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浙江女工患病,工友捐13.9万元,59年后儿子报恩:还1.39万

品茗谈文史 2024-07-19 16:21:20

【温馨提示】因平台改版增加广告解锁功能,广告打开后您只需静等5秒钟,再点击右上角的 叉号 关闭广告,就可以继续免费阅读文章了,不会产生额外费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1年,浙江金华的一位女工身患重病,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眼看着生命就要走向终点,这时奇迹出现了。

工厂里的32位工友们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你一块我五毛,硬是凑齐了13.9万元,帮她渡过难关,这份深厚情谊,感动了无数人。

59年后,长大成人的儿子决心完成母亲遗愿,他找到了当年的恩人报答这份恩情。但令人诧异的是,他最终送出的红包金额竟然是1.39万元,这是为什么?当年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尘封的记忆,泛黄的名单

2010年的春节,在浙江金华,67岁的王森章退休在家正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窗外爆竹声声,喜气洋洋,屋内老伴正在整理房间,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

突然老伴从一个老旧的衣柜深处翻出一件压箱底的衣服,衣服里似乎包裹着什么东西。“这是什么呀?都这么久了,怎么还留着?”老伴好奇地问道。

王森章闻声走近,只见老伴手中拿着一张泛黄的纸条,虽然纸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但他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是一份名单,一份承载着59年前一段感人故事的名单。

名单上记录着32个名字和一串数字,那是1951年,32位金华被服厂的工友们对身患重病的母亲朱金英伸出援助之手,捐款13.9万元(旧币)的证明。

图源网络

王森章颤抖着手接过名单,眼眶瞬间湿润了,思绪也回到了那个充满苦难与温情的年代。

当年母亲临终前将这份名单郑重地交到他手中,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要找到这些恩人,报答他们的救命之恩。

多年来,王森章一直将名单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但却因为搬家和生活的忙碌不慎遗失了,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

如今这份名单失而复得,仿佛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王森章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完成母亲的遗愿,找到当年的恩人,报答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恩情,那么在这份名单上到底有着什么故事?

雪中送炭,32位工友的爱心接力

1951年对于年仅8岁的王森章来说,是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生存,母亲朱金英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乡,来到金华被服厂做工,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虽然艰辛,但心中却充满了希望。

但是命运似乎总爱和他们开玩笑,没过多久,朱金英因为长期劳作,不幸患上了肺病,背上还长了一个肿瘤,无法继续工作,她只能带着儿子回到义乌老家,依靠微薄的积蓄和零工维持生活。

“难道,我的命就这么苦吗?老天爷,你为什么就不能可怜可怜我们母子俩?”躺在病床上的朱金英,望着破旧的屋顶,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就在这时,金华被服厂的工友们得知了她的遭遇,在老工人方培正的带领下,32位工友你一元,我五毛,自发组织了一场捐款。

工友们纷纷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塞到方培正手中,这些钱,对于他们这些收入微薄的工人来说,或许是买米的钱,或许是孩子的学费,但为了帮助朱金英,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拿了出来。

方培正带着工友们沉甸甸的爱心,来到了朱金英的床前,把13.9万元(旧币)交到了她的手中。

“朱金英,你别担心,这是厂里工友们的一点心意,你拿着安心养病,我们都等着你回来呢。”

看到这个场景,朱金英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她哽咽着说道:“谢谢,谢谢你们”

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朱金英来说就是雪中送炭,让她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也让她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虽然最终朱金英还是因为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但她把这份恩情深深地记在心里,并嘱咐儿子王森章一定要报答这些好心人。

临终前更是把记录捐款人的名单交给了儿子,就希望儿子以后好好地报答一下这些好心人。

跨越半个世纪的寻找,只为一份承诺

带着母亲的嘱托,王森章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金华铁路学校,毕业后进入杭州铁路局工作。工作后的王森章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的遗愿,他妥善保管着这份名单,并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打听恩人的下落。

只是时间就像一个无情的推土机,当年熟悉的街道早已面目全非,当年朝夕相处的工友也已各奔东西,王森章的寻找这些恩人异常艰难,始终没有找到恩人的下落。

每次想到母亲临终前的嘱托,王森章心中都充满了自责和愧疚。直到2010年,王森章退休在家,偶然间翻出那张泛黄的名单,他决定借助媒体的力量,寻找当年的恩人。

在浙江电视台“范大姐帮忙”栏目的帮助下,王森章的寻人启事在电视上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好像认识这个人,他以前是我们厂的!”

“我也记得他,当年他还帮助过我呢!”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王森章终于找到了部分当年捐款的恩人,但也有部分恩人已经离世,还有部分恩人至今下落不明。

迟到的答谢宴,两代人的传承

2010年2月6日,金华名流大酒店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场特殊的答谢宴正在这里举行。一大早,王森章就带着家人来到酒店,忙前忙后地张罗着,他要把这场答谢宴办得隆重而温馨,以此来表达对恩人们最诚挚的谢意。

临近中午,当年那些帮助过母亲的工友们,也陆陆续续来到了酒店。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岁月的痕迹也爬上了他们的额头,但在王森章眼里,他们依然是那么亲切和熟悉。

“胡叔叔,您还记得我吗?我是王森章啊,朱金英的儿子!”王森章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眼眶里泛着泪光。

老人也激动地握着王森章的手,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看着王森章,老人似乎又想到了当年的往事。

王森章感慨万千,当年母亲生病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而如今,他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

看着眼前这些熟悉的面孔,王森章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当年是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了母亲生的希望,这份恩情,他永远也不会忘记。

答谢宴开始了,王森章端起酒杯,向所有恩人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几度哽咽,讲述了母亲当年接受捐助的感人故事,也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寻找恩人的心路历程。

在场的很多人都被王森章的真诚所感动,有的老人眼眶湿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有的老人则感慨万千,为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而动容。

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王森章特意准备了红包,考虑到当年捐款使用的货币是第一套人民币,按照现在的比例计算的话应该是13.9元,为了报答恩情,他决定按照千倍的比率,把13.9元变成1.39万元,分别包成红包送给每一位恩人。

但是其中也有人不想收这份红包,因为在他们眼里,当年他们帮助朱金英,只是出于一份朴素的善意,根本没有想过要任何回报。

而且在他们看来,王森章能够铭记这份恩情,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面对恩人们的婉拒,王森章心中充满了敬佩,他知道这些老人都是心地善良、不求回报的人,他们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王森章表示,一定会牢记恩情,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不辜负恩人们的期望。

结语

王森章和那些老工友的故事,真是听得人心里暖暖的,59年前,谁也没想到,那一块钱、五毛钱的爱心接力,竟然能跨越半个世纪,开出这么温暖的花。

想想看,当年那些朴素的工人叔叔阿姨们,他们自己也不富裕,却愿意尽心尽力地帮助同事,这种纯粹的善良,真的太难得了。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森章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他不仅报答了恩情,更把这份爱传递了下去。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爱和温暖。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给陌生人指路,捐出几块钱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别再说“一个人力量太小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善意,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爱和希望。

参考资料:

东阳日报——2010-04-09——怀揣名单,替母报恩

杭州网——2010-05-04——1951年妈妈收到捐款13.9万元 现在我要还思人1000倍

0 阅读:1

品茗谈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