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误判敌情,把日军王牌错当成伪军,意外将对方全歼!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11 15:23:11

1940年7月,一队骑兵疾驰而过,尘土飞扬。

他们身着日军军服,腰间武器寒光闪烁,马蹄声震耳欲聋。

就在他们踏入山沟的瞬间,一声枪响划破长空,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紧接着,子弹与手榴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

当硝烟逐渐散去,八路军的战士们从隐蔽处走出,脸上却没有胜利的喜悦。

指挥官目光凝重,眉头紧锁。

这支部队不是先前判断的伪军,而是日军精锐!

这场伏击,究竟是如何展开的?

疑点重重的“伪军”

1940年夏,抗日战争正酣。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率领的十三团与十二团一部,准备向平谷一带进发。

部队驻扎在蓟县营房联合村,休整待命。

然而,县城内却贴满了“皇军一万,增兵蓟县”的大标语,气氛诡异。

包森司令员眉头紧锁,心中疑虑重重:敌人是否真有大规模行动?

为了摸清敌情,他决定派遣年仅14岁的高大章与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员杨泽,潜入日军占领下的蓟县县城,一探究竟。

进城的当天,恰逢大集。

街道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高大章与杨泽混在人群中,轻松进入县城。

街道上并无大战前的紧张气氛,伪军三五成群,懒散地闲逛。

更令人意外的是,日军竟将三门山炮拉进了警备队。

山炮,这种重武器,通常用于大规模扫荡。

然而,敌人的表现却显得异常平静,似乎并无大动作的迹象。

高大章与杨泽对视一眼,心中暗自思忖:敌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侦察一天后,两人悄然离开县城,来到五名山的一座废弃戏楼休息。

次日清晨,他们爬上一座山头,远眺蓟县。

突然,远处土路上尘土飞扬,一队约70人的日本骑兵正朝山脚下疾驰而来。

高大章与杨泽心中一紧,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

他们不敢耽搁,迅速下山,一路小跑赶回司令部,准备汇报这一紧急情况。

令人疑惑的是,这队骑兵的规模与日军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

日军向来以大规模行动著称,而这支骑兵仅有几十人,显得异常单薄。

更奇怪的是,根据情报显示,附近并无日军骑兵部队驻扎,最近的骑兵部队也在200公里之外,且近期并无调动的迹象。

高大章与杨泽据此判断,这队骑兵很可能是伪军假扮的,打着日军的旗号虚张声势。

可事实却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

接到侦察员高大章和杨泽送回的情报,包森与分区参谋长曾克林两位指挥员先是微微一怔,随即陷入沉默。

作战室内,两人目光紧锁在摊开的地图上,眉头深锁,神情凝重。

包森忽然开口,做了个大胆的判断:“这支部队,恐怕不是伪军假扮的,而是真正的日军。”

这个猜测,并非毫无根据。

这支日军骑兵队,因其士兵多蓄大胡子,被当地人称为“胡子兵”。

他们并非无名之辈,而是日军中的精锐力量。

几个月来,这支骑兵队在遵化、玉田、蓟县一带频繁活动,疯狂扫荡,屡次配合步兵突袭八路军驻地。

包森早已对他们的动向格外关注,心中一直盘算着如何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如今,机会终于摆在眼前。

但是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并不乐观。

八路军在人数上虽占优势,但武器装备却远远落后。战士们每人仅有20发子弹,手榴弹数量稀少,且威力有限。

步枪多为老旧的“汉阳造”和“老套筒”,射程短、精度差,根本无法与日军的精良装备相提并论。

面对这样一支训练有素、作战凶猛的日军骑兵队,八路军的胜算似乎微乎其微。

包森紧握拳头,猛地捶向桌面,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他知道,这一战,注定艰难。

这支骑兵队的真实身份,正是日军鼓吹的“常胜军”——武岛须田中队。

作为日本关东军的精锐骑兵部队,武岛中队拥有70多名士兵,个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经验丰富。

他们的存在,无疑是八路军的一大威胁。

作战室内,气氛愈发紧张。

指挥员们深知,敌情紧急,必须当机立断。

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利用我军在地形和人数上的优势,配合密集火力,在白草洼设伏,力求全歼这支日军骑兵队。

包森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知道,这一战,必须打。

伏击日军王牌骑兵

白草洼,一条狭长的山沟,蜿蜒曲折,是通往田家峪的必经之路。

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沟底散布着巨石和零星石洞,其余部分则相对平坦。

对于骑兵而言,这里却是天然的陷阱。

山路崎岖,两侧山峰高耸,脚下乱石遍布,骑兵的机动优势荡然无存。

若在山上设伏,沟内的敌人插翅难飞,甚至仅凭滚石,也能造成不小的杀伤。

听说要伏击日军骑兵队,指战员们顿时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包森亲自指挥特务连的一个排、一营三连的一个排以及司令部的警卫班和通信班,迅速占领白草洼正北的山头,构筑正面阻击阵地。

与此同时,曾克林率领一总队的一个连和特务连的两个排,从西侧快速向白草洼西南面的山头推进,抢在敌人到达之前埋伏完毕,准备从侧翼发起攻击。

不仅如此,包森还精心部署了后续战术。

战斗打响后,一部分兵力将控制制高点,监视蓟县和邦均方向的敌情,另一部分兵力则向东迂回,切断敌人的退路。

十二团参谋长欧阳波平与营长杨作霖率领二连、三连及通讯排,沿舞剑台主峰侧坡快速向白草洼东面山头推进,与曾克林部形成左右夹击之势。随后,部分战士向曾克林靠拢,彻底封锁敌人的退路。

至此,一个严密的伏击圈已然形成,只等日军自投罗网。

不可一世的武岛中队对此一无所知。

他们一路行进,毫无戒备,途中还在几个小山村进行了骚扰,最终毫无察觉地踏入伏击圈。

武岛骑兵队的尖兵率先进入包围圈,马匹踏过乱石,发出清脆的声响。

尖兵警惕地扫视四周,似乎察觉到了一丝异样,突然加速冲向山沟的西北口,朝山上进行火力侦察。

就在这时,我军两名哨兵被敌兵发现,不幸中弹牺牲。

枪声一响,后面的日军骑兵迅速调整队形,向山上发起冲锋。

战斗的序幕,就此拉开。

全歼一个中队

包森眯起眼睛,盯着山沟里乱成一团的日军,嘴角微微上扬。

他猛地一挥手,声音低沉却有力:“打!”

霎时间,机枪的咆哮、步枪的脆响、手榴弹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山沟里火光四溅,硝烟弥漫。

子弹从四面八方倾泻而下,日军骑兵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

日军指挥官慌乱中勒住马头,挥舞着指挥刀,声嘶力竭地吼叫着:“撤退!突围!”

退路早已被堵死。

封堵部队的火力密集如雨,日军不得不翻身下马,躲在巨石后,一边还击,一边试图突围。

战斗异常激烈。

日军伤亡惨重,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乱石间。

我军虽占据地形优势,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少战士负伤挂彩。

两翼部队迅速迂回,将日军的退路彻底封死,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日军插翅难飞。

沟内,残余的日军发起了疯狂的反扑,集中火力向右侧山头冲锋,企图夺取制高点。右侧山头的兵力本就薄弱,眼看日军就要突破防线。

千钧一发之际,六总队王文教导员率援兵赶到。

一阵密集的扫射,硬生生将日军的攻势压了回去。

日军几次冲锋均被击退,只得龟缩在巨石后,负隅顽抗。

此时,日军仅剩十余人,已是强弩之末。

包森目光如炬,见时机已到,大喝一声:“吹冲锋号!”

嘹亮的号声在山谷中回荡,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从四面八方向敌人扑去。

残余的日军见势不妙,慌忙钻进石洞,依托洞口和缝隙疯狂射击。

冲在前面的战士接连倒下,鲜血染红了山石。

情报显示,日军援兵最快下午四五点就能赶到。

若不速战速决,这几条漏网之鱼很可能逃脱。

包森心急如焚,一把挽起袖子,提着手枪,冲到距敌人仅200多米的前沿阵地,亲自指挥战斗。

掩护的射手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从多个方向向石洞倾泻子弹,压得日军抬不起头。

突击队趁机逼近石洞,距离30米时,一颗颗手榴弹呼啸着飞向洞口。

“轰轰”几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将洞口炸得碎石飞溅。

战士们趁机冲上前,又是一轮手榴弹投掷。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石洞内浓烟滚滚,残余的日军彻底被消灭。

0 阅读:22
历史古道翰风

历史古道翰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