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解放前夕,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召集省会各界士绅开紧急会议,拟筹款修筑南昌防御工事,企图负隅顽抗,阻止解放。
与会者50 余人。“江西老人”彭程万、欧阳武、杨赓笙、伍毓瑞、龚师曾、王明选、柳藩国、李尚庸等纷纷发言,主张江西不设防,反对在城市作战。应走北平和平解放的道路。尤以伍毓瑞反对最烈。
会后,伍专程去武汉,力劝负军事指挥之权的白崇禧,认清形势,诚意和谈,得到白装禧的首肯。
省府主席方天,对江西这些老人却不甚放心,乃手令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万绍成,以保护党国元老安全的名义,率领武装,强制将主张和平解放江西的七位老人(李尚庸因事先得到消息,早一天深夜乘船出走)从南昌押送去赣州,予以软禁近两个月之久。
南昌解放后,方天逃往广东,伍毓瑞借探父病为由,经广州转赴香港小住。其他六老殆至全省解放,才恢复自由,返回南昌。
这八位老人是:

彭程万
字凌霄,江西贵溪人,是辛亥革命江西老人之一。
他是清末时的秀才,年青时目睹国家衰弱、屡受外侮,乃立志图强,东渡扶桑,寻求强国之方。决心弃文习武,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
民初,率部讨伐袁世凯等,屡建战绩。他曾先后任江西第二任都督、南浔铁路总监、讨袁军前敌总指挥;广州时期的国民政府财务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兴办教育,后应省主席熊式辉之聘,任江西省临时参议会议长。
南昌解放后,任江西省人代会特邀代表,省政协常委、省参事室参事等职。在旧时南昌军政界有较大影响和威望。

欧阳武
号南雷,江西吉水县人。是辛亥革命江西老人之一。
他早年就学于江西武备学堂,后赴日本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参与讨袁战争,曾遭袁世凯下令通缉。讨袁失败后,率师南下樟树镇,声称不愿再在桑梓地方作战,为免增人民的痛苦,乃遭散幕僚及部队,自己上吉安青原山为和尚,法名“止戈”。
北伐后复出,他曾历任江西护国军司令官,江西陆军第二旅旅长、师长、都督等职。
青年时曾拜名师学习拳术,寓居南昌期间,任江西国术馆馆长、市银行董事、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南昌解放前夕,参与和平促进运动,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
南昌解放后,先后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参事室主任,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副省长等职。1976年病逝于南昌。

杨赓笙
字咽冰,江西湖口人,生于1869年。亦是辛亥革命江西老人之一。
他为清末秀才,旋补廪生而拔贡。目睹清朝政治腐败,乃奋然投身革命,为江西最早的同盟会会员。
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长期担任秘书工作,奔走呼号,无役不从。先后参与排满,讨袁活动,与江西都督李烈钩过从甚密,曾毁家纾难,捐助军饷。
李烈钓在湖口举义讨袁时,杨赓笙任司令部秘书长。“讨袁檄文”就出于他的手笔,大义凛然,使人深受感动。
湖口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向孙中山先生呈述湖口起义的经过,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慰勉,后又被派往南洋一带,组建“中华革命党南洋支部”,创办和主政报刊,宣传革命,影响很大。
1917年回国后,他先后任大元帅大本营的谐议、秘书长等工作,主张国共合作。
北伐时,李烈钧任赣军总司令,他任参谋长之职。
南昌光复后,李出任省政府主席,杨出任民政厅长,后又代主席。他俩长期共事,患难相处,成为莫逆之交。
不久,他被调职南京,任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秘书长,参赞戎幕,时正国难方殷,日寇气焰嚣张,咄咄逼人,此时他写了天量的感时愤世的诗文,激励国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江西,在遂川创办“江西中学”,广收沦陷区失学青年,辛勤教育,寄以厚望,很受学生的敬爱。
抗战胜利后,返回南昌,反对内战。并将别号“咽冰”改为“厌兵”,以示抗议内战。
解放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担任江西省政协委员,1955年病逝。

伍毓瑞
字肖岩,南昌县武阳乡辟邪村人,亦是辛亥革命江西老人之一。
他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世代务农,其父绪远后来迁居南昌市,以制挂面和养蚕为生。
他十七岁考入江西武备学堂,成绩突出,经清朝陆军部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振武等学校学习,并分配在日本陆军第三十四联队实习研究军事,后升入日本士官学校深造。辛亥起义时返回祖国。
伍毓瑞在日本时,就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回国后曾如讨伐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以及护法,征讨陈炯明叛乱和北伐旅、师、军长和虎门要塞司令,桂军军官学校副校长等职。
1928年回赣后,被任命为江西省政府委员兼公路处处长,旋即调任南昌市的市长,对市政建设十分关注,拆城墙、拓新路,办学校、兴水利、建电厂等。为桑梓做了一些好事。
伍毓瑞一生由军转入政界,后又转为经济,教育界。他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曾任江西省慈善委员会委员,孤儿所所长、盲童学校校董。曾创办绪远中、小学,实行公费入学,培养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
后经江西省参议会推选为第二届国民参政员。另接受民革中央李济琛的委托,担任民革第七军区副司令员,准备起义,策应解放南昌,后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软禁于赣州,而未实现。
新中国刚成立,他立即从香港返回南昌,积极参加民革组织各项活动。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中央团结委员、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参事、省,市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候补委员、民革江西省委委员和常务委员等。
龚师曾
字豪伯,南昌县向塘乡璜溪村人,亦是辛亥革命江西老人。
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在校时,与同乡伍毓瑞、张维圣戚为至交好人之一。他生于 1886年,毕业于江西武备学堂,后考取日本留学,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
在校时,与同乡伍毓瑞、张维圣成为至交。尤其是与伍毓瑞,两人毕生经历和志趣,几乎宛如一人。他俩同为南昌同乡,在日本同校,同做过南昌市市长,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一提到伍毓瑞,就会联想到龚师曾,有时总是伍,龚并称。
龚师曾在日本时,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参加同盟会。
辛亥武昌起义时,他同伍毓瑞、张维圣回国,这时江西已经光复,他们到到达南昌后,师曾在欧阳武任师长的陆军第一师任炮兵营长,后升为师参谋长,驻守九江。
李烈钧讨袁失败后,师曾随欧阳武南下至樟树,受欧阳武赠送500元,乃潜居浙江,化名当教员。
不久,前往昆明,任云南讲武堂炮兵科长兼教官和参议,后又去广东参加护法战争,任援赣第四军(军长伍毓瑞)参谋长。1922年任赣军别动军副指挥兼第二路司令,率部进入江西境内,转战赣南和福建,并亲临前线指挥,后代理福建海关监督。
不久,奉令回师广州,讨伐陈炯明。移驻厦门后,改任厦门警备司令,后再往广州,任桂军军官学校教育长,至该校并入黄埔军校止。
1926年,革命军到达上海,张定璠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他任吴淞要塞司令。
“四·一二”事变时大捕共产党员,叶剑英仓卒避入要塞司令部内,龚师曾为之掩护,而幸免于难。1927年,他回南昌任社会局局长。
1929 年伍毓瑞辞去南昌市长职务,乃由他接任。为政三年,公正清廉,颇有政绩。
后因市政经济支绌,无法施展而辞职,与伍毓瑞闲居南昌,参加些社会活动,过着清贫生活。
解放后,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71 年 10 月,在南昌病逝,享寿 86岁。
王明选
号鑑吾,南昌县璜溪镇人,早年聪慧干练,十六岁时,就继承父业,经理王德顺布号。
王明选待人诚厚,对公益事业甚为热心,乐于赞助,受商业中人士的尊重,曾先后任布业会馆董事,江西总商会董事,南昌市商会会董,会长等职。
北伐战争后,他担任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主席,并被聘为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专员,后又被选为国大代表和江西省第一届参议员等职务。
他不善言辞,不说空话,赞成实干,对事物观察有独到的见地。
晚年认为抗战八年之后,国力耗尽,胜利后全国上下应该养精蓄气,故反对内战。也被尊为“和平八老之一”。

柳藩国
字潜植,江西萍乡人,清代武举出身,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萍、浏、醴起义之役。民国肇始时,任萍乡上栗市立栗江小学校长。
不久来南昌,任江西临时省议会议员、南昌私立心远中学和省立第二中学的学监(教导主任)和代理校务,并曾一度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工作。
他对学生爱护备至,对学生进行进步活动,如二中学生袁玉冰等组织“改造社”,编辑出版的《新江西》刊物,他不但不加以干涉,还给予资助。
袁玉冰被军阀陈光远杀害后,其尸体就是由他请托二中青年教师朱尚拭代为掩埋的。
北伐战争后,他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在江西省教育厅历任科长,秘书,主任秘书等职,受到江西教育界人士的爱戴敬重。
抗战时在泰和“中正”大学任训育主任。
抗战胜利后,曾短期兼任南昌《新闻日报》(心远系报纸)杜论编辑工作。并成为江西“心远系”的中坚人物。
南昌解放前夕,他与伍毓瑞等人,主张南昌和平解放,受到当时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的监视,后被送往赣州软禁。
后往台湾,被国民党教育部聘为特约编纂。据悉,他于1959 年春病卒,终年 73岁。

李尚庸
江西乐平县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大革命前曾在黄埔军校任职,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左派人士。1927年,任南昌市政委员会主任委员。
南昌解放前夕,力主和平解放江西。为省政府主席方天监视的人物之一。
在被软禁之前日,他获得消息,深夜乘船逃离南昌,幸免厄运。
南昌解放后,返回南昌,任江西省政府民政厅厅长、“民革”南昌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资料来源:万人俊著【南昌掌故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