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天下,为什么那时候的外戚干政问题反而没了

寻根拜祖 2024-06-15 10:27:44

唐朝连皇后都大量“缺岗”,哪来外戚呢?外戚都没有,何来外戚干政?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事实,唐朝的皇帝大多都是“快乐的单身汉”,他们的皇后大多是死后由继任皇帝给他们配上的。

当然,这个“单身汉”的概念跟今天不一样,古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才是男主人法律意义上的“老婆”,“妾”再多也不是女主人。

也就是说,唐朝的皇帝妃嫔众多,皇后往往却空缺,“不立皇后”几乎成了中唐以后的惯例。

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含唐殇帝李重茂,不含武则天),其中多达11位皇帝生前没有皇后,他们是:唐代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哀帝。前九位皇帝由继任皇帝帮他们追谥了皇后,后两位成了真正的“光棍汉”。

唐肃宗李亨是最后一位正常立后的皇帝,不过他刚刚宴驾,张皇后就被李辅国、唐代宗废黜了,补位的当然是唐代宗的生母章敬皇后吴氏(追谥)。

从唐代宗开始,朝廷的皇帝们开始“挂单”,仅有两人意外,一位是唐德宗,另一位是唐昭宗。

唐德宗就是民间传说中“沈珍珠”的儿子,唐代宗的长子。其实唐德宗原本也想跟他爹学习,不立皇后,但“泾原兵变”的流亡生涯结束后不久,陪伴他度过苦难岁月的王淑妃病了。

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唐德宗决定册立王淑妃为皇后。诏书下达后第三天举行仪式,册封典礼刚刚完毕王皇后就去世了,红事白事同一天举办。

唐昭宗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于文德元年(888年)登基。乾宁四年(897年),在结束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逃亡生涯后,唐昭宗以“冲喜”的心态宣布册立长子李裕为太子、何淑妃为皇后。

何淑妃是唐德宗册立王皇后以后,111年来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大唐的最后一位皇后、皇太后。何皇后却并未因为身份改变而荣耀,相反她却成了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牺牲品。

天佑二年(905年)十一月,朱温以何太后“污秽宫闱”的罪名,用唐哀帝的名义宣布将她废黜并杀害。

唐朝的皇后们,包括那些被追谥的皇后,出身大多都不高,而且呈现“低走”的趋势。

唐朝的皇后真正算得上豪门的只有高祖李渊追谥的窦皇后、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高宗李治的王皇后(被废)、中宗李显的韦皇后(被废)。其他的皇后要么是“二流贵族”,要么是小士族阶级家庭出身。

按照古代的观点,“成家”比“立业”还要重要,“娶妻生子”是每个男人的义务、责任,否则就是不孝。那么,大唐的皇帝们为何要集体“搞怪”,不肯立皇后呢?唐朝是豪门士族集团为基础的等级社会,皇后们怎么出现这么多的“低门矮户”呢?

这跟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女皇武则天“篡唐”。

很多人认为,武则天事件只是个历史的偶然,没必要小题大做。其实不然,武则天称帝的余波直到清王朝结束都没有停息,士大夫们一直对女人干政抱有深深的敌意和刻骨铭心的防备心理。

在唐朝,至少有三个女人被贴上过武则天的标签,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

第一位是唐中宗的韦皇后。

后武则天时代的大唐朝局相当混乱,以李显为代表的旧势力,与以相王李旦为代表的功臣派争斗不休。韦皇后所扮演的角色无非是拉拢武氏旧贵族,维护李显的皇权系统。

这显然让那些在“神龙政变”中立下大功的功臣派很不开心,表面上他们主张清洗武氏,本质却是通过相王李旦架空皇权,实现对旧贵族的弯道超车。

随着李旦的胜利,韦皇后被诬陷为“第二个武则天”就成为必然的下场。

第二位是唐肃宗的张皇后。

如果说韦皇后确实掌握了实权,有变身武则天的可能性,那么张皇后的遭遇则全然是诬陷,她是一个彻头彻尾被抹黑的可怜女人。

张皇后其实是一个德行和能力都很出众的女人,在危难之际,她挺着大肚子,用身体给唐肃宗挡刀,刚刚生完孩子就给士兵们缝补浆洗衣物,又组织官员家属们种桑织布,支援前线,还要给唐肃宗当私人秘书。

请问这样的女人有几人可比?所以唐肃宗毫不犹豫地将她立为皇后。

正是唐肃宗的这个“常规操作”害了她,因为随着张皇后的被立,出现了一个历朝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嫡庶之争。

张皇后有两个儿子,按照法统,她的儿子就是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张皇后的儿子还在吃奶,特殊情况下必须选一个才能出众的成年皇子做接班人。

这个接班人就是庶长子李豫,即后来的唐代宗。

其实张皇后也一直支持李豫,但因为建宁王李倓的死,她竟然被人戴上“危害皇嗣”的大帽子。仔细分析过那段历史的朋友都不难看出,那其实是李泌等人过度担心的结果,为了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嫡庶之争”,必须要踩倒才能出众的张皇后。

当然,这些人的主张符合李豫的诉求,于是他睁一眼闭一眼,利用李辅国的手冤杀了嫡母张皇后,甚至还杀害了她的幼子。

第三位是唐宪宗的郭贵妃。

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升平公主与郭暧的女儿,她的皇后之位是后来追封的,生前她是皇太后、太皇太后,却没做过皇后。

后人对郭贵妃有一个充满敌意的猜测,那就是“郭氏为了将自己的儿子捧上皇位,利用郭氏家族的影响力弑杀了唐宪宗”。

我先说我的结论,这是一个根本没有研读过历史、胡乱猜测、制造噱头的无聊说法。

唐穆宗(郭贵妃的儿子)成为接班人是唐宪宗生前指定的,绝不是郭贵妃篡改唐宪宗的旨意而定的。

唐穆宗是唐宪宗的第三子,他是在大哥死后被父亲选为接班人的。有人质疑,老大死了还有老二,为何是老三?很简单啊,郭家有一定的影响力,唐宪宗需要郭家给儿子保驾护航,老二家做不到。

至于唐宪宗的死因那就更简单了,丹药服多了呗。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郭贵妃有必要弑杀老公将儿子提前推上皇位吗?万一失败了呢?

后来就抓住郭贵妃是郭子仪的孙女,认为郭氏有成为武则天的可能,就胡乱地将她与武则天划上等号,这是极不负责任的猜测。事实上,郭贵妃一子三孙都是皇帝,但她却没有干政的痕迹,已经说明一切了。

以上三个女人的事迹充分表明了一点,那就是整个唐朝对女主干政都很忌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过往矫正”的程度。

这种环境下,哪里还有外戚干政的环境?还有哪个外戚敢干政?

事实上,外戚干政从两汉之后就一路走衰,这种情形绝不是某个皇帝的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而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

很多人粗暴地认为皇帝等于权力,其实大错,权力是从来都是政治势力之间的力量平衡,谁都很难做到大权独揽。即便再厉害的皇帝,他也需要特定势力的支持,这些被选中的势力集团就是皇权的拥趸。

不过,即便是皇权的拥护势力,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跟皇权完全一致,所以皇权也需要在势力集团之间做权力平衡,而不是让某一派独大。

一个没有权力结构平衡的政权是很难生存的,比如秦朝,那就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皇权,因此二世而亡。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明白外戚势力是如何来的。

汉初,士族集团还没形成,宗室势力又不可靠,那么谁来支撑皇权呢?外戚呗,这是出于人之天性所能想到的最简单可靠的选择,也符合“以孝治天下”的大汉。

事实上,人们也知道外戚未必可靠,所以后来又培养了宦官,形成了外戚、宗室、宦官的三国杀。

到了西汉末年,士族集团走向成熟,外戚缺乏持续性的短板,以及他们与士族集团的合流,让外戚逐渐退出利益集团的序列,而成为士族集团的某一个派系。

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是外戚集团自觉的行为,西汉的王莽家族、东汉的何进家族,走的都是这条路。

唐朝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巅峰时刻,这种情形下,外戚只能作为豪门士族集团的副产品,不可能再有机会让历史倒退到两汉时期。

综上所述,唐朝皇帝出于对女主干政的恐惧,刻意不立皇后,消灭了外戚集团生存的土壤。历史发展的客观环境催生了强大的士族集团,外戚已经沦为士族集团的一份子,而不是独立的政治集团。

这两大因素就是唐朝不再有外戚干政的深层原因。

0 阅读:5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