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自我贬低是什么原因?

虫虫情情 2024-02-14 05:14:58

习惯性自我贬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非合理性的信念模式。什么是非合理性的信念呢?主要是指人的认知里面会存在大量的与事实感受不相符的想法。绝对化、以偏概全、过度概念化、糟糕至极等行为,都属于这方面的范畴。

比如有一个人工作任务失败了,他感到很沮丧,内心会这么思考:“我这人真是糟糕透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真的很差劲,别人都比我强,我真的没有大家想得那么优秀。”

像这种想法,就属于比较典型的过度糟糕想法,看待问题的时候没有客观地从环境以及自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夸大了内心的体验感受。这种夸大,会让个体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行为方面的变化。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比较复杂,通常会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个体的心理功能是否完整。所谓心理功能,指的会是人格、气质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也包括个体意志力方面的能力。个体的心理功能比较完善,从小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那么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全面,不会太过于极端地去看待问题。

相反,要是个体的心理功能存在缺陷,那么就会习惯性的自我贬低或者指责,看待问题很容易走极端,从而影响生活工作的效率。

二是环境压力的调节能力。作为个体来说,他是需要有抗压能力的,就是每个人在生活里得学会合理的方式去对待挫折。考试失败了、谈恋爱没有成功、找工作不顺利,这些都会频繁遇到。

抗压能力的培养,也是得从小进行训练,出现问题以后有没有自己鼓起勇气去面对,还有就是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过程中有没有灌输这方面的理念在里面。

要是从小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那么个体就很容易出现自我贬低的问题。一旦出现挫折,就会频繁地怪责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责任往身上扛。

显然频率高了也会造成个体心理的扭曲不适。

三是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欠缺。如果说抗压能力是属于外因,外部调节的模式,那么个体的逻辑思维以及辩证思维的能力,就是其认知上的困扰了,这属于主观层面。

从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汲取很多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成长的时候。把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合理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也是每个人需要提升的能力。

然而现在很多人教育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到知识,只是把内容记住,可是背后有什么原因,怎么来的,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过程,却没有人重视培养。

时间久了,人长大以后看待问题,那么就会陷入认知上的局限,很容易出现刚才我们所讲的非合理的信念模式困扰,各种错误的认识接踵而至

这是长期的过程,时间越长,不受重视越多,那么以后大概率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慢慢地产生“习惯性”的做法。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里面的心理学实验一样,自然而然形成的神经机制反应。

所以出现习惯性自我贬低,它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行为模式,要去改变不容易。

那么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去调整习惯性自我贬低的过程呢?

第一,需要对认知和感受进行重塑,坦然接纳和面对感受的过程。出现挫折还有问题,要敢于面对,而不是回避。

很多自我贬低的人,遇到问题往往会有回避心理。这个问题我做不好,以后我就不干了,我没出息,是肯定做不好的。越是逃避,那么以后大概率你的成长就会受到阻碍。

鼓起勇气去面对,哪怕错了也可以重新开始,这是人避免自我贬低的最好做法。

从失败中站起来,然后再重新努力,人可以从中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认知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认知上有局限,那就去调整。发现问题,立马把错误的认识改变过来,

平时可以自我记录,如果发现自己有出现认知方面的困扰,立马写下来,然后再用新的认知模式去面对。

比如“我人很差劲,这事情做失败是我不行,都是我不好”,可以改为“这事情我做失败了,确实是我的问题,不过从客观原因来说,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再试试看这些有哪些可以面对的。”

人一旦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调整,很快也能够调整情绪。

第三,人格方面进行成长。人格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认识应该变得睿智和理性,看待问题的事物更加全面,不会看到什么事情就妄加结论,然后做出极端的想法出来。

当你面对一个问题,开始能够理性思考,运用良好的思维态度去看待问题时,不急不躁,人也会变得很平和,那种自我贬低的状态也会逐渐减少。

越是理性,去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越客观,人的情绪就不会总是压抑。

总之这里面需要一个过程,要去意识到它并且改变,做出持久的努力去面对。

0 阅读:2

虫虫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