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肝胆湿热的方子,只三味药,把胆结石、黄疸、脂肪肝都赶跑

小崔崔维 2024-05-02 02:33:31

中医认为脂肪肝也好,胆结石也好,亦或是黄疸也好,都是肝胆湿热引起的。

肝胆相照,在正常情况下肝气能够生成胆汁,胆能通过疏泄胆汁辅助肝气的肝气的疏泄。

但如果肝胆里面有了湿热,就像潮湿闷热的天气下空气粘滞不易流通一样,胆汁疏泄不利,变得浓稠,其中的成分沉淀,就形成胆结石。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行瘀阻。肝脏不能正常代谢脂肪,就会引起脂肪肝。湿热邪气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就是黄疸。

那应该怎么办呢?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子,简简单单只有3味药,清热肝胆湿热,让肝胆功能恢复正常,把脂肪肝、胆结石、黄疸统统都赶跑。

这三味中药分别是茵陈、栀子、大黄,组合在一起就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

此汤以茵陈为主药,其性味苦寒,入肝胆经,如疾风扫落叶,能迅速清除湿热之邪,恢复肝胆之疏泄。

首先来看茵陈,其性味苦寒,专入肝胆经。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肝胆属木,而苦寒之性可以平抑木的亢盛,制约肝胆的湿热。此外,根据中医脏腑功能理论,肝胆主疏泄,湿热之邪易阻滞气机,导致疏泄失常。茵陈的苦寒之性,能够清热燥湿,恢复肝胆的疏泄功能,使气机畅通无阻。

再来看栀子,其色赤如火,味苦而寒。在中医理论中,红色入心,苦味能清心除烦。栀子不仅能清心火,还能利小便,通过小便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这体现了中医“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即通过利小便来排泄体内的湿热,达到清热利湿的目的。

最后说大黄,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多重功效。在中医理论中,大黄被誉为“将军”,其泻下之力强劲,能够迅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同时,大黄还能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有助于改善因湿热导致的血瘀症状。这体现了中医“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即通过通利大便来排泄体内的湿热之邪。

湿热排出去了,肝胆疏泄正常了,脂肪、结石、黄疸也就都没有了。只有一点,就是这个方子苦寒,脾胃虚弱的人需要谨慎服用。

12 阅读:2475

小崔崔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