时还必须要计数,等到她拍完一组之后,还要赶紧换好下一管胶卷。
在毛主席等一行人站在天安门城楼,准备发言的那一刻,侯波便俯已经穿过人群,站到了天安门城楼前的石栅栏边上找好了角度,她准备为毛主席抓住这神圣的一刻。
为了拍摄出一张威严却又不失庄重的照片,当时的侯波近乎是把身体探出了栅栏,半悬于空中。
当毛主席用其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侯波也迅速按下了手里相机的快门键,为这个新生的国家留下了这一不朽的篇章。
因为当时的侯波过于紧张,她悬在半空的身体也是忽然感到有些摇晃,就当其踉跄着不知如何控制的时候,好在这时他被身边的同志一把给拉住了,这才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之后来毛主席在讲完话以后便在城楼上四处走动了起来,开始与天安门城下的军民们招手示意,而此时的侯波也从西边一直跟着主席了东边。
当毛主席手扶着石栅栏侧脸遥望远方的那一刻,侯波再次挺起身来微微向后仰去,他想抓住这庄严的一刻,不过却是因脚站不稳而数次失败。
看到侯波身体摇摆不定,这时候后方忽然传来一阵声音:“你不用怕摔倒,大胆地去拍,我就在你后面抵住你”。
于是就这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为数不多的几张经典照完成了,就当侯波满意地关上相机的时候,这时她刚准备回头感谢身后的这位好心人时,可她却是发现,原来刚才那个抵住她的人竟然是周总理...
在这次的盛典结束后,载有毛主席与一众共和国领导人的照片便以报纸的形式传遍了世界各地,侯波看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能够得到组织认可,这也让她内心无比澎湃。
除却经典的开国大典之作以外,侯波还有一系列震惊全球的照片,也就是1957年毛主席访苏的经典照。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率领着新中国的的众位党政代表团一同去往了苏联访问。
在前去的途中,翻译李越然将此前准备好的即将在莫斯科机场毛主席发表讲话的稿子,递给了主席审阅。
在主席接过讲话稿后,便见毛主席右手拿起铅笔,而他的目光则是缓缓的扫过字里行间。
这时带着相机的侯波,轻轻地靠近了主席,然后她敏捷地选定位置、接着便迅速摁下了快门,留下了一张毛主席的经典之照。
在苏联期间举行的《莫斯科宣言》与《和平宣言》签字仪式的会议厅里,因为当时参会人员与各国记者都十分的多,加上侯波因为个子有些矮小,他前面的人站起来以后,就会挡住毛主席的身影,即便是毛主席的脑袋也无法看到。
就在侯波为此着急的时候,一位法国共产党代表,这时候忽然站起来向她招了招手,这个举动也是让侯波十分高兴。
当时的那位法国友人还专门把椅子拉了拉,示意让侯波从桌子下面钻过来,可是这却是被另一位胖记者给抢了先,不过因为他的身体太胖,便被卡在了桌子的下面。
侯波脑子一转,她便在法国朋友身上借了的一臂之力,一下子就跳到了桌子上面,然后侯波对准此刻正在签字的毛主席,迅速的按下了快门。
侯波的这一举动,一下子就惊动了此刻正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
当赫鲁晓夫看到是位拍照的记者后,不仅是没有发怒,反倒是还对着侯波笑了笑,脸上也露出由衷的赞赏神情,分明在说:“这个女娃子,好大的胆子,也是真的敬业啊!”
过了很多年之后,当时担任毛主席翻译的那个人还对徐肖冰说:“你家侯波是真的厉害呀,那天,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竟然敢跳上桌子去拍照,即便是赫鲁晓夫也佩服她的敬业精神呀。”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在侯波还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她便收到了调离主席身边的命令。在调令下来前的一段时间,实际上侯波早已经预料到了,可是她的内心却是依然不能平静下来。
自她跟随主席的这12年时间里,她早经习惯时常陪着毛主席走南闯北,也习惯了毛主席会在她的身边谆谆教导着她,更习惯了每日可以看到毛主席慈祥的音容面貌。
尽管说侯波十分的不舍,可是军令如何可违?这个道理她是知道的。如今眼瞅着就要离开中南海了,未来还会不会再次看到主席,这一点她自己也不知道,侯波想去与毛主席他老人家告个别。
想到就去做,侯波来到了丰泽园,然后她请值班的卫士向毛主席通报一声。见到她,卫士很是客气地让她先稍等一会儿。没过一会儿,卫士便请她进去了。
侯波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这时候的她也见到了此刻那道依旧忙碌的身影。
看到这个身影,侯波只觉鼻头一酸,眼泪竟是充满了眼眶,她实在不愿在毛主席的面前流下眼泪,于是她使劲地眨着眼睛,想要把眼泪给逼回去。
看到她进来了,毛主席便让她找个位置坐了下来,接着,主席放下了手中的工作问她:“怎么,听说你要离开了?”
侯波点头道:“是的,这些年我的工作没能做好,我十分的心痛,很感激您的教导……”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眼泪却是已经大颗大颗地掉了下来。
毛主席安慰她道:“你在我身边工作了十来年,就算是没有功劳可也有苦劳,更何况你给我拍的那些照片有些还登上了报纸,群众们也十分的喜欢,怎么可以说是工作没有做好呢?”
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认可,侯波原本糟糕的情绪一下子有些缓解了,她努力止住了留下的泪水,感激地望向毛主席。
“人都是有感情的,但是你不要难过嘛!”
说完这句,毛主席的眼睛也变得红了,他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你走了以后,有时间记得来看看我,或者有时间记得给我写写信也可以,总之你不要太难过嘛。”
侯波在离开中南海后,她与丈夫便去往了群众中去,可是她却再也没有见过主席。
1962年时候侯波生病了,这则消息一度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听后为她抄写了一幅自己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告诉李银桥转交给侯波。
在听到毛主席对自己的关心以后,侯波立刻精神了起来,不过却是瞬间又愧疚了起来。她说:“现在的我都不在毛主席身边了,可是主席却还为我的事情上心,这让我心里如何可以过得去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离开了这个他深爱的国家,侯波的心中万分的难过。
想到过去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以及主席对她的关怀,侯波的眼泪也是流了出来,她再难抑制住,眼泪争相向外流淌着,竟是不知不觉间打湿了她的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