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李善长被押往刑场时,围观百姓窃窃私语:“这可是开国第一功臣啊!”
监斩官展开诏书:“交通胡逆,暗蓄甲兵,罪当连坐。”
随着铡刀落下,这位辅佐朱元璋28年的谋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远眺刑场,对身旁的汤和叹道:“他非死不可。”
汤和垂首低语:“陛下圣明,是他自己作死。”

1354年,朱元璋率红巾军攻占滁州,40岁的李善长杖策求见。
这个精通法家的读书人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被朱元璋视为“吾之子房”。
此后二十余年,他总管粮饷、制定律令、举荐胡惟庸等淮西子弟,助朱元璋扫灭陈友谅、张士诚,最终问鼎天下。
1370年大封功臣时,李善长获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获铁券可免二死,其子尚临安公主,显赫无两。
但危机早已埋下。

李善长居功自傲,1380年胡惟庸案发时,其弟李存义被揭发参与谋逆。
朱元璋念旧赦免,仅将李存义流放崇明岛。
李善长却未谢恩,反而在1385年向汤和借兵三百整修府邸。
这在严禁私调军队的洪武朝,无异于触碰逆鳞。
1380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举报丞相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亲率锦衣卫搜查相府,发现暗室藏甲士、通倭书信。
胡惟庸被凌迟处死,牵连三万余人。

这场“洪武四大案”之首的屠杀,是朱元璋废除相权、集中皇权的关键一步。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错综复杂。
胡惟庸是其同乡兼政治盟友,更是其亲自举荐的继任者。
案发后,朱元璋在《昭示奸党录》中记载:胡惟庸曾派李存义六次游说李善长谋反。
面对弟弟的劝说,李善长起初沉默,最终叹道:“吾老矣,汝等好自为之。”
这句模棱两可的回答,成为催命的铁证。
1390年,李善长的亲信丁斌因罪流放。
其子为救父,揭发李存义当年串联胡惟庸的细节。
锦衣卫严刑拷问下,李存义供出关键证据:胡惟庸承诺若谋反成功,封李善长为“淮西王”。

更致命的是,李善长府中被搜出胡惟庸赠送的西洋火器,其家奴谢富安招认曾协助私运军械。
朱元璋痛斥:“元勋顾命,反助逆谋,观星望气,妄言吉凶。”
三条罪状直指要害:其一,知情不报;其二,收受军械;其三,借星象暗示“天命在胡”。
此时李善长又犯大忌,他为替蒙冤的亲信求情,竟在朝堂当众质问:“陛下宁忘臣运粮之劳乎?”彻底激怒朱元璋。
与李善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汤和。
这位同样位列公爵的功臣,1371年便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
当朱元璋疑其装病时,汤和竟在朝堂解开衣襟,露出满身箭疮:“臣愿做陛下看门老犬。”

1388年,他再次自请解除兵权,甚至主动揭发蓝玉谋反迹象。
1395年汤和病逝时,朱元璋扶棺痛哭。
李善长始终以“帝王师”自居,试图维持相权对皇权的制衡;汤和则深谙“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早早放弃实权以求自保。
李善长之死,是朱元璋构建绝对皇权的必要步骤。
1382年废中书省后,六部直接听命皇帝;1393年蓝玉案再杀1.5万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将官僚集团彻底驯化为执行工具,开创了“片板不得入海”的绝对专制。
洪武年间四品以上官员平均任职仅2.7年,超过70%被处决或流放。
在这种恐怖统治下,李善长居功擅权的行为,恰为朱元璋提供了整肃朝纲的突破口。
(本文基于史料撰写,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史学界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其更多是因朱元璋猜忌而被牵连。)
我以真心换真诚
朱升的功劳
用户15xxx03
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