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一到春天就容易闹脾气,写作业坐不住,晚上睡觉翻来覆去。其实这在中医看来,就像树木在春天抽新枝一样,人体的肝气也随着季节向上生发。有位跟随广东省名中医周红教授学习,又得到象脉学创始人许跃远教授真传的毛昕辰老师,常常提醒我们:春天养生的关键,就在于给肝气一条顺畅的通道。

春天总感觉眼睛干涩?试试用掌心熨眼。把手掌搓热,轻轻盖在双眼上,感受温热的流动。肝开窍于目,当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时,眼睛就像缺了润滑油的窗户。掌心的热量能促进眼周气血循环,相当于给肝系统发送放松信号。每天早晚各做三分钟,孩子们做作业间隙也能来一组。

家里常备的陈皮,这时候可以泡水喝了。不是所有橘子皮都叫陈皮,要经过三年以上自然陈化,燥性转为温和,才能理气不伤身。抓一小撮陈皮加两片新鲜柠檬,用60度温水泡着,淡淡的清香能疏通郁结的肝气。就像解开打结的毛线团,陈皮里的挥发油成分能帮助气机顺畅运行。注意别用沸水,会破坏有效成分。

孩子们写字的正确姿势,原来也关乎肝气舒展。驼背含胸的坐姿会压迫胸腔,就像把正在发芽的嫩枝硬生生掰弯。保持脊柱自然直立,让肋骨有充分扩张的空间,肝经从脚大拇指一路经过胸肋,顺畅的体态就是给肝气修了条高速公路。不妨在孩子书桌前贴张便签:"坐如钟"三个字,比不停唠叨更管用。

春天傍晚散步时,可以教孩子模仿树木生长的动作。双脚扎根站稳,手臂慢慢向上伸展,像树枝迎接阳光。这个简单的导引动作暗合"木曰曲直"的特性,通过肢体语言告诉肝脏:该升发时就尽情舒展,该收敛时便从容回落。别小看这些自然摆动,它比刻意的拉伸更能调节自主神经。

有些孩子春天特别爱吃酸味零食,这其实是身体的自救反应。中医讲"酸入肝",但超市里的酸味食品多添加了人工醋或柠檬酸。不如用应季的菠萝切块,撒少许盐腌制十分钟,天然果酸与微量矿物质结合,既能平息肝火的躁动,又不会刺激胃黏膜。就像给冒烟的发动机加注合适的润滑油。
晚上给孩子泡脚时,加一把艾叶会特别解乏。艾草得春阳之气而生,其温通之性就像小太阳,从脚底的涌泉穴把能量输送上去。肝经起源于大脚趾,温暖的水流配合艾叶的药气,能融化白天积攒的紧张感。注意水温不超过40度,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微微出汗就要停止。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背后都有中医"顺时养生"的智慧。春天不是要压制肝气,而是像疏导春水那样,给它合理的流淌方向。当孩子能跟着自然节律调整生活细节,那些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往往就像晨露见到阳光,不知不觉就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