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纵使日本侵略者如猛兽般四处撕咬,纵使蒋介石未能展开全面的抗战,偏偏有一片土地,无论如何,也未曾让敌人踏足。
为何陕北始终未曾落入敌手?
这里驻扎着八路军的指挥中心,亦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若这块土地丢失,后果可想而知。
无论从地图的形态,还是从军事的布局来看,陕西都是中国的腹地,抗战的大后方。

若日军攻占陕西,便能威胁到两座重要城市:重庆与延安。
可这段历史,却并未发生。为何?
日军的作战计划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如猛兽般向中国大陆扑来,欲吞噬一切。
国土大部分沦陷,人民生灵涂炭。
神奇的是,陕西这片土地,却始终在敌人的铁蹄下屹立不倒。

与日军深入山西、直逼太原仅一河之隔,陕西为何安然无恙?
难道日军没有注意到这片战略要地?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抗战初期,日军确实更专注于华北、华中与华南地区,眼光未曾顾及西北。
随着战局的变化,华北和东南沿海的失守,西北的战略意义渐渐突显。
到1938年,日军的视线逐渐转向这片土地,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将西北从国民政府的控制下分裂出去。
7月12日,日军召开五相会议,决定用离间计策削弱中国抗日阵营的凝聚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这一“政治谋略”,本意是想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掌控西北地区。
然而西北并未如日军所愿,轻易放弃抗战的阵地。
相反,这里继续发挥着中国抗战的重要后方作用,成为源源不断的物资通道。
通过西北国际通道,前线所需的补给、武器、粮草,源源不断地流入战区,支援了抗日的持久战斗。
陕西,作为西北大后方的前沿,成了抗战的一个坚实后盾。
这个地方,是中国革命者的根基所在,也见证了无数艰难时刻的坚持与反抗。
1940年3月5日,日军提出了进攻重庆的构想。

日军计划从南宁出发,先占柳州,再逐步逼近重庆,同时,在华北策划“西安作战”以支援南方战线。
此时,日军华北方面军的“西北作战计划”悄然浮出水面。
日军若欲进攻西北,首先必须解决的是黄河。
黄河,这条中华的母亲河,横亘在他们面前,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
渡过黄河的难题,成为日军战略布局中的重中之重。
为此,日军开始进行详细调查,找寻最合适的渡河地点。
与此同时,苏联在中国西北的援助,也成为日军的关切所在。
作为抗日的外援力量,苏联派遣了技术人员,修建了西北国际通道,还派驻了少量驻军,这使得日军无法不加以关注。

日军急切想要掌握苏联援助的具体情况,他们又担心一旦进攻西北,苏联可能会干预战争,加入抗日行列。
因此,日军对苏联在外蒙古的势力进行了详细调查,以防突如其来的干预。
从这一点来看,西北地区不仅是中国抗日的一个战略支点,也是日军认为必须摧毁的“堡垒”。
而西北的地理优势和复杂局势,也让日军心生忌惮。
最理想的进攻路线,便是洛阳至西安这一条。
这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路,又是日军机械化部队最为依赖的交通大动脉。

洛阳至西安,沟通了陕西与河南两大平原,这里狭长的地形与沿秦岭山脉的走向,早在历史上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秦、汉、宋、元至今,无数战火曾在此激烈燃烧,成千上万的英雄血染这片土地。
抗战爆发以来,洛阳至西安这一地带,成为了抗战的前线补给线。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对此地的调查,足见他们对这一战略通道的重视。
这足以说明日军对西北图谋已久。
为何始终打不过去
日军为何始终未能攻占陕西?
抗战初期,八路军主力已奔赴晋西北,关中地区的杨虎城部队也已进入山西、河北交界的前线。
留守陕北的,仅有一万余兵力,防守着300多公里的黄河西岸;关中方面,则是6000多人捍卫着东部的百里土地。

与之对比,日军派出的进攻力量则十分吓人。
五个师团、三个旅团,总兵力近四五万人,足足是我军的三倍。
加上空军和炮兵的配合,日军信心满满。
但是进展中的日军却遇到了出乎意料的麻烦。
尽管他们已经迅速推进至陕西的东界,靠近黄河的东岸,然而这条黄河,却是他们的最大敌人。
1938年3月,日军逼近潼关,意图一举侵占陕西,进一步实施占领西北、西南,最终控制整个中国的野心。

潼关,作为晋陕交界的要塞,成为日军争夺的焦点。
可惜,屡次的攻势被陕西的坚固防线顽强抵挡。
除了府谷县城曾短暂陷落外,陕西始终未被日军占领。
为何如此?
虽然国共两党的军队虽然在外部局势复杂、内部分歧的环境下,时常发生摩擦,但在陕西的防线上,双方却紧密合作,共同坚守着这千里黄河防线。
正是这种协作精神,有效地保卫了陕西的安全,使日军难以突破。

而后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日军的战略部署。
随着战争的全面展开,日军不得不将更多资源转移至太平洋战场,削弱了在中国战场的作战能力。
原本寄希望于通过占领陕西,进而吞噬四川的计划,也随之化为泡影。
陕西的黄河防线,位于黄河西岸,成了那时不可逾越的屏障。
府谷至宜川段,始终是陕甘宁边区的防守重心。
萧劲光担任司令员的河防司令部,早已把这片土地的防御工事布置得密不透风,沿线各主要渡口的阵地更是得到了精心强化。

从1938年初到1942年4月,八路军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凭借黄河的天险和坚固的工事,成功与日军展开了78次激烈战斗,屡次挫败了日军对黄河防线的进攻,保卫了陕西的完整和大西北的安全。
陕西人民,三秦子弟,立下赫赫战功。
那时,保卫黄河防线的任务,便是保卫整个西北的生命线。
无数的农夫、工匠、孩子和老人,也都纷纷拿起武器,为了那片热土,拼尽全力。
他们抗击日军的进攻,捍卫着大西北的希望。
而其中,最为艰苦的战役,莫过于中条山的坚守。
中条山,横亘黄河北岸,蜿蜒三百余里,乃关中和河南西部的天然屏障。

1938年7月到1940年10月,陕军孙蔚如部坚守此山,日军来犯,未曾一刻停歇。
与日军的殊死战斗,前后已达11次,牵制日军三大师团,杀伤日军两万余人,成为了黄河防线上的“铁柱子”。
这令日军的西进图谋屡屡受挫。
不仅如此,陕军高双成的第22军也在陕甘宁边区的支持下,死守绥远伊克昭盟及陕北神木、府谷的河防,阻挡了日军的进攻。
高军在与日军、伪蒙军的战斗中,进行过近百次激烈交锋,粉碎了日军欲借伊盟进攻大西北的战略企图。
此役,虽多次击退敌军,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高桂滋部,第17军从抗战开始便与日军血战了六年之久,参战战役上百次,伤亡惨重,仅排以上干部就有200多人牺牲。
原本的老兵,早已损失殆尽。
尤其在中条山之战中,原第17军改编后的98军,在惨烈的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军长武士敏英勇牺牲,军队损失达三分之二,死亡人数万余,伤亡惨重。
这些惨烈的战斗让陕西的土地沾满了鲜血,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了外敌的侵略。
抗战时期的陕西
全面抗战时期,陕西成了中国抗战的前沿阵地之一。
那时的陕西,人口937万,耕地3.692千万亩。
抗战的浪潮卷席而来,陕西不仅以土地为盾,更以人力、物力、财力撑起了整个大西北的抗战重任。

光陕甘宁边区就有3万多名青年投身八路军。
就在延安市和延安县,参军的青年人数占到总人口的10%。
青年们、农民们、工人们,他们并非从天而降的勇士,只是寻常百姓,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了保卫家园的重任。
到1938年底,边区村、乡、县各级建立的抗日民众自卫军达22.4万人,这支队伍,成了陕甘边区保卫河防、清剿土匪、抵御日军侵扰的主力军。
国民党方面,抗战期间,陕西共征兵115.6127万名,若包括自愿兵员,壮丁的数量可达160万人。
以当时的陕西人口而言,差不多每9个人中就有1人被征召入伍。

可见,陕西的人民,几乎用尽了每一份力量。
陕甘宁边区为抗战贡献了100多万石的救国公粮,组织了150万匹牲畜运送战时物资,甚至生产了20多万双军鞋。
这些物资,成为了无数前线战士脚下的坚实保障。
而在国统区,陕西承担着数十万驻军的军粮供应,山西阎锡山的部队每年也要向陕西采购军粮10余万石,陕西的粮仓,几乎成了整个战区的粮库。
陕西人均纳粮,亦远超其他省份。
1941年至1945年,陕西的纳粮数占全国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最高曾占到8.7%。
而陕西人均负担粮食的数目,几乎是全国平均的两倍,1.564石。
在这个艰难的时代,陕西并没有停下生产的脚步。

当地的工商业界,为了保障军需与民生,始终坚守在抗战的最前线。
为防日机的轰炸,荣氏企业从上海迁至宝鸡,李国伟带领着工人们在宝鸡的斗鸡台长乐塬山脚下建成了窑洞工厂。
每年,这座工厂能够生产12万至16万匹的棉布,经过附近的印染厂漂染,再由专门的被服厂制成军装,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这些军装,成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的第二层皮肤,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望与信念。

陕西的人民用血与汗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时光匆匆,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人,他们用默默无闻的付出,撑起了整个西北的抗战大厦。
日军未能攻占陕北,不仅是黄河天险的作用,更是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精神的体现。
这是人民的力量。
参考资料:
抗战时期日军入侵西北的作战计划研究(1937-1945)方洵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