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架构里,有个鲜为人知且神秘的职业——守陵人,他们负责守护帝王陵墓,此殊荣仅帝王家族独享。因职业神秘,历史记载稀少,仅清朝有较多可考资料。
守陵人工作相对轻松,正常情况下,皇陵受起义军威胁较大,普通百姓不敢冒犯。他们平日工作悠闲,能领丰厚俸禄,还无需承担赋税和服役,生活惬意。不过,这一切建立在王朝稳固的基础上。
1912年清政府倒台后,百余名守陵人因薪水无着纷纷离职,仅少数忠心之人坚守,但已无工资,全凭信仰支撑。民国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规定清皇陵需守护,国民政府派卫兵前往,清皇陵出现两支守陵队伍,一支是国民政府军,一支是清朝原有守陵人队伍。国民政府军按军队标准领军饷,清朝原有守陵人则靠爱新觉罗后裔筹集资金支付薪酬。
然而,这种局面未持续太久。1924年北京政变后,溥仪等皇室成员失去经济来源并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原有守陵人因资金筹集困难纷纷离去,仅剩几位爱新觉罗家族亲戚坚守。北伐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被调往前线,皇陵无人看管,1928年孙殿英趁机盗取东陵,引发社会各界谴责,尤其是爱新觉罗皇室。东陵盗宝案后,国民政府迫于压力再次调遣士兵守陵。
1945年后,皇陵再次无人看管。国民政府因前线战事吃紧将士兵调往其他战场,清皇陵陷入“真空”状态,新的盗墓犯王绍义趁机对清皇陵进行第二次洗劫。
新中国成立后,东陵迎来一批新的“守陵人”,即文物管理工作者。解放后,清皇陵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专门景区,景区工作人员成为新时代的“守陵人”,他们享有稳定薪酬,还是国家公职人员。
百年间,守陵人这一古老职业随封建王朝覆灭而逐渐消失。现代社会无需专门守陵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祖坟的守护者,清朝守陵人的传承便是如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千万爱新觉罗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