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档,一部由黄渤、闫妮、万茜、张钧甯等人主演的电影《学爸》,一经上映便收获好评无数。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由黄渤饰演的单亲爸爸雷大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儿子雷小米赢在起跑线上的故事。
最终,由张钧甯饰演的小姨出现,让雷大力深刻感到拼娃的本质实际上是在拼父母。
由于该片切中社会教育本质,引发许多家长共鸣。
抛开电影回归现实,曾几何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家长之间相传的一句至理名言。
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孩子从上小学,甚至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负着沉重负担,更别提昂贵的私人辅导,天价学区房。
可大家想过没有?赢在起跑线,到底要“赢”在哪里?
是否像电影里黄渤饰演的雷大力那样,给孩子买一套学区房,花一年十几万的学费便是赢在起跑线?
其实,“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这一观念并没有错,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加持,包括现实环境的剧烈变化,才使得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
电影《学爸》中黄渤饰演的单亲父亲雷大力原本天性乐观,他信奉“快乐教育”,要给儿子雷小米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因为一场偶然事件,雷大力结识了闫妮饰演的刘真真。刘真真明确告知雷大力,若想让儿子赢在起跑线,必须让他上一所好的小学。
此前对这些一窍不通的雷大力,无奈之下带着儿子加入升学竞争中。甚至不惜倾家荡产,都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电影中的这一桥段,让许多观影的家长深有体会。平心而论,当今中国有很多家长是被迫卷入到一系列各种竞争中。
比如选择小学、中学时,他们会受到周遭好友与长辈的影响。认为只有重点小学、中学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至于培训班,那更是多多益善,几乎来者不拒,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与选择。
从本质来看,连家长都不清楚他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时代环境的裹挟之下,带着孩子被迫卷入一场场升学或培训的角逐之中。
既然连自己的目标都无法明确下来,那就更别提给孩子今后有着怎样的清晰规划。
如电影中的雷大力病急乱投医,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大把花钱,购买学区房,请天价辅导,让孩子上好学校,最终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甚至离家出走。
反馈到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只有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取得优势。《学爸》正是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完完整整呈现给观众。
电影中无论是普通夫妻、单亲父母,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均无一例外都在为自己的孩子升学考试浑身解数。自顾自地设置了一条虚无缥缈的起跑线,仿佛与空气和不存在的对象作斗争,势必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当冷静、客观地审视教育背后现象,许多中国家长的做法值得商榷。
“赢在起跑线”的问题在于我们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却忽视了孩子最应该拥有的东西。
强硬地抑制了思维发展和鲜明个性特点,致使大部分孩子千人一面,这样的起跑线是不是该赢?
某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看见孩子的兴趣点,再用力推一把潜就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家长或者是教师,都应该下大功夫,对孩子的兴趣和习惯进行正面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行为的好习惯,不用过分注重孩子在知识层面上的成绩。
过早地让孩子拥有不匹配自身年龄的才艺,疏于关注孩子思维的发展,长久以往,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正如片中黄渤饰演的单亲爸爸,最终陷入两难的境地,他怀疑自己到底是跟随大多数家长一路拼下去,还是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更健康自由的成长之路?
好几次,雷大力已经想放弃,他不愿意看到孩子如此劳累。只是周遭一些不同的声音与错误的观念,让他不得已继续推着孩子往前进,令父子俩疲于奔命,甚至付出努力却收不到回报。
《学爸》这部电影所展现出的教育内涵,不是讽刺或诟病家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对与错;更不是贬低培养孩子才艺的做法。
只是呼吁家长要给孩子多一些选择权,多一些生活的色彩。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正常的孩子因其生长环境、思维性格,导致其爱好的东西与性格特点有很大差异,千万不可用“填鸭式”的方法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罗马并非一天就能建成,孩子今后的成就也绝非一两场升学考试就能决定。与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倒不如赋予他们特质化的个性与创新的思维,这便是《学爸》想表达出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