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昌商界巨子——“四老板”李晋笙
姚姚看文化
2024-06-13 06:00:18
我仿佛真的听到,
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
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的故乡遗忘。
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正砸响历史的门环。
这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跌荡一百年】书中的开篇语。
或许是因为时代的久远,也或许刻意的忽略。以致对大多数南昌人来说,百年前,南昌民国的一些商界人物早已被人遗忘。
即便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子,也只是我们历史上曾经商脉断流的“化石残存”。
李晋笙是谁,估计现在知道的人极少,但在百年前的民国初期,他在南昌商界可谓引领时代,盛名遐迩的风云人物。
1912年他在胜利路开业的李怡昌绸布百货商号,是南昌市最早专售高级消费品的“洋货”商号。主要经营进口的高档洋烟、洋酒、罐头、化妆品等,并且是南昌第一个做店铺橱窗展示的,在当时的南昌可以说是开西洋风气之先。
1922年他还与包家大屋的包竺峰联手开发了“江西大旅社”,也就是现在的八一起义纪念馆。
与此同时他又在江西大旅社前面右侧靠胡琴街那边,创办了一家新光电影院,聘请毛耀卿担任经理,并在上海买来放映机和电影拷贝,开创了南昌电影事业的先驱。
李晋笙曾一度任南昌市商会会长,盛名遐迩,富甲一方。
李晋笙祖籍江西南城,父亲原是小商贩,往来于南昌与杭州之间做洋杂货小生意。
李晋笙有兄弟四人,他最小,所以成名后人称“四老板”。他的三个哥哥,有的做过县长,有的搞过新闻事业,都是为官从政。只有他继承了父亲衣钵。
李晋笙在十三、四岁时就由其父把他送进姑父开的卢正兴绸布洋货店做学徒,由于他对学生意精明能干,受到姑父的赏识,满师以后又在父亲的支持下,决定出来自己开店。
他在洗马池找到一间小铺,开起了李怡昌洋货店。起初范围很小,由于他头脑精明,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不数年,就发展成为同业中的大户。
李晋笙在当时商界中属于著名的革新派,极具企业家的冒险开拓精神,同时他又长袖善舞,善于交结社会各阶层。因此他不仅在南昌的商界名震一时,并且由于他善于创新变化,搞出了一些新生事物,所以社会知名度也很高,广受各界人士赞誉。
他在开办李恰昌时(扩展后的旧址就是原来的南昌食品商场)就注重搞“新奇特”的多元化经营。
李晋笙不仅最早代理英美烟草公司在江西的总经销外,又在隔壁原来的李恰茂布店,改为恰茂罐头食品店,专门进口经营高档的洋酒、洋烟和各种罐头,定位当时的高净值人群——军阀豪门,阔老阔少,获利极丰。
例如他在上海买进的外国吕宋烟,也叫雪茄烟,当时官僚政客最为时髦,木盒精装。每合20支,上海进价两、三块现洋壹盒,而到了南昌每支却卖一元多现洋,利润高达近十倍。洋酒罐头以及进口化妆品也是几倍利润。
当年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窄,李晋笙为此“一招鲜吃遍天”,不仅暴利,别人还称赞他会做生意。
1922年,李晋笙又和包竺峰兄弟以及亲友罗和仲筹集资金,开办了当时轰动南昌城的“江西大旅壮”,楼高五层,为当时南昌规模最大的高层建筑。
民国初期的南昌,军阀肆虐,帮会势力横行,要开一个“吃喝玩住”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绝非易事。
包家当年家大业大(江西大旅社的地皮就是包家的),生意主要以金融为主,为此江西大旅社的早期日常运营就落在李晋笙身上。
据南昌工商界老人“曾逸凡”的回忆记载:
为了应付这个场面,李晋笙表现出他长袖善舞,灵活求变的商业特质。他聘任同乡“宁安基”为经理,梁子祺为外交,这两人都是“外三场”的人(即在三教九流中吃得开的人),同时经营方法也采取自营与承包相结合的方式,除旅社、大礼堂自营外,把二、三、四楼的前厅和五楼的露天花园,分别承包给胡正涛、徐自新(青邦头子)熊汉卿等(恒丰包酒馆老板)经营。
当年的江西大旅社楼下一层的前厅一边是办公室,一边是服务台,中间两旁是贵宾休息室,也作喜庆宴会之所,后厅一列五间,中间是结婚或作其他喜庆礼堂,两旁是新房或作嘉宾休息之用,红木家俱,穿衣大镜,布置颇为雅致,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兼而有之。
二、三两层的前厅由熊汉卿、熊云藻等承包开办“江天酒楼”中菜馆,以京苏大菜为主,兼营川浙名菜。
三、四楼前厅承包给胡正涛等开设“西江春西菜馆”,经营西餐及咖啡糕点。五楼全部承包给胡正涛,徐自新等以露天花园为号召,开设“摘星茶社”,取其既可品茗,又可尝月观星之意,全部靠背藤椅,配置小园桌,铺上雪白台布,插上瓶花,四周摆满鲜花翠竹,可谓幽静雅致,同时还有风味小吃,供人宵夜晚酌。
三、四楼的中间两旁及后厅,均为旅客住宿房间,有套房也有单房。
每到华灯初上,江西大旅社都是笙歌盈耳,脂香四溢,门前更是车水马龙,来往如梭,水月包车(那时还没有汽车,这是一种装有水月电灯的豪华黄包车)载着阔老阔少和妖艳女子。是当年南昌军阀豪门、达官贵人红灯酒绿,纸醉金迷的著名场所。
李晋笙在商界做的风生水起,但他也颇为热心公益。
尤其他在担任商团救火会的团长时,看到救火队员不仅缺乏教火技能,而且救火设备颇为陈旧,仅有一些水枪,火钩,斧头,水桶之类,遇到较大火灾,发挥不了作用。于是他亲自筹款在上海买来机架手摇皮带水龙,虽仍落后,但在当年却很先进。同时又对救火队员进行了必要的训练。
这使得在之后南昌几次较大火灾中,都能较快扑灭,而在火灾现场,李晋笙总是骑着马亲临火场指挥,受到广大商户和居民的赞颂和认可。
不幸的是李晋笙死得过早,一番事业也随之衰落。
抗战前夕的1938年,他病死在南昌友竹花园家里,时年五十八岁,当时两个儿子还小,不能继承父业,一切企业和财产都由其妻梅蓉云掌管,业务经营方面则委托李郎山管理。
但梅蓉云终究是家庭妇女,未经世面,加上抗日战争爆发,南昌撤退疏散,四船运往南城的物资,行到温家圳附近被抢劫一空,从此在八年抗战期间,坐吃山空,甚至靠变卖产业维持生活。
李恰昌的店面就是在吉安以四十两黄金廉价卖给王德舆的源源长银行。战争胜利后江西大旅社因被国民党军第九战区薛岳的部队占用,几经交涉,才逐步交还,后由其长子李夏如接管经营,但规模和影响已大不如前。
李晋笙与和他同时代的王德舆等民国资本家,在南昌商界的传奇距今不过百年的历史,
他们的商业天赋、经营技巧、管理水平其实和现代的企业家无非只是科技水平提高的差异。他们血液里也许必然流淌着商人天性对财富的狼性追逐,但在精神上,他们也有过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只可惜生不逢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