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将领中,有一位最不寻常,他从一个杂牌连长起步,最后成了掌控重兵的中央军头。
这个人就是汤恩伯,名副其实地建立了“汤系”集团。
抗日战争中,汤恩伯的军队人数一度激增至六十万,成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驻守中原一带。然而,军纪败坏、暴政横行成了他的标签。
那时,百姓常把“汤”字与“害”字一同提起。

尽管他一度是蒋介石的宠臣,可当蒋介石得知汤恩伯去世的消息时,冷冷地回应了一句:“死了也好。”
汤恩伯究竟做了什么?
汤恩伯其人
汤恩伯从1924年归国,短短六年,便由一个无名小卒跃升为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陈仪。
陈仪,国民党的元老之一,早年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参与了浙江的独立运动。

陈仪
民国成立后,陈仪成为了浙江的都督,且兼任陆军部长。
那时的汤恩伯,仅是浙江体育专门学校的一个贫困学生,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继续学业,汤恩伯求助于陈仪。
陈仪在汤恩伯最为困顿之际,伸出援手,将他安排在自己任职的陆军小学旁听。
之后,陈仪更是两度资助汤恩伯赴日留学,使他得以先后进入明治大学与陆军士官学校深造。
1926年,汤恩伯学成归国。
此时,陈仪已经是浙江省省长,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军长,他将汤恩伯推荐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部参谋,随北伐军南征北战。

汤恩伯与蒋介石有着相似的背景:同在日本留学,同是浙江人。
陈仪的推荐使得汤恩伯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官运亨通,从参谋到师长,再到集团军总司令,短短几年内,汤恩伯已经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宠臣。
在蒋介石五次“围剿”红军时,汤恩伯多次出谋划策。
尤其在1932年,蒋亲自指挥第三次“围剿”,汤恩伯被派往苏区。
他一开始十分轻视红军,认为不过是些不堪一击的游击队。
实际战斗却让他大吃一惊。
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军与汤恩伯展开激战,汤恩伯竟然陷入了狼狈的境地,吃了不少苦头,丢了很大的面子。
或许是因为早年经历,或许是战场失利,之后的汤恩伯脾气暴躁得让人难以预料。

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对部下的冷酷无情。
一次,手下几个排长在一起打麻将,汤恩伯看到后,立即做出决断,命令杀死四人。
甚至他心爱的一匹马,因为蚊虫叮咬而生疮,汤恩伯一怒之下,竟将马枪毙。
连他身边的高级将领,也未能逃脱他暴虐的手段。
副军长鲍刚,因不合汤恩伯的心意,被指使亲信陈大庆设计毒酒,灌醉后送回家中。
途中,机枪手埋伏,将鲍刚一枪毙命。
1944年,汤恩伯赴洛阳途中,途经临汝县。
县长左宗廉上报一个案子,要求汤恩伯批示。
汤恩伯听完情况,毫不犹豫地在批文上写下“就地枪决”四个字。
李宗仁等随行的将领对此表示惊异,汤恩伯自觉有些过于草率,便把批文从左宗廉手中抢过来,在“就地枪决”前加上了两个字——“奉谕”。

李宗仁
谁的“谕”呢?自然是蒋介石的。
毕竟,汤恩伯身为蒋的宠臣,没人敢多问。
1943年河南大旱,民众已无法生存,成群结队的青壮年妇女小孩逃荒去了,未能逃走的老弱病残,依旧难逃汤部的劫掠。
那些仅剩的粮食,也在“田赋征收”的名义下,被汤恩伯的部队强行夺走。
甚至在漯河至周家口的大道两旁,尸体横陈,腐烂的尸体无人收殓,被狗啃食,肠子暴露在外,景象惨不忍睹。
天灾固然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

河南百姓口口相传,“水、旱、蝗、汤”,汤恩伯的名字与水、旱、蝗并列,足见民众对他的痛恨。
李宗仁曾回忆汤恩伯的暴戾。
一次,两人同乘小火轮前往某地视察。
船老板不小心怠慢了汤恩伯,汤顿时勃然大怒,当着李宗仁的面,拔出手枪,指着船老板的脑袋怒吼:“我崩了你!”
李宗仁还以为是威吓,哪知,汤恩伯真的扣动了扳机。
船老板应声倒地,鲜血四溅,场面恐怖至极。
拥兵自重的中原王
1937年7月,抗战爆发。
北平、天津沦陷,日军如猛虎般南下,企图在保定与中国军队决战。
与此同时,日军分兵沿平绥线向山西、察哈尔、绥远推进。
汤恩伯奉命从绥远平地泉赶往南京。
蒋介石见到他,紧握双手,显得十分亲切:“恩伯,辛苦了!”

此时的汤恩伯已经是第十三军的军长,态度谦恭:“领袖安危,党国安危,时刻挂心!有任何命令,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蒋介石下达命令:汤部归傅作义指挥,需坚守南口十天半月,待卫立煌部增援。
汤恩伯立即带领部队马不停蹄地返回驻地,召集师长传达命令。
当他与刘汝明就防务展开磋商时,刘汝明对汤的指挥权限提出异议,拒绝让第十三军通过张家口去南口接防。
汤恩伯一脸不屑:“我部去南口是受命于委座!”
刘汝明坚持自己熟悉地形,提出自己去守南口。

汤恩伯只能求助于刘的旧上司鹿钟麟,经过一番周折,刘汝明勉强同意。
然而,时间已晚。
汤恩伯带领的部队一路受阻,途中遭遇敌机狂轰乱炸,最后勉强抵达南口布防。
8月4日,日军板垣第五师团发动进攻,飞机大炮掩护下,汤部陷入死守之境。
汤恩伯只有躲在指挥部里,向蒋介石、傅作义等求援。
卫立煌见状,却知汤恩伯爱耍虚张声势,给了一封应付的信。
汤气愤地将信撕得粉碎,怒骂卫立煌不仗义。

蒋介石虽然急调兵力,但调动的十多师并未能立即改变局势。
尽管如此,官兵们依旧浴血奋战,成功抵挡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由于援军迟迟未到,汤恩伯最终不得不在8月26日凌晨1点30分下令撤退。
南口战役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这依然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很早且激烈的一场战斗。
1938年1月,汤恩伯晋升为第二十军团军团长,掌握了第五十二军和第八十一军的指挥权,并率领这些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后,汤恩伯带领部队向河南许昌转移。

但此时的他,拥有了足够的兵力,开始消极抗日。
1939年1月,汤恩伯升职,被任命为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
汤恩伯便开始了自给自足的“军阀”生涯。
在河南,他通过大肆收编游杂部队,迅速扩张自己的军事力量。
短短几年内,汤部的规模已膨胀至超过60个纵队。
当时中央给汤恩伯的粮饷和装备支持远远不足。
他的嫡系部队依然穿着草黄色军装,而那些从游杂部队收编来的士兵,穿的则是五花八门、各自不同的草绿色军装,完全没有统一。
武器装备更是堪忧,中央配发的美式武器极为有限,游杂部队的枪械破旧不堪,甚至有的已经无法使用。

为了弥补装备的不足,他将原本的修械所扩充成了兵工厂,厂址选在了河南的漯河。
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还在南阳接收了土皇帝别廷芳的兵工厂,并将工厂的管理权交给了自己的胞弟汤克仁。
这些工厂的经费完全由汤恩伯自己负责,根本不受任何预算限制。
他还在漯河、临泉、叶县等地开设了制革厂、被服厂、制鞋厂、锯木厂和铸铁厂等,完美地构建起了一个独立的“军工体系”。
在这些资源的支持下,汤恩伯的部队得以继续壮大。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几乎没有参与过任何重要战役,而是沉浸在自己划定的地盘上,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部署。
他的部队有8个军,另有1个骑兵军,最多时曾达到60多万大军,西至伏牛山,东至淮河中游的正阳关,几乎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立战区。

也正因为如此,汤恩伯被誉为“中原王”。
他依靠资源和权力,将整个中原地区掌控得牢牢的。
蒋:“死了也好”
1949年1月,汤恩伯被任命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那时,蒋介石依然看中他,指望他利用长江这一天然屏障,抵挡解放军的前进步伐。
4月到5月,随着解放军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展开,汤恩伯的部队未能发挥应有的抗战力量,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歼灭,最后不得不带领残部仓皇撤退,逃往厦门。

蒋介石随即将他任命为厦门绥靖总司令。
接下来,汤恩伯被调到台湾,担任战略顾问委员会的职务。
他的失败并未被蒋介石遗忘,也未得到任何宽容。
失去上海的守护,使汤恩伯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不再是那个可依赖的将领,而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负担。
此时的汤恩伯,已经没有了那个曾经豪言壮语的军事家风采。
1950年,蒋介石决定清算一批“叛徒”,其中不乏曾为国民党立下赫赫战功的高级将领,而汤恩伯的“义父”、曾经的恩师陈仪,便成了这一波清洗的对象。

陈仪曾经在汤恩伯的推荐下,成为了浙江省主席。
随着解放军横扫南方,蒋介石日渐失势,陈仪于是萌生了弃暗投明的念头。
在这一过程中,陈仪向汤恩伯提出了策划起义的想法。
汤恩伯,出于某种政治上的“正直”,他竟将昔日恩师的密谋出卖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得知后大怒,于1950年在台北下令枪决陈仪。
这场陈仪事件,对汤恩伯打击巨大,连见亲友的脸面都没有,尤为痛心的是他逐渐被政治孤立。
他甚至产生了逃往日本的念头。
实际上,早在上海防卫战时,汤恩伯就已经悄悄为自己铺设了逃跑路线。
他派人秘密购买了日本的房产,准备以“度假”之名悄然离开。
当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愤怒至极,骂道:“混账!怪不得上海和东南沿海败得那么快,原来他早做了逃往日本的准备!”

1950年3月,汤恩伯以召募日籍志愿军反攻大陆为由,决心前往日本。
登机时,机上工作人员要求他出示赴日证件,而汤恩伯声称自己是受政府委派到日本执行特殊任务,未办理签证。
工作人员坚持要求他下机,汤恩伯却拒不服从,双方发生激烈争执。
蒋介石察觉到汤恩伯企图逃亡,立即下令阻止。
几名军警在接到命令后,强行将汤恩伯拖下飞机。
1953年,汤恩伯在台湾的处境,已是穷途末路。
军权被削,职位空置。
9月12日,是汤恩伯的53岁生日。

往年,这一天少不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然而这次,他默默地取消了原本安排的宴席。
是身体不适?还是无颜再见故旧?无人知晓。
事实上,如今他连自己的人生都难以掌控。
长期抑郁,精神状态日益衰败,身体也急剧消瘦。
肝部又在这时候出现病变,情况不容乐观。
台湾医疗条件有限,若想延续生命,必须去日本治疗。
汤恩伯向蒋介石递交了申请,然而蒋的态度是:“有大过的人,还要到日本去治病?”
他甚至在批复上,只写了四个字——“就地医治”。
这四个字,几乎等同于判了汤恩伯死刑。
时间一天天过去,病魔不断侵蚀他的身体。

1954年4月,他突然腹部剧痛,医生发现十二指肠部位长了一个肿瘤,高度怀疑是癌症。
情况已然危急,家人再度向“总统府”递交报告,请求批准去日本治疗。
蒋介石这一次终于松口,点头同意。
5月26日,汤恩伯终于如愿,搭乘日航班机前往日本东京。
飞机降落后,他立刻被送往医院,接受紧急治疗。
在日本的医院里,他先后接受了三次手术。
1954年6月24日,在最后一次手术中,因医疗事故,他死在了冰冷的手术台上。
消息传回蒋介石那里,他的反应冷淡至极,仅淡淡地说了一句:“死了也好。”
没有哀悼,没有怀念,更没有任何追思。
或许是念及旧日功劳,或许只是象征性的补偿。
尽管态度冷漠,蒋介石最终还是追晋汤恩伯为陆军上将。
参考资料:蒋介石爱将汤恩伯为何失宠
史宗义
诨名"汤屠夫"的汤恩伯
王晓华,李琴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