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年前的今天,苏轼偶然作词一首,至今仍让人感动不已,治愈了无数人。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AI作画)
此词脍炙人口,读者可谓滚瓜烂熟,我之所以用到“偶然”二字,只是说出实情。意即,若非外出碰上这场雨,苏轼就不会想到要写这首词。毕竟,他的很多诗词可以讲是“处心积虑”,早就准备要写作的,比如,隔八百年与渊明老师举杯神交的和陶诗。
但我们又要知道,虽然这阕词使得很多心境郁结之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但它之所以具备这种效果,乃是因为苏轼先将自己治愈之故。
此话怎讲?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距离苏轼从乌台诗案中逃得一命,贬往黄州,已两年有余。
相比才到黄州的孤寂,这时的苏轼已开垦了东坡,建起了雪堂,迎来了老友,结交了新朋,吃上了当地便宜的猪肉,小日子过得不要不要的。
我们不说因祸得福,但从被像鸡犬一样拎到京城,在御史台监狱里待了一百多天,再在春节将至之际急匆匆离开汴梁赶往黄州,这一连串的经历,是少年得志名满天下的苏轼的聪明脑壳是绝未料到的。
但他最为人所佩服的本领在于,哪怕有一些抱怨之情,却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泄完,然后迅速调整心态,随遇而安,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在清苦之中找到快乐,将这种他人视为畏途的经历,化为无尽的人生财富,抒发于诗词之中,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首《定风波》,无疑就是这种真情流露。
少时风流老亦狂
那是因为在乌台苏大胡子差点儿死了,当一个人死里逃生以后心态都会不一样的。